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伽藍夢》 、《天命》、《不是懺悔》(譯有日文版本)、《肇事者》,中篇小說集《外延形象》,中短篇小說集《天門》、《懷舊的旅行》,傳記《孤獨的外來者》,散文集《過渡年代》、《秋水長天》、《半秋》、《不老的城市》、《仰觀》、《曾經》,電影文學劇本《尋找瑪利亞》、《面對生命》等。自己最看重《孤獨的外來者》。《市委書記的家事》獲上海市首屆文學作品獎、第二屆《小說界》中篇小說獎,《蒼穹下》獲上海第二屆文學獎,《震動試驗》獲1979年-1980年《四川文學》小說一等獎,電視劇劇本《外行》(已錄製播出)獲華東地區電視劇銀燕獎一等獎、中央電視台紀念建黨70周年電視劇展播優秀獎,《不是懺悔》獲上海市第三屆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獎,《書生》獲1992年-1993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等等。
短篇小說
《快板連長》 《上海文藝》78年4月號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三張字條》 《工人創作》80年1月號
《桂樹飄香》 《長安》80年3月號
《“震動試驗”》 《四川文學》80年10月號 《小說選刊》81年1月號轉載,收入《八0年小說年鑑》《別了,鑼鍋山》 《工人創作》80年4月號
《棋癮》 《上海文學》80年11月號,《小說月報》81年1月號轉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焊點》 《工人創作》81年4月號
《俞老頭》 《青年作家》81年5月號
《留守處記事》 《上海文學》81年5月號
《牌桌上》 《雨花》82年2月號
《人與人之間》 《青年作家》82年5月號
《自我感覺》.《素色》 《青年報》82.8.20,82.9.17
《啊,藍手絹》 《文匯月刊》82年10月號
《砝碼》 《鐘山》82年5月號
《大山深處》 《長春》83年1月號
《內行上任》 《四川文學》83年6月號
《旅途中》 《小說界》83年3月號
《魚呵,魚》 《南風》第63期
《心的頻率》 《現代作家》84年1月號
《超規格接待》 《現代作家》84年6月號,《小說選刊》84年8月號轉載
《蒼穹下》(五則)天囂.淺水.牲靈.迷失.背景 《上海文學》85年8月號,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沙棗門帘》 《現代作家》85年8月號 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深山裡》(四則)險途.山火.匪情.暗夜《上海文學》86年2月號
《月有陰晴圓缺》 《萌芽》86年4月號
《湖邊》.《山遇》.《空谷》《文匯月刊》86年4月號
《非線性方程》 《鐘山》86年3月號
《遠山近水》 《天津文學》86年6月號
《湖畔夜話》 《上海文學》86年11月號
《機遇》 《紅岩》87年第二期
《完美》.《白色的菱形》 《文匯月刊》87年4月號
《初夢》 《精短小說報》88年2期
《草》 《文匯報》88年6月8號
《上上下下》 《小說界》88年第3期
《二十年前》 《上海文學》88年6月號
《時間》 《春風》90年9月號
《船過海峽》 《太湖》92年7月號,《小說月報》92年10月號轉載
《風辦》《上海文學》94年10月號
《拒絕謎底》《上海文學》95年第5期《明報月刊》95年8月號
《中國餐館》《上海文學》97年12期《新民晚報》1997年12月23日轉載
《火市長》《上海文學》2000年5期
《昨日記憶》《東方劍》2000年10期
《無須解釋》《收穫》2001年1期
中篇小說
《外延形象》 《建設者之歌徵文集》(二)
《老街盡頭》 《上海文學》85年4月號 《新華文摘》85年7月號轉載(與唐大衛合作)
《平安坊十七號》 《西湖》85年6月號
《天門》 《小說界》86年第1期
