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俠

趙淑俠

趙淑俠,旅歐瑞士籍華人作家,原籍黑龍江省肇東市,1931年12月30日生於北京。現居瑞士。畢業於瑞士套用美術學院,曾任美術設計師、電台編輯,現專業寫作。自幼喜愛文學藝術,17歲時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至今已有小說、散文計約500萬字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美國、德國、瑞士出版。

成長曆程

學生時代偏愛文學
趙淑俠1931年12月生於北京。其母知書達理,懂音律擅丹青。母親教子有方,三四歲時就規定她每日描紅,寫大字,認字背唐詩,如功課做得好,還有獎勵,獎品就是母親的畫。抗日戰爭中,她隨父母南下入川。戰爭、逃難、恐懼、挨餓、不公平,這些成為她的童年的回憶。9歲那年,她讀到一本《窮兒苦狗記》,受到感染,這本書也開啟了她的心智,從此,她一本接一本地讀起課外書來,抓到什麼書都讀。10歲以前,她已經讀了很多魯迅、巴金等的小說和劇本。
上國小時,她對文學偏愛,並開始寫詩。在中學時,她唯一的快樂是看書,常常看書到深夜兩三點,有時通宵不寐。十二三歲時已經把《石頭記》、《羅密歐與朱麗葉》、《孽海花》以及張恨水的小說統統看了一遍。
抗戰勝利後,她隨父母親到東北、北平,而後去台灣。她在台中女子中學就讀高中。高中三年級時,她鄭重其事而又神秘地向台中一家報紙的副刊投稿。當第一篇兩千字的散文發表的時候,她高興極了。那種"自我陶醉"成為第一次難忘的鼓勵。
“有一天我會成為作家”
高中畢業後,她兩次報考大學都失敗了。她受到巨大的打擊。在絕望中,又是文學--她的好朋友,走出來安慰她,鼓勵她。她說,我不能再認輸,我非奮鬥出一條生路不可。
1951年,她20歲時寫了一個關於海盜的長篇小說,接著又寫了一個20萬字的長篇小說,但沒有成功。她向一位作家求教,作家告訴她,寫作應先從短文寫起,“只要肯寫,多寫,一定會寫出成績的。”她受到啟示,獲取了成功的信心。她自信地說,我可以寫,有一天我會成為作家。
後來,她在一家廣播公司當編輯兼播音員,再到銀行當職員,但她不甘心這樣幹下去。1960年,她決定異國尋夢,出國留學。先到巴黎,又到瑞士,考取了瑞士套用美術學院。畢業後,在一家紡織品設計印刷公司擔任美術設計師,設計過170多種美術圖案,有的獲了獎。
1972年,她帶著一雙兒女回到台灣省親。在那裡觸景生情,她的文學夢又開始甦醒,萌發了寫作的念頭。回到瑞士後,便提筆寫了50萬字的長篇小說《韶華不為少年留》,寄給台灣一家雜誌,還是沒有成功。一盆冷水未能澆滅她的寫作熱情。長篇不行,就寫短篇。她相繼寫出了《王博士的巴黎假期》、《塞納河之王》、《當我們年輕時》等短篇小說。她的這些描寫海外形形色色的中國人生活的小說,開始見報了,先後在台灣報紙的副刊上發表,或連載,很快在台灣文壇及海外華人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不久,小說集《西窗一夜雨》、《當我們年輕時》,散文集《紫楓園隨筆》出版發行。她一舉成名,進入作家行列。
一部部長篇小說問世
隨著她的名聲的擴大,她不再滿足於短篇小說寫作,她的寫作長篇小說的心又復燃起來。她動手寫作長篇小說《我們的歌》。這部長篇小說描寫了在異國生活奮鬥的知識分子的痛苦與歡樂、成功與失敗。這部小說在報紙上連載後,反映十分強烈。台灣文藝家協會授予她小說創作金獎。1983年,此書在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在大陸受到高度評價。
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放下筆。在阿爾卑斯山麓,在她的家裡,當家人熟睡之後,她便座在房子裡,揮筆疾書,寫她的苦樂,寫她對故國的思念。她在寫作之路上不住地跑下去。
之後,她把過去失敗的稿子《韶華不為少年留》再拿出來,重寫一遍後,改名為《落弟》,由台灣《文壇》月刊發表。接著她的散文集、小說集、長篇小說一部接一部的出版發行:《故土與家園》、《翡翠色的夢》、《人的故事》、《塞納河畔》、《雪峰雲影》、《童年·生活·鄉愁》、《賽金花》等,出了17種,數百萬字。
她說:“我不是弄文學的科班出身,也不屬於任何流派。我寫,只因為我有要寫的感情,有要說的話,有願為文學奉獻的狂熱和忠心。”

榮譽記錄

1985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列入《世界婦女名人錄》。
1986年始相繼為歐洲西德科隆亞洲太平洋中心特聘會員,瑞上亞洲學會會員、全國作協會員、國際筆會中心會員,德國柏林作協會員、瑞士溫特突市作協會員,歐洲12國華文作協會長,世界華文作協副會長。
1992年應聘為武漢華中師大客座教授。
1994年應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昌大學客座教授。
長篇小說《我們的歌》1980年獲台灣文藝寫作協會“最佳小說創作獎”。
《賽金花》1991年獲台灣“中山文藝獎”。
翡翠戒指》1992年獲遼寧《芒種》雜誌“文學獎”。
散文《當我萬水千山走遍》1992年獲中國文聯等頒發的“首屆華文文學遊記徐霞客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