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跌

日照民間表演藝術形式“跋跌”和“張老背張婆”,可以追溯到清代至民國年間,其歷史悠久,表演滑稽、詼諧,可笑可愛,內涵豐富,深厚民眾喜愛。 50年代初,吳茂奎、吳家春父子對“跋跌”和“張老被張婆”進行了挖掘、整理和創新,使之更富於表演性和藝術性。 “跋跌”和“張老背張婆”均為一人操控道具表演。

跋跌(bá diē)
日照民間表演藝術形式“跋跌”和“張老背張婆”,可以追溯到清代至民國年間,其歷史悠久,表演滑稽、詼諧,可笑可愛,內涵豐富,深厚民眾喜愛。
日照街道小古城村吳家打鐵從清代至今很有名氣,為日照及周邊地區農耕器具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吳家兄弟在打鐵閒暇之餘,常自娛自樂,以葫蘆瓢做面具,身穿大褂並遮住頭部,一手在褂內操控葫蘆面具,並做出一些詼諧幽默的動作,在此基礎上吳家兄弟創作出“跋跌”和“張老背張婆”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每到逢年過節,他們都會在村內及“大戶”人家演出,很受本村及周邊百姓的歡迎。 民國時期已基本成熟,形成了獨特的、自成一體的表演形式。50年代初,吳茂奎、吳家春父子對“跋跌”和“張老被張婆”進行了挖掘、整理和創新,使之更富於表演性和藝術性。 “跋跌”和“張老背張婆”均為一人操控道具表演。“跋跌”用木頭製作一個木框架,上邊用稻草紮起來做身體,並穿上服裝,頭部用紙裱糊兩個“人頭”;框架下部周邊用藍布圍住,框架內只有一人操控,使假人面對面對立,並作出摔跤等一些對占動作,場面激烈、逼真,形式多變,猶如兩位真人在台上對決激戰。“張老背張婆”表演新穎獨特,內涵豐富。表演者所背的“張婆”(部分身體)用稻草紮好腿、腳和臀部,然後綁在表演者的背上,表演者把自己的臉化裝成“張婆”的臉,穿上“張婆”的大花褂子,一隻胳膊做動作,另一隻胳膊在大褂裡面拿著“張老”的假頭面具(用稻草做的並畫成張老頭的模樣)在張婆的身前做各種動作,表演得過程中用鑼鼓、梆子、二胡伴奏;並用說唱得方式表演,遠看就像背著真的張婆似的,非常的形象、逼真。 此表演集娛樂、健身、滑稽為一體,是我國民間雜耍藝術中的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