《冬天在一座山上》 《收穫》86年第六期
《預鳴》 《上海文學》89年10月號
《門外》 《收穫》90年第4期 《中篇小說選刊》90年第5期轉載
《身份》 《上海文學》91年3月號 《中篇小說選刊》91年第4期轉載
《書生》 《小說界》92年第1期 《中篇小說選刊》92年第3期轉載
《透視》 《收穫》92年第2期 《中篇小說選刊》92年第3期轉載
《文人下海》《新民晚報》
《老同學》《收穫》1996年6期《小說月報》1997年第2期轉載
《再見許鵠》《收穫》1997年3期
《姚公子》《北方文學》1998年5月號
《以後再說》《收穫》1999年2期
長篇小說
《伽藍夢》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天命》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不是懺悔》《收穫》1994年第6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肇事者》上海文藝出版社99年1月第一版
小說集
《外延形象》重慶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天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懷舊的旅行》作家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劇本
《老街盡頭》(電影劇本) 《中外電影》86年第六期
《外行》(電視劇) 91年7月1日、7月2日上海電視台播出
《外財》(電視劇本) 《電影電視文學》92年第3期
《黃河歸故》 (8集電視連續劇)(和宗福先、谷白合作)中央電視台94年7月12日、7月13日、14日、15日、16日第一套節目播出
《尋找瑪麗亞》(電影劇本)《電影新作》1996年第3期
《男人離婚》(20集電視連續劇)(和傅星、谷白、宗福先、孫甘露合作)上海衛視2000年3月至4月播出
《面對生命》 (電影劇本)《電影電視文學》2001年6期,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
散文集
《過渡年代》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半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六眼看世界》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秋水長天》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不老的城市》上海畫報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紀實文學
《中國的大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孤獨的外來者》文匯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散文
歌聲 《四川日報》1971年11月7日
雪峰頂上 《解放日報》80年7月31日
白雲山揀石記 《新民晚報》85年3月26日
並非業餘愛好 《新民晚報》85年6月30日
在這塊屋頂下 《現代家庭》85年第9期
這就是小說 《上海工人報》84年6月8日
時髦的話題 《中篇小說選刊》84年第5期
關於“迷失”的通信 《文學自由談》86年第一期
在千島湖寫作 《經濟生活報》86年3月24日
沙漠中的綠州 《新民晚報》86年5月27日
獻給飛天的無名英雄 《作家與企業家》86年4月15日
難得輕鬆 《小小說選刊》86年第7期
空調房間 《新民晚報》86年10月2日
普陀衝浪 《文匯報》86年10月29日
站在自己的土地上 《萌芽》86年第12期
漢堡夜生活一瞥 《解放日報〗87年9月13日
