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趙美蓉觀燈》劇中人物:趙美蓉(花旦),盧鳳英(青衣),寶童(娃娃生),更夫(二名)。劇情梗概:敘趙美蓉通過侄兒寶童,得知未婚夫被冤陷獄,而婆母又在家中停樞待葬,便與侄子約好,元宵節的晚上門口掛上紅燈作為路引,前去弔唁婆母...
演員介紹
宋洵光(1916—1975)即墨人。柳腔演員。自幼酷愛柳腔,18歲便與柳腔演員
劉森、賈永紅等搭班唱戲,專工小生。經常在即墨、平度、萊陽、嶗山等地演出。
40年代初,至青島,改唱茂腔,主演小生,兼演老生。與張鳳山、李玉香等一起演
出。1949年,參加青島市茂腔劇團。後調至金星柳腔劇團,工老生,兼演花臉,並
被任命為該團團長。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中,與張秀雲合演《割袍》,
獲演員三等獎,並灌制唱片。1959年,他帶領部分演員參加“柳子戲、兩夾弦、柳
腔晉京匯報演出團”,在北京以《趙美蓉觀燈》《割袍》《丹鳳關》等劇目,向黨
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他還參加過《王克英》《楊立貝》《海防線上》等現代戲
的演出。“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被迫解散,他被遣返回鄉。1975年病逝。
茂腔魅力
一句話點評:中國戲曲劇種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但若論起《觀燈》戲,當屬茂腔《趙美蓉觀燈》戲文最詼諧有趣,內容翔實生動,唱腔婉轉質樸,土而有韻味,精彩耐聽。
我喜歡聽戲,可以說從小聽到大。既喜歡小時候常聽的茂腔、呂劇,又鍾愛京劇、越劇和黃梅戲。但論起正月十五的觀燈戲,在我聽過的劇種當中,覺得還沒有一齣戲能超越《趙美蓉觀燈》。《趙美蓉觀燈》是茂腔、柳腔的共同保留曲目,我個人還是更喜歡茂腔。在我聽過的觀燈戲中,比較有名的還有黃梅戲《夫妻觀燈》,越劇《追魚·觀燈》,呂劇《觀燈》。
比較而言,黃梅戲《夫妻觀燈》唱腔委婉清新,戲文詼諧喜慶;越劇《觀燈》則體現出越劇情深意長、纏綿悱惻的特點;呂劇《觀燈》充分顯現了呂劇唱腔和唱詞通俗易懂、直白明朗,口語化和本土化的特色。但這三段《觀燈》比之《趙美蓉觀燈》長達幾十分鐘的唱段,多達七百多句的唱詞則要遜色很多了。
《趙美蓉觀燈》的戲文,幾乎將所有的花燈都寫盡了,內容無所不包,翔實豐富。從百獸燈到民間傳說燈,從海產燈、莊稼燈、蔬菜燈到百鳥燈、二十四節氣燈、昆蟲燈,還有八仙過海燈、梁山好漢燈,最妙之處是它從女媧補天唱起,直唱到大宋朝,中間將妲己禍國、孫臏裝瘋、孟姜女哭長城、楚漢相爭、三國故事、隋唐演義、趙匡胤演義、西遊記等等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以及評書演義都囊括在了戲文中,所用的語言既活潑又好懂,聽起來興味盎然,幾十分鐘的戲聽下來,絲毫都不覺枯燥和重複。
《趙美蓉觀燈》,那熟悉的音樂和唱腔令我的心感到無比的熨貼,又有些微的惆悵。流年似水,如花的青春不復再來,正如戲曲的輝煌不復再有一樣。中國戲曲種類大約有三百六十多種,現在流傳最廣的也就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和豫劇五大劇種了。雖然茂腔也名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茂腔的發展和傳承卻令人憂慮。
部分選段
鱗刀魚,賽銀葉,旁邊走的蟹子燈,扭扭嘴的海螺燈,一張一合的蛤蜊燈,蹦蹦噠噠的蛙子燈,龜呱龜呱的蛤蟆燈”時,家鄉人怎能不感到親切,怎能不笑呢。“鱗刀魚”正是我們那一帶對帶魚的俗稱,而蛤蟆的叫聲可不是“龜呱龜呱”的嘛,多形象啊!
“白菜燈賽蓬鬆,搖頭散發的芫荽燈,黃瓜燈一身刺,茄子燈紫熒熒,韭菜燈賽馬鬃,葫子燈彎中兒中兒,南瓜地里造了反,北瓜地里亂了營。”將這些蔬菜描繪得多么形象生動!香菜,在我們那裡叫“芫荽”。
茂腔簡介
茂腔是流傳於山東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一種地方戲。它與山東的柳腔、柳琴戲、五音戲同屬於肘鼓子系統。1800年以後,各種類型的肘鼓子戲流傳到諸城、高密、膠州一帶,以當地民間秧歌小調“老拐調”為主體形成了具有本地特點的肘鼓子戲。原稱本肘鼓,意即本地肘鼓。後來,從海州、贛榆及魯中南傳來一種用柳葉琴伴奏演唱的“冒肘鼓”調。本肘鼓受其影響,女聲唱腔也採用了尾句向上翻高八度的唱法。當地民眾稱為“打冒”,本肘鼓逐步衍變成茂肘鼓,即茂腔。
茂腔主要分為高密茂腔和膠州茂腔兩派,代表劇目是“四大京”、“八大記”。四大京”即《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記”即《羅衫記》、《五杯記》、《風箏記》、《鑰匙記》、《火龍記》、《絲蘭記》,《絨線記》、《蜜蜂記》。“八大記”之首就是我現在還能哼幾段的《羅衫記》,而《趙美蓉觀燈》正是《東京》的精華唱段。唱詞淺顯易懂,詼諧有趣,多運用方言俚語,聽起來倍感親切。
茂腔生長繁衍的地域不大,起初只在山東的諸(城)、膠(州)、高(密)、莒(州)及青島一帶,後來向北發展,通過煙臺、龍口流傳到東北的大連、瀋陽直至哈爾濱,逐漸形成一個影響較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茂腔就是著名作家莫言文中提到的讓他一聽到那熟悉的哀婉淒切的唱腔,就熱淚盈眶的家鄉戲--貓腔。莫言的小說《檀香刑》中就以貓腔作為一條線索。
《夫妻觀燈》趙美蓉
盧鳳英茂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