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花是太行抗日根據地著名的紡織模範,1900年出生於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水坡村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由於家境貧寒,趙春花從小就幫助家人乾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十幾歲的時候就學會了縫補衣服和管理家事。年僅17歲就與本村一名貧苦青年結婚,婚後,她勤儉持家,溫良賢惠,贏得了全村人的讚譽。
抗戰爆發後,遼縣成為太行抗日根據地的腹心,趙春花的丈夫積極參加抗日活動,被選為村長。在丈夫的影響下,趙春花也走出家門,投身到抗日運動中。他們動員民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支援抗日前線。
1942年,抗日政府號召婦女開展紡織運動,趙春花帶頭回響。當時的水坡村自古以來沒有種棉花和紡花織布的歷史,因此,在村里開展紡織運動困難重重,就連40多歲的趙春花都沒有見過紡車是個啥模樣。但趙春花沒有氣餒,她走出村莊,到外地學習紡織技術,並借了一架土布機。回村後,從2斤棉花開始,率先在村子裡搞起了紡織,並動員其他婦女跟隨她一起學習紡織。看到一團團的棉花在趙春花的手裡變成了一根根的棉線,最後又變成了一塊塊的布,村子裡的婦女們動心了,她們紛紛要求跟上趙春花學習紡織。趙春花看到婦女們有了積極性,於是,就組織成立了紡織小組,向婦女們提出了“吃飯靠男人,穿衣靠女人”的口號。在她的帶動下,婦女們學習紡織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僅一年的時間,水坡村的紡車發展到48架,織布機發展到8架。依靠這些紡車,婦女們共紡花450斤,賺米520斤。為了解決織出來的白布染色問題,趙春花想辦法制出了一種染料。她將黑豆經過長時間熬成黑水,再取只鐵鏵泡入水中,時間一長,就變成了黑色水,將布泡入其中煮沸,白布就變成了黑布。趙春花依靠這種辦法,還鑽研出了染成花布的辦法。
1944年春,左權縣召開勞模大會,趙春花夫婦被授予“組織能手”的稱號,趙春花並被選為全縣的紡織英雄,獲得光榮匾一塊,紡車一架,獎章一枚。政府的獎勵更加激發了趙春花發展紡織的積極性。她回到村里後,挨門挨戶動員婦女參加紡織,這一年,全村共紡棉花950斤,織布480多斤,不僅解決了全村男女老少的穿衣問題,而且,還支援了抗日部隊的軍需用布。趙春花帶頭開展紡織運動的事跡在《新華日報》(華北版)作了長篇報導。趙春花還光榮地出席了1944年11月太行區召開的第一屆群英會,被選為太行區的紡織英雄。
趙春花被選為太行區紡織英雄的訊息在小小的水坡村立刻傳開了,村子裡的婦女們看到趙春花不僅能紡會織,給家庭增加了收入,而且,還當上了太行區的紡織英雄,大家都覺得趙春花很了不起,決心跟著她一起乾。於是,趙春花把全村婦女都動員組織起來,分成12個紡織小組,每組安排一名能紡會織的婦女擔任組長,趙春花則擔任全村的紡織指導員,她號召全村的紡織小組之間展開紡織競賽。在她的領導下,1945年,水坡村的紡織運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僅趙春花一人就織布13斤,還幫助別人織布12斤,為合作社織布10多斤,給互助組變工織布14斤。就在這一年,她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趙春花的帶動下,水坡村成了太行區著名的紡織村,附近村莊的婦女也都紛紛前來學習紡織,趙春花都耐心地指導她們。昔日足不出戶的婦女們在趙春花的帶領下,能紡會織,不僅為家庭增加了收入,而且,大大促進了當地的婦女解放運動,精神面貌也大為改善。伴著隆隆的紡織機器聲,婦女們一邊紡織,一邊唱著歡快的歌曲:“紡花織布忙又忙,俺家不再鬧饑荒;抗日政府真正好,給咱們百姓出主張……俺會紡會織又能幹,紡織英雄美名揚。”
1945年11月,中共左權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婦女向趙春花學習,大力開展紡織運動,由此,全縣掀起了紡織運動的高潮。1946年春,縣委、縣政府再次發出向趙春花學習的號召,開展“百日紡織運動”。在趙春花的榜樣影響下,全縣婦女紛紛參加紡織。據這一年年底統計,全縣有紡婦7583人,紡車6711輛,織婦1499人,織布機380架,手拉梭機269架,共紡棉花3594.5萬斤,織布257900尺。1946年12月,太行區召開第二屆群英會,趙春花又一次出席了這次會議,並再次當選為紡織英雄。
趙春花兩次當選為太行區的紡織英雄,而且,還當選為左權縣的參議員。但她在成績面前沒有止步,為了發展生產,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她帶動全村婦女,在繼續開展紡織運動的同時,大力開展養殖業和種植業。在她的帶動下,水坡村的婦女不僅紡花織布,而且,養豬、養雞、養蠶,種植經濟作物,既增加了收入,又支援了前線,成了遠近聞名的模範村。
新中國成立後,趙春花先後擔任了水坡村村長、農業合作社社長及村黨支部書記等職,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又做出了新的貢獻。1982年,趙春花因病去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