西德散記(故鄉.水宮) 《小說界》87年第5期
在西德當外賓 《新民晚報》87年9月22日
一個中國人眼裡的西德 《文匯月刊》87年第12期
寫小說與讀小說 《藝術世界》87年第5期
橋_西德散記 《文學報》87年10月1日呼喚故事 《文藝報》87年11月7日
城市與文化 《文匯報》87年11月15日
想起巴爾扎克 《解放日報》88年1月5日
中國餐 《新民晚報》88年1月10日
快樂的西德學生 《齊魯晚報》88年1月20日
是副礦,但要開掘 《劍與盾》88年第2期
我怎么些起小說來 《精短小說報》88年第2期
我的小說處女作 《新民晚報》88年2月11日
沙迦購物_出洋心態錄之一 《新聞報》88年2月2日
羅馬8時_出洋心態錄之二 《新聞報》88年2月9日
萊茵河畔_出洋心態錄之三 《新聞報》88年2月16日
老鄉見老鄉_出洋心態錄之四 〖新聞報〗88年2月23日
德國姑娘_出洋心態錄之五 《新聞報》88年2月27日
我讀《婚姻生活的藝術》 上海新聞出版88年第三期
味道好極了_讀張寶發的《逃亡》 《文學報》88年4月14日
最後的日子 《現代家庭》88年第五期
從漢諾瓦到科隆 《航天文藝》88年第一期
銀行和銀行家 《新聞報》88年8月23日
官員們 《新聞報》88年8月27日
科隆大教堂 《新聞報》88年9月6日
我為什麼寫作 《新民晚報》88年12月 日
我的第一本書 《書訊報》89年1月16日
人類欲望的記錄 《上海文化藝術報》89年1月20日
讓生命延續 《文匯報》89年6月1日
讀完了再想一想 《書訊報》89年11月13日
我愛讀的書 《文學角》89年第六期
讀獲獎大特寫斷想 《文化藝術報》90年1月19日
歷史是一面鏡子 《青年報》90年3月2日
金融界的挑戰 《折不斷的翅膀》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希望在肩上》序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獨居舟山八日記 《收穫》90年第二期
師道 《解放日報》90年5月20日
我見到樂山大佛了 《文匯報》90年6月24日
沈善增和《正常人》 《電影電視文學》90年第四期
嚴師 《新民晚報》90年9月18日
上海人和上海兵 《文學報》90年11月15日
偶像 《文匯報》90年12月25日
牙祭 《文匯報》擴大版91年1月30日
六十歲之後的成功 《海上文壇》91年第一期
岱山五日 《鐘山》91年第一期
電視時代談讀書 《新民晚報》91年2月5日
《牙祭》續篇 《文匯報》擴大版91年4月10日
關於魚 《食品與生活》91年第二期
黃宗英在羅布泊 《海上文壇》91年第2期
荒堂之餘_《一罪九罰》讀後 《萌芽》91年第5期
我還年輕 《海上文壇》91年第三期
文人買菜 《文匯報》91年7月31日
郵局來的陌生人 《新民晚報》918日
作家沈善增哪一天成了氣功師 《海上文壇》91年第四期
編劇、導演與評論者 《解放日報》91年7月27日
限制的藝術_閒話上海人 《採風》91年第9期
當代徐霞客 《海上文壇》91年第5期
回眸創作之一 《書訊報》91年9月16
回眸創作之二 《書訊報》91年9月23日
大眾文學與商業化 《上海故事》90年第12期
記錄人生的軌跡 《新民晚報》91年9月17日
站在黃河邊 《勞動報》91年10月4日
回眸創作之三 《書訊報。91年10月7日
電視這個怪物 《上海電視》91年第10期
回眸創作之四 《書訊報》91年10月14日
兩起兩落之後 《新民晚報》91年11月18日
朋友從逝去的歲月走來 《海上文壇》91年第6期
仰望前輩 《上海文論》91年第6期
障礙 《新民晚報》92年1月7日
閒話刺蝟 《上海家庭報》92年2月16日
故地難尋 《上海法制報》92年3月5日
流派之外 《文匯報》92年2月16日
多餘的話 《文匯報》92年3月17日
假髮亂彈 《勞動報》92年3月26日
臆想的世界 《文匯報》92年7月26日
關於讀書的斷想 《語文學習》92年第7期
關於《書生》 《新民晚報》92年8月19日
