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工

路工,原名葉德基,又名葉楓,筆名群明,1920年11月27日出生於鳴鶴場鹽倉村(今觀海衛鎮雙湖村)。17歲就毅然走出校門,從寧波赴上海參加抗日活動。

基本信息

拼音

lùgōng 

注音

ㄌㄨˋㄍㄨㄥ

引證解釋

鐵路工人。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雲南河口起義清方檔案》:“查滇越鐵路火車到河口後,不願照章停留,聽候查驗,暨路工多廣人,慮有勾煽。”大石《奉國戰爭中之京綏鐵路工人》:“張之江除訓令軍隊要以和氣態度對待路工外,還寫信給工人說是國軍與工會是相依為命的。”

俗文學家路工

生平簡介

路工,原名葉德基,又名葉楓,筆名群明,1920年11月27日出生於鳴鶴場鹽倉村(今觀海衛鎮雙湖村)。17歲就毅然走出校門,從寧波赴上海參加抗日活動。18歲到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起歷任太行山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宣傳幹事,晉東南文協編輯,中共襄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新生報》社長,焦作市文聯主任,太行文聯通聯部主任。1949年後,歷任《人民鐵道報》編輯科長,鐵道部宣傳部副科長,中央文學研究所教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研究部副主任,文化部研究員,北京圖書館研究員。

創作歷程

路工早年喜寫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已出版《毛澤東號》、《中國人民大合唱》等五本詩集。20世紀50年代初調入中央文學研究所後,開始從事俗文學和民間文學的編輯與研究,編著出版了大量民間文學資料集,如《梁祝故事說唱集》收入明清演唱梁祝故事的傳說、民歌、鼓詞、木魚書、南音、彈詞作品14種;又如《孟姜女萬里尋夫集》,收古代有關孟姜女故事的民歌、傳奇、子弟書、古詞、宣講、南詞、寶卷共36篇(部)。這些著作資料豐富,有許多都是第一次整理出版,深受中外學者歡迎,多次重版。他單獨編著或與傅惜華等專家合編的還有《明清民歌選》甲集、乙集,《明代歌曲選》,《十五貫戲曲資料彙編》,《明清平話小說選》,《清代北京竹枝詞》等共10餘種。

代表作

學術代表作:《訪書見聞錄》1985年;
詩集:《毛澤東號》、《中國人民大合唱》等;
編輯《明清民歌選》甲集、乙集,《明代歌曲選》,《十五貫戲曲資料彙編》,《明清平話小說選》,《清代北京竹枝詞》等

晚年

路工晚年常回故鄉慈谿小住,並將珍藏的書籍史料共1000餘種捐贈給慈谿市檔案館和慈谿市圖書館,還為鄞縣梁祝文化公園捐贈了大量珍貴的有關梁祝的各種說本,受到了家鄉人民的尊重。
1996年10月24日,路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書法家路工

書法家路工簡介

男,1982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河南省安陽市民眾藝術館副研究員。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安陽市散文學會常務理事。曾任安陽市書法家協會秘書長。

人物生平

國小始習書法,自柳公權入手。後曾習趙孟頫、米芾、黃庭堅、王鐸、張瑞圖及"曹全"、"禮器"、"石門頌"、鄧石如、吳昌碩、沈曾植、章草、漢簡、甲骨等。以行、草書和甲骨文書法見長。近年對民間書法興趣較濃,以為其別具意趣。用筆追求厚重和韻味,結體險穩互見,風格稚拙而文雅,有書卷氣。
1982年獲全國大學生書法競賽三等獎,1984年獲中原書法大賽三等獎。此後多次在全省、全國的書法展覽中入選、獲獎。行、草書作品曾獲全國"華冠杯"書畫大獎賽銀獎,"跨世紀和平杯"國際書畫大展銅獎,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二屆楹聯書法大展、中國文聯主辦的"蘭亭獎·牡丹杯新人獎"和2002年"中國書法蘭亭獎";甲骨文書法作品曾獲"鎣源杯"中國書法大賽二等獎,"湖北郵電杯"全國書法大賽三等獎,入選全國第一屆扇面書法大展。其書法作品曾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銷,並被國內外數十家單位和個人收購、收藏,市場行情和銷售業績十分看好。
書法論文曾獲省一等獎。並有多幅書法作品和多篇書法論文、評論等發表於書法專業報刊。 主編《安陽市文化志》(100萬字),在《人民日報》、《河南日報》、《河南廣播電視報》、《詞刊》等報刊發表雜文、影視評論和其他文藝評論數十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