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桿是節日的中心內容,青年們圍著坡場中豎起的一根高約10米的坡桿,隨著笙歌翩翩起舞,為比賽助威喝彩。參賽者則一一展示其強健的體魄和過人的爬桿技巧,那些動作優美、在桿頂暢飲美酒、摘取紅腰帶和臘肉的小伙子是坡場上的英雄,贏得比賽的同時也贏得姑娘的芳心。要完成這些高難度的技巧,沒有這硬的本事是萬萬辦不到的。所以苗族人民素來把能順利闖幾這關的人稱為(“阿卡又”苗語音譯為“沖漢子”),其意為“最有本事的人”或“了不起的英雄”!不言而喻,誰能獲得“阿卡又”的殊榮,不但獲得了全家人、族人乃至整個苗人的尊重與愛戴,而且還贏得了眾多勾彩(苗語:姑娘)愛慕與追求。 苗族的跳坡節源遠流長。“跳坡”苗語稱“勾到”,為“玩坡”、“耍坡”之意;也有“斗更”之稱,其意為“圍著坡桿轉”。儘管對它的稱謂有別,或因地域和傳統習慣的不同而使得它的活動內容也有差異,然而,它卻以自己特有的魅力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尤其在物質生活和物質文明較為富有的今天,跳坡節仍以它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迷人的傳奇色彩招徠一批又一批的中外賓客。坡場上,到處是歡樂的人群,苗族的蘆笙、嗩吶、口琴、快板,彝族的打磨秋、抱腰,仡佬族的八音齊奏,壯族的對歌等,無不表達了對豐收的喜悅、對幸福的嚮往和各民族間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誼。夜幕降臨,人們意猶未盡,燒起熊熊的篝火,青年男女圍著火堆盡情地唱歌跳舞。夜深了,口弦、月琴聲和人們的歡呼聲還在夜空飄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