堵車 《南方周末》92年10月2日
那年秋天,我們睜開眼 《錢江晚報》92年10月10日
為父之苦_怎么做父親之一 《新民晚報》92年10月16日
站在紀念碑前 《新民晚報》92年10月28日
為父之愁_怎么做父親之二 《新民晚報》92年11月3日
社會關係 《新晚報》92年11月8日
宴席甘苦 《文匯報》92年11月17日
榆林行 《海上文壇》92年第6期
為父之難_怎么做父親之三 《新民晚報》92年11月29日
為父之?_怎么做父親之四 《新民晚報》92年12月8日
多幾種活法如何 《生活周刊》93年1月3日
杭州名勝又一處 《文匯讀書周報》92年12月26日
學習送禮 《上海家庭報》93年1月10日
畫自己難 《文學報》93年3月4日
吃錢 《南方周末》93年3月5日
深圳的女人們 《海上文壇》93年第二期
失眠 《新民晚報》93年3月27日
漫遊未來_新加坡隨想 《解放日報》93年4月1日
告別考試 《中學教育》93年第二期
去電視台直播 《新疆經濟報》93年4月2日
和好人吵架 《揚子晚報》93年4月7日
致命的代價 《勞動報》93年4月25日
題外話 《重慶廣播電視報》93年4月20日
台灣人是中國人 《上海法制報》93年4月26日
老話重說 《讀者導報》93年7月5日
下海的悲劇和喜劇 《東方城鄉報》93年7月10日
知識分子的“天命” 《文匯讀書周報》93年7月24日
讓你怦然心動 《文匯報》93年8月8日
反正夏天已經過去了 《新民晚報》93年9月8日
新疆尋夢 《南方周末》93年10月29日
上海有條地下街 《新民晚報》93年11月2日
時裝是一種文化 《上海時裝報》93年11曰日
你選擇什麼 《主人》93年e期
“大宗紙包” 《新民晚報》93年12月0日
浦東有一群湖州人 《浦東開發》93年11月、《湖州日報》94年
當個好夥計也不易 《勞動報》94年1月31日
錢的觀念 《新民晚報》94年2月28日
腳踏車的命運 《海上文壇》94年3期
廣告的弊端 《新民晚報》94年3月26日
讓小說有意思 《新民晚報》94年4月27日
平實.真實__讀《我就是我》 《解放日報》94年5月3日
什麼東西過癮 《新民晚報》94年5月5日
圓夢《武漢晚報》94年5月10日
閒話朋友 《長寧時報》94年5月16日
吃飯和交際 《武漢工人報》94年5月月末版
重逢名著《文匯讀書周報》94年5月7日
世界公民《海上文壇》94年6期
海上奇人蔡光天《浦江同舟》94年5期、6期、7期
閒話朋友《上海商報》94年6月29日
醫院的床《新民晚報》94年7月9日
口才的底氣《演講與社交》94年9期
瑞高,你讓我刮目相看《新民晚報》94年9月26日
過渡年代的風景《新民晚報》94年10月10日
中年境況《解放日報》94年10月23日
關於“讀不懂”《寫作》
弄堂
健忘《大眾醫學》95年2期
兒子的本事一天天大起來《家庭》95年1期
八十人生徐中玉《上海灘》
永別了,外語《人到中年》95年1期
生活質量《開放》95年2期
播種會有收穫《解放日報》
追求盡善盡美的誘惑《文學報》95年3月2日
演講的誘惑《交際與口才》
很多經驗與兩條教訓《海上文壇》95年
灰色《檢察風雲》95年
徽州的文化《解放日報》95年5月4日
聰明人的自語《揚子晚報》95年5月17日
街上的警察《東方劍》95年
認真才美《警探》95年4期
大哥馮亦代《經濟日報》95年8月25日
姑妄聽之《新民晚報》95年9月3日
莫再刀耕火種《文學報》95年9月3日
通俗讀物不會成為文學主流《文學報》1996年6月13日
電話《上海郵電報》1996年6月26日《虹口報》1996年7月
該說的話要說《新民晚報》1996年8月7日
光榮和風險同在《東方劍》96年8月號
七十四人的生活《新民晚報》1996年8月19日
老眼光不管用了《新民晚報》1996年9月5日
你到底要什麼《警探》1996年6期
別湊這種熱鬧《新民晚報》1996年12月19日
不老的城市《東方文化周刊》1997年4期
感謝翻譯家《武漢晚報》1997年7月5日
“上只角”和“下只角”《上海文化報》1997年7月號月中版
