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穿孔

足穿孔是麻風性周圍神經病的症狀之一,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皮膚和周圍神經是麻風桿菌侵犯的主要靶組織。

概述

足穿孔是麻風性周圍神經病的症狀之一,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皮膚和周圍神經是麻風桿菌侵犯的主要靶組織。

病因:

麻風病主要是通過鼻和口腔分泌物、汗液淚液乳汁、精液以及陰道分泌物等體液和皮膚的微小損傷進行傳播的。麻風桿菌侵入人體後,先潛伏在巨噬細胞和周圍神經的施萬細胞內,染菌後是否發病或發病後的演變過程,均取決於機體的免疫狀態。人體對麻風桿菌的反應以細胞免疫為主,雖也可產生特異性的抗體,但對抑制和殺滅麻風桿菌不起作用。

臨床表現及檢查:

1.皮損伴或暫無麻木;
2.周圍或皮神經粗大;
3.皮損查菌陽性;
4.皮損活檢有麻風特異性改變。
這4條標準中,一定要符合2條以上標準方可診斷麻風;在皮膚損害的基礎上,根據麻風周圍神經損害的臨床特點可考慮麻風病的可能。確診依靠皮膚活檢或刮片找到麻風桿菌,神經活檢對了解周圍神經損害以及麻風病的診斷也具有重要的價值。麻風菌素試驗可為診斷提供幫助。
實驗室檢查:
1.風桿菌塗片檢查 主要從皮膚和黏膜上刮取組織液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
2.血液檢查 包括血糖、肝功、腎功、血沉常規檢查;風濕系列、免疫球蛋白電泳等與自身免疫有關的血清學檢查;血清重金屬(鉛、汞砷、鉈等)濃度檢測。對鑑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預防

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給予規則的藥物治療,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傳染消滅麻風病。鑒於目前對麻風病的預防缺少有效的預防疫苗和理想的預防藥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套用各種方法早期發現病人,對發現的病人,應及時給予規則的聯合化學藥物治療。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可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