踐墨隨敵

踐墨隨敵根據敵情的變化,來實施計畫。

基本信息

【詞語】:踐墨隨敵
【注音】:jiàn mò suí dí
【釋義】:踐:履行,實行;墨:繩墨,指計畫;隨:順應。根據敵情的變化,來實施計畫。
【出處】:《孫子·九地》:“踐墨隨敵,以決戰爭。”
孫武在《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提出:“踐墨隨敵,以決戰事。”這裡的“踐”,是實踐、履行的意思;“墨”,即繩墨。
過去,木工下料時總是要先量一量木料,扯開繩墨在木料上輕輕一彈,彈出一道墨線,然後按照墨線鋸出所需材料的長短和寬窄。在這裡引伸為規矩、法則。
那么這句話的意思是,作戰中採用什麼戰法,必須根據敵情而定,敵變我變。
孫子本人在幫助吳王制定進攻楚國的決策時就曾經遵循了這一原則。
吳國與楚國是近鄰,彼此長期爭鬥,都想吞併對方。公元前512年,吳軍在楚國邊境地區連續攻克了幾座小城邑。吳王闔閭非常高興,意欲乘勝前進,直接發兵攻打楚國的首都郢城。孫子勸阻說:“部隊太疲勞了,現在不宜連續作戰,不妨等待有利的時機再說。”
三年之後,吳軍又在豫章(今安徽省壽縣、合肥一帶)打敗楚軍,吳王闔閭又打算乘勝前進,攻打楚國都城。又被孫子勸阻了。
公元前506年,楚國圍攻蔡國,蔡昭侯請求吳國出兵救援。這次孫武建議吳王出兵,吳王不解地問:“前兩次寡人打算伐楚,你們都說不可,為什麼這次如此痛快呢?”孫子解釋說:“只憑一時的勝勢就貿然縱兵,決非常勝之道,關鍵要靠軍事實力和有利的時機。他接著分析道:現在情況變化了,不久前18個諸侯召開聯盟大會,圖謀共同伐楚,可見楚王已盡失天下人心,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極好的戰機。”
於是,吳王採納了孫子的建議,聯合唐、蔡兩國的軍隊,共同討伐楚國,經過五次較大規模作戰,最終攻入郢城,滅亡楚國。
很顯然,孫子在戰與不戰、大戰與小戰的問題上,不是憑主觀願望來決策,而是根據楚國實力變化、政策變化來決策,真正做到了“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