城市的中心《上海文化報》1997年8月號月中版、《太原日報》1998年2月25日
講面子的上海人《太原日報》1997年12月31日
我看《老式喜劇》《新民晚報》1998年1月28日
房子和信息《新聞報》1998年2月18日
網在招手《上海文化報》月中版1998年3月號
小說太多了嗎《勞動報》1998年4月9日
漫談卡通《上海文化報》1998年4月號月中版
進入人的隱秘世界《文匯報》1998年4月9日
走近猶太人《文匯報》1998年5月19日
拉賓廣場《新民晚報》1998年6月1日
台上台下《上海文化報》1998年11月月中版
與京劇為伴《文匯報》1998年11月28日
透明的饅頭《新民晚報》1999年3月24日
珍惜歷史《粵港信息報》1999年1月30日
古鎮禮花《解放日報》1999年6月2日
真實的魅力《新民晚報》1999年6月17日
我的幾位編輯朋友《編輯學刊》1999年第3期
意外的驚喜《新民晚報》1999年7月23日
“新概念”帶來的興奮《新民晚報》1999年11月10日
外交家的家鄉《新民晚報》1999年11月20日
韓寒只是個特例《新民晚報》1999年12月6日
有了文學的日子《新民晚報》2000年1月2日
尋找文化《解放日報》2000年1月31日
綠茶是綠色的嗎《羊城晚報》2000年4月18日
光著腳走走《羊城晚報》2000年5月11日、《都市文化報》2000年5月4日
嚼頭《都市文化報》2000年5月11日
雲海《都市文化報》2000年5月25日
好些,更好些《萌芽》2000年7期
語文忽略了重要的東西《解放日報》2000年7月13日
偉人的側面像《文學報》2000年7月27日(總1157期)
韓寒,你追求的不是當明星《少女》2000年8期
競爭只發生在運動場上《新民體育報》2000年9月16日
新概念還有幕後故事《文學報》1171期
善增善聯《新聞晚報》2000年10月16日
對聯心境《新聞晚報》2000年10月17日
無法解釋的流行《太原日報》2000年10月18日
童年記憶和父親《太原日報》2000年10月25日
等待演出《上海商報》2000年10月31日
機敏的絕對《新聞晚報》2000年11月7日
玩笑?《生活周刊》2000年11月10日
愛心和環保《新民晚報》2000年11月12日
走進彼得堡《解放日報》2000年11月20日
敏感話題《揚子晚報》2000年11月23日
巧聯畫人《新民晚報》2000年12月31日
返回綠色《解放日報》2001年1月6日
潛在的文學人口《新民晚報》2001年1月7日
面對新世紀《支部生活》2000年1期
家裡的角色《上海商報》2000年2001年1月10日
真正的歡樂《文學報》2001年2月22日
泰州的人文景觀《解放日報》2001年4月18日
道德的生態《解放日報》2001年5月2日
再說“簽名蓋章”《新民晚報》2001年5月12日
遭遇攔截《東方劍》2001年6期
回瞻先秦《文匯報》2001年6月9日
尋找姓氏《新民晚報》2001年6月15日
20盧布的《天鵝湖》《今晚報》2001年7月7日《新民晚報》2001年8月26日
改善文化的生存環境《文學報》2001年8月2日
機場特價《新民晚報》2001年8月17日
低齡化寫作有何不好《文匯報》2001年11月6日
讀書的快樂原則《文匯讀書周報》2001年11月24日
朱文穎和她的小說《新民晚報》2001年12月16日
清點故道《新民晚報》2002年1月1日
教授軍團《解放日報》2002年1月21日
時光隧道《新聞午報》2002年1月23日
購書的理由《上海新書報》2002年2月10日
科埃略的智慧《中華讀書報》2002年3月27日
進入人的隱秘世界《文匯報》2002年6月14日
小說創造的奇蹟《文匯報》2002年6月21日
圖與文的結合《文匯報》2002年6月28日
原來差別在這裡《新民晚報》2002年6月30日
那條寶藍色的鑲邊《文匯報》2003年7月21日
冰炭之間《新民晚報》2003年8月4日
老友福先《浙江日報》2003年8月1日
誰是天才《青年報》2003年9月16日
創辦新概念
目的
