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團勇助軍約記》

[4]給(jǐ):供給,足。 [6]顧:所以。 [9]抑:或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八跋《團勇助軍約記》作品年代:清代作者:管同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跋《團勇[1]助軍約記》同嘗序許君叔翹文,述其助平宿州[2],及擒滑縣逸賊楊七郎事[3],令觀此卷,乃益得其詳。叔翹今年六十有八,意氣談論未衰,然窮甚,歲謀衣食不給[4]。嗟夫!天下有事,則勇略奇士垂手而成封侯之業[5],顧安所得窮[6]?奇士而至於窮者,宇內承平,才無可見故也。然則今日於叔翹為窮,於天下事則為福,叔翹又何憾[7]?雖然,取其法與其人,以待不時之需[8],抑所謂有備無患者與[9]?

作品注釋

[1]團勇:團練的士卒,即鄉兵。團練,正規軍之外,就地選取丁壯,加以軍事訓練的地主武裝。[2]宿州:州名,治所今安徽宿縣。[3]滑縣:河南縣名。逸,逃跑。[4]給(jǐ):供給,足。[5]唾手:朝掌上吐唾沫,形容極容易辦到。[6]顧:所以。安:如何。[7]憾:內心不滿意。[8]不時:不定什麼時候,隨時。[9]抑:或者。與:同“歟”。

作品賞析

一個幫助官兵打仗有功的團勇,到頭來自己卻窮困難以生存,作者很為他鳴不平。文中由許君的《團勇助軍約記》引發感慨,諷刺了封建統治的寡義少恩。短章之內,轉折很多。

作者簡介

管同是近代散文家,字異之。江寧上元(今南京)人。公元1825年(道光五年)中舉,入安徽巡撫鄧廷楨幕。管同與同鄉梅曾亮都是姚鼐高足弟子,論學為文一遵姚氏軌轍,史稱“鼐門下著籍者眾,惟同傳法最早”(《清史稿》),梅曾亮即受管同影響,才改習古文。然管同頗能自立,論學之作,往往直言姚氏所失,曾自嘆不得復見其師而更正之(《讀六韜》)。張舜徽說他“慮周思密,發昔人所未發。疑古之識,殆欲度越其師”(《清人文集別錄》)。所為文章,則特貴宏毅,偏重陽剛之美,“師姚先生之文而不襲其派”(鄧廷楨《因寄軒集序》)。但成就不及梅曾亮。管同之文,長於議論,時有卓見。他本有志經世,然會試不中,胸懷所蓄,抒發為文。撰《擬言風俗書》、《擬籌積貯書》、《禁用洋貨議》等,縱論天下大,指陳弊端,頗中肯□,逆料事態發展,亦時具遠識,傳誦一時。管同亦能為詩詞,方宗誠稱其詩“締情隸事創意造言,論者以為得蘇黃之朗峻”(《管異之先生傳》)。有《因寄軒詩集》、《皖水詞存》等,俱未刊行。其詩僅零星見於《晚晴□詩匯》等總集所錄。已刻者有《因寄軒文集》,歿後一年,鄧廷楨為之付梓,公元1879年(光緒五年)重鐫,包括初集10卷,二集6卷,補遺1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