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木質,粗約1厘米。葉多數;葉片的輪廓卵形或寬卵形,長2.3-5.2厘米,寬2.6-7厘米,中全裂片有長0.3-2.5厘米的柄,寬菱形或扇狀菱形,寬1.8-3.5厘米,三深裂,深裂片常具三圓齒,兩面均疏被白色短柔毛,側全裂片無柄或具1-2毫米的短柄,斜扇形,不等二深裂;葉柄長8.5-14厘米,被白色短柔毛,基部有鞘。花葶長7-12厘米;聚傘花序通常有1花;苞片1-2,線形或披針狀線形,長3-6毫米,寬約1毫米;花梗長4.5-10厘米;萼片天藍色,倒卵形至寬橢圓形,連同爪共長約2厘米,寬7-8毫米,頂端鈍;花瓣船形,長約6毫米,頂端鈍,距長約2毫米;雄蕊長8-10毫米,花葯長約1毫米,黃色;退化雄蕊披針形,白膜質,與花瓣近等長;心皮5,長約1厘米。蓇葖長約4毫米,密生明顯的橫脈,疏被短柔毛,宿存花柱絲形,長達8毫米;種子橢圓形,長約1.5毫米,暗褐色,密生小疣狀突起。3月開花,4月開始結果。
生長環境
生於溪邊潮濕處,與苔類等同生。
分布範圍
尾囊草是毛茛科尾囊草屬植物,自然分布於我國四川、重慶、貴州、湖南等省市。目前在世界上僅存尾囊草和距瓣尾囊草兩種,而距瓣尾囊草十分罕見,它賴以生存的石灰岩類型起源於4億年前的泥盆紀,目前在世界上僅存於四川江油涪江段,僅存近2000株,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產四川北部涪江流域上游。
主要價值
1925年由美籍奧地利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首次在四川省江油市採集,並於1929年命名。2005年被列為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10年被列為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植物名錄,堪稱“植物界的大熊貓”。
名稱由來
1925年,美籍奧地利植物學家、探險家J.F.Rock(約瑟夫·洛克)來到四川江油,在涪江上游首次發現距瓣尾囊草,並採集活體植株標本,隨後帶回國(標本現保存於美國),在當時植物學界引起轟動。1929年該種植物被命名為Urophvsarockii,中文翻譯成“距瓣尾囊草”。
保護現狀
發現“失蹤”80年後再次現身
自1925年美籍奧地利植物學家、探險家J.F.Rock(約瑟夫·洛克)在四川江油涪江上游段首次發現距瓣尾囊草後的80年間,國內外再無學者採集到這種植物。80多年間,為了尋找距瓣尾囊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曾先後兩次派專家深入涪江峽谷,希望找到活體標本,但都未如願。直到81年後,2006年3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李春雨博士,在綿陽市武引二期工程(武都水庫)庫區的施工現場一個小地名叫“大桑園”的地方,意外發現中國特有珍稀植物物種——距瓣尾囊草,數量有1529株。
尋找新發現分布地三處
在當年李春雨發現距瓣尾囊草之後,四川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江油)基礎部生物學教師劉友權,又先後在永勝鎮象家溝、含增鎮乾元山朝陽洞,發現有距瓣尾囊草分布。林業專家又在觀霧山自然保護區所轄的新春鄉景台村,找到了79株距瓣尾囊草。“當年看到李春雨博士找到距瓣尾囊草的報導後,興奮得我想立即就想見到它!”大學本科是學園藝的劉友權說,當天下午,自己就帶著相關文獻資料,在報導中提到的大桑園距離路邊10餘米的山坡上,見到了這種奇特的珍稀植物。在之後的每個月裡,劉友權都要去現場觀測距瓣尾囊草的長勢、花朵等。慢慢地,他終於掌握了這種植物的一些特性:在秋季萌芽生長,冬季開花,春季結實,夏季則進入休眠期;其花瓣和葉片隨著季節變換和光線強弱不同,色調也隨之變化,花朵會經歷白色-藍色-淺紅的過程。
據劉友權介紹,距瓣尾囊草喜陰濕,但怕水澇,在高度鈣化的碳酸岩風化的土壤中生長得非常好;在遇乾旱時葉片枯死,一旦溫度、濕度達到生長要求,會迅速產生新葉,形成植株。
在掌握距瓣尾囊草的一些生物學特性的同時,劉友權並沒有停止對其進行新的尋找。劉友權的足跡遍布龍門山脈東南的江油市北部涪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象家溝發現了成片規模分布的距瓣尾囊草,此後,又在乾元山朝陽洞洞口陽坡面的懸崖上發現了幾十株。讓劉友權興奮不已的是,朝陽洞海拔1500米左右,打破了之前距瓣尾囊草只能生長在海拔700米以下的普遍說法。
保護人工移植+基因保存延續物種
2011年1月25日,四川省環境保護廳和綿陽市人民政府共同組織了《四川江油距瓣尾囊草搶救性保護方案》評審會;2011年4月25日,在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專家指導下,江油市林業局、四川觀霧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按照方案在武引二期工程(武都水庫)庫區開始了距瓣尾囊草的搶救性保護遷地移栽工作。此次移植是將北城鄉大桑園即將被淹沒的1480餘株距瓣尾囊草全部植株遷移到新春鄉景台村,30餘名林業和植物方面的專家從4月25日一直工作到6月10日。移植到景台村的1480餘株距瓣尾囊草,已有超過50%的植株發出了新葉。林業部門還專門請來觀霧山自然保護區景台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和當地村民,每天在此檢測距瓣尾囊草的生長情況。
除了移植植株,2011年4月,有關專家已對大桑園的距瓣尾囊草進行了成功取種,其中,5000粒被送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進行基因保存,1000粒被送到成都理工大學進行繁殖研究,剩下的3000粒種子,2011年8月繼續栽種在景台村。
成都首次發現瀕危野生植物距瓣尾囊草
成都商報訊 (記者 李秀明)2015年9月7日,記者從四川省林業廳獲悉,成都市發現了瀕危野生植物距瓣尾囊草。該種植物屬四川特有,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1925年,距瓣尾囊草首次被發現,此前只在江油發現過。
9月2日,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管理站、德陽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四川白水河保護區管理局和彭州市葛仙山鎮林業站聯合開展工作,工作人員在彭州市葛仙山鎮花園村七組仙女洞一帶發現了距瓣尾囊草野生種群。發現地點位於北緯31度、東經104度附近,海拔1000米上下,周圍為常綠闊葉林帶。距瓣尾囊草是夏枯型多年生草本植物。據四川省工程諮詢研究院何飛博士介紹,距瓣尾囊草習性比較特別,每年冬季開花,在夏天進入休眠期。本次發現的植株,多數尚處於枯萎休眠狀態,但是在仙女洞洞口及周圍附近石灰岩懸崖上仍然找到了近百株鮮活的植株。
湖南省漣源市湄江鎮發現距瓣尾囊草
2015年9月,漣源市林業局野保股工作人員與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吳協保一行,在湄江鎮湄峰湖進行考察時發現了距瓣尾囊草,發現地點為東經111度,北緯27度。這種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植物此前僅在我國四川省被發現。吳協保介紹,距瓣尾囊草習性較為特別,每年冬季開花、夏季進入休眠期、秋季萌芽。距瓣尾囊草因其藍色花瓣上有“距”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