趙長天說:“‘新概念’意指和學校作文的概念區分開來,相對於學校作文而言,‘新概念”主要在於鼓勵年輕人追求一種新的寫作觀念,能夠更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說,新概念作文大賽是由《萌芽》雜誌社於1998年發起,並與北京大學等中國著名大學於1999年開始聯合舉辦,此後每年舉辦一次。
參賽者
參賽者鎖定30歲以下的學生和青年人,賽制分為初賽和複賽。初賽由作者提交作品,再由評審評審選拔至複賽;得到複賽資格的作者赴上海參加統一的現場比賽。
背景
趙長天說,中國文壇一度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黃金時代,但是到了1990年代,大多數中國文學刊物漸趨沒落,《萌芽》也不例外。
《萌芽》雜誌創辦於1956年,已有近50年的歷史。1995年,趙長天到《萌芽》擔任主編,這本文學雜誌的發行量僅有1萬多冊,當時,他不得不考慮開發市場,爭取銷售量。於是為了求取生存,編委會感到調整、重新發展《萌芽》的必要。《萌芽》於是決定改變編輯方針,選用更多適合中學生和高中生看的作品。
趙長天起初約了蘇童寫稿,因為相對於其他作家,當時的蘇童還是較年輕的,但對於蘇童的作品,學生還是覺得不是他們熟悉的生活,於是《萌芽》改而尋求中學語文老師推薦學生作文,但語文老師推薦的學生文章,學生也根本不看。
趙長天說,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卻不見成果之後,《萌芽》於是決定舉辦一個不一樣的作文比賽,一方面是挖掘稿源和文壇青年作家,另一方面也想藉此吸引讀者,讓年輕人注意及閱讀這份雜誌,使到《萌芽》能夠跳出市場困境。作文比賽同時也試圖突破學校作文教育的模式,鼓勵學生髮揮想像力和抒發情感。
《萌芽》把“新概念作文大賽”的主旨定為“新思維”“新表達”和“真體驗”,正是為了區別於傳統的較為呆板的學校作文教育。
成果
由於“新概念作文大賽”的聲名遠播,《萌芽》雜誌隨著水漲船高,2001年雜誌發行量突破10萬份,而到了2004年底,《萌芽》發行量已達50多萬,比80年代黃金時期的34萬還要多出16萬。
“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反應也越來越熱烈,第一屆新有4000人參加,第二屆有一萬多人參賽。到了第七屆“新概念作文大賽”,收到了來自全中國各地的七萬多份來稿。
趙長天並不否認“新概念”的成功,也因為它藉助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中國知名高校的力量來吸引參賽者,大賽的第一和第二屆承諾得獎者可以免試進入大學。雖然,第三屆之後由於各校取消了文科保送制度,但獲獎者仍然有機會被這些大學劃歸“自主招生”的範圍內錄取。換言之,和高校聯合舉辦作文大賽,是“新概念”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
趙長天說,《萌芽》這么做的原因是因為當時雜誌在讀者群中欠缺號召力,需要藉助大學名校的力量來吸引參賽者;但這一點確實對一些參賽者很有誘惑力。
“新概念作文大賽”至今一共舉辦了7屆,趙長天語帶自豪的說,這項創作競賽還是有其值得自豪的地方。
他說:“首先,它使得許多已經遠離文學的年輕學子重新喜歡文學,拉近了他們與文學的距離;還有就是,它對中學的語文教育上有相當大的推動,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現狀。”
點評參賽者
韓寒
才思很敏捷個性很叛逆
韓寒參加了兩屆新概念,第一屆一等獎,第二屆是二等獎。在趙長天的記憶中,很多細節都沒忘記,言語中掩飾不住的寵愛:“韓寒是很有才氣的孩子,他初賽有篇文章我還記得,叫《求醫》,而複賽就很有戲劇性。”
複賽的目的是為了“驗明正身”,因為怕初賽的文章是別人代寫的。複賽的時候,韓寒卻沒有來。大家就想,初賽文章不是韓寒寫的,文筆太老練了,他不敢來了:“下午三點鐘開頒獎大會,上午10點左右,我們把一等獎獲獎者的名單都定好了,沒有韓寒。當時有兩個評審,我記得好像一個是葉兆言,一個是陳思和,他們說,韓寒文章真是很不錯,如果真是他寫的,那沒得獎太可惜了,要不你們打個電話再確認一下?我們就問評審,你們同意不同意,因為這是首開先例,同意我們就打電話。評審一致通過。”家住郊區的韓寒果然是沒有收到複賽通知。父親陪著他趕到賓館。本來複賽的題目是一個行為藝術,咬了一口的蘋果。但是這個題目做過不能再做了,一個編輯靈機一動,把一團紙放在杯子裡,讓韓寒就寫這個情景:“這孩子確實有靈氣,我們吃飯回來,他的文章就寫好了,叫《杯中窺人》。”
後來,韓寒退學了,去搞賽車了,接觸就較少了:“最近一次見到他,應該是幾個月前在《萌芽》辦公室,從外表來看,我覺得他長得越來越帥,越來越好看了。”韓寒的退學、叛逆是趙長天談得比較多的兩個話題。趙長天告訴記者,第一屆得獎時韓寒讀高一,所以並沒有免試錄取。等他高三時,文科保送生卡緊了:“其實,當時如果有一個大學願意保送他的話,韓寒還是願意的。我和他談過一次。他說,我願意去,我不是不想讀書,我是不想讀高中。但不行呀,你沒有高中文憑,大學怎么保送你呢?”後來韓寒退學,趙長天又和他談了一次:“我還勸他,說人是需要妥協的。你現在不妥協,將來也要妥協。他說,趙老師,我知道,但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趙長天頗為遺憾地表示,當時如果復旦大學免試錄取他,韓寒應該就去了。
至於叛逆,趙長天表示:“在電視上,包括現在在媒體面前、網路上,他很沖很叛逆。但在生活中,他很懂禮貌,話少,一點都不張揚。我覺得,他很自然地就能進行角色的轉換,沒有演戲做秀的成分。”
郭敬明
當年小小孩如今很大牌
郭敬明也是參加了連續兩屆新概念,都拿了一等獎。但趙長天卻記不起他的參賽作品,也沒有戲劇性的故事可告訴記者:“他和韓寒不一樣,他的參賽作品想不起來了,當時也沒覺得特別好。後來出了《幻城》,我才對他有印象,覺得寫得很不錯。”
直到後來春風文藝出版社在上海開《幻城》研討會的時候,他才和郭敬明說了幾句話:“當時覺得他是特別小的一個孩子,不愛說話。”趙長天稱,郭敬明很快就出名了,就不自由了,也特別忙了:“剛開始被春風文藝抓得很緊,後來又有了各種經紀公司。”
趙長天組織了一次千島湖的青少年作家和中老年作家的對話,和郭敬明見了一面:“那個時候,韓寒賽車,不在國內。我給郭敬明打電話,他本人表示很想來,但他自己做不了主,他說他要去和經紀人商量,好像他的音樂專輯正處於宣傳期。他的經紀人還是挺尊重他,就答應讓他來了。當時一些中年作家也蠻有名的,都到了。他來了,卻不敢進來了。本來他不想變成一個很大牌的樣子,但卻造成了一個他比較大牌的狀況。我們在開最後一次大會時,都快結束了,他就是不敢進來。晚上有個小會,本來我是想讓他發發言的,但他又匆匆走了。真的是有點身不由己了。”
趙長天不避諱拿韓寒和郭敬明來比較:“他們差距太大了。我不想評價誰優誰劣,沒什麼優劣。”他說,韓寒給人影響最深的,是特別有主見,不太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意見。而且不會把寫作放在第一位的,寫作倒有點像副業:“我覺得這是蠻好的,讓寫作回到最自然的狀態。”而郭敬明是“一下子就火了,雖然我至今沒明白為什麼”,但他的確“商業化做得比較成功”。
人物去世
2013年3月31日,原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萌芽》雜誌主編、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主要創辦人趙長天先生因病去世,享年66歲。
2013年3月31日上午10時,作家陳村在文學論壇“小眾菜園”上發布該條噩耗,沉痛哀悼趙長天先生離世。在新浪微博上,一小時內引起轉發潮,大批作家、尤其是受惠於新概念作文的文學新生代在網路上亮起蠟燭。
懷念寄語
“好人”,是趙長天的同事、友人、《萌芽》的年輕作者對他的一致印象和評價。
上海“80後”作家陶磊:“我們這一代的寫作者許多都是趙老師的受惠者,沒有他,很多人也許都不會走上這條路。”
第一屆“新概念”獲獎者、現任《萌芽》編輯徐敏霞說:“趙長天老師一直竭盡所能提攜後進,他的‘好’是不必說的。”
“90後”作者錢佳楠說:“參加《萌芽》的筆會是去年的事情,雖然已無這份幸運與趙老師有一面之緣,但我一樣懷有深深的感激。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們這代人的青春紀念簿里每一頁都寫有《萌芽》的筆記;作為一個不成氣候的作者,如果沒有趙老師搭建的平台,沒有他圓很多青年的夢,今天的我或許連做白日夢的勇氣也沒有了。”
追悼會
2013年4月3日,新概念作文大賽創始人趙長天追悼會在上海舉行。 韓寒攜妻到場,一度流淚痛哭,另一位受益於新概念作文大賽的明星作家郭敬明則未見到場。
1998年,趙長天等人策劃發起“新概念作文大賽”,影響力輻射全國。《萌芽》和新概念曾陪伴韓寒的少年時光,得知趙長天去世的訊息後,韓寒寫道:“趙長天老師因病去世了。他的善良正直,溫厚儒雅,對文學新人的提攜和關愛,我永記在心。作為他萬千學生之一,常想起陪伴我少年時光的《萌芽》和新概念,還有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故事。趙老師一路走好。好人未必一生平安,但好人離去後未走完的路,必然會有更多人一起繼續走下去。”
對於萌芽我們80年這些偽文藝年輕都是獨有情種的,記得從國中開始就看《萌芽》雜誌,印象裡面當時的《萌芽》雜誌4.8元一本,每期必買!在我們那個小鎮上面有一個書店,我每個月頭都會去那裡買一本萌芽,幾年下來我收集了幾十本萌芽,一直到高中我還是堅持買萌芽雜誌。當時我們都把韓寒郭敬明推崇為心中的神,當時我在想,此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跟韓寒一起談談這個世界一起打一盤檯球,為此我進入大學後有一段時間真的在練檯球。關於這些瑣碎的往事和懷舊的情懷,其實我們最值得我們記住的人就是趙長天老師,萌芽在他的手裡被文藝界推崇到極致,而他所策劃的新概念圓了多少青少年的文學夢,韓寒郭敬明他們的成名也全是因為新概念的支持。對於趙老師的離世我相信他們哥倆也是最感傷的人。
人物評價
趙延
那多幾天前寫了一篇名為《爸爸爸爸》的童話來懷念父親,並署了自己的本名——趙延。“一小盆水想,其實爸爸並沒有死,他融在陽光里,所以變得無所不在。天空是他,雲是他,山是他,湖泊是他,大海更是他。”走上懸疑創作道路的那多,寫起這樣的童話文字感人至深。
王周生
趙長天的好友、作家王周生接受京華時報電話採訪時說:“長天一生為人低調,但是有擔當,對別人也是有求必應。他生前曾打算再寫一部長篇小說,但是正如一個正在地里幹活的農民,還沒幹完就被叫回家了,怎么不讓人覺得惋惜。”
韓寒
韓寒表示,他在文學道路上,以及今天所獲得的一切都要感謝趙長天,“他是我永遠的恩師。”有一件事令韓寒印象深刻,“我記得去香港書展之前,他打電話給我,特別著急要見我。他一直是非常儒雅和冷靜的人,很少見這種情況。那天晚上,他在一家快餐店裡告訴我,你要去爭取一些該爭取的,但是你也要小心,不要被人當槍使用,你要保護好自己,不說違心話的同時,保護好你的家人。說完他就走了。”
“趙老師身邊的朋友說,無論我送什麼東西,只要是貴重的趙老師都會退回來。後來我去看望他的時候,還是買了一個平板電腦,可以看看書上上網啊,但是很久他都不要,我強行塞給了他。後來他給我發了一條簡訊,說這是他收過的最貴重的禮物。”
楊蕾
SMG主持人楊蕾,她在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我心目當中趙老師是非常溫暖和,非常儒雅,對年輕人非常提攜的老師,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人,期望趙老師一路走好,我們今後以他為榜樣。
王若虛
王若虛追憶道:“趙老師是個非常隨和的儒雅的人,向學校里的班主任和老校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