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年

趙延年

趙延年(1924年4月-2014年10月23日),著名版畫大師。生於江蘇蘇州,祖籍浙江湖州,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顧問、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等職,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15歲拿起刻刀,22歲被封“中國木刻界最年輕的鬼才”,42歲領悟魯迅,後來刻出深入人心的阿Q形象。1991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聯合頒發的“中國新興版畫傑出貢獻獎”。2010年獲頒“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榮譽。《負木者》《魯迅先生》《阿Q正傳》等均是他的經典代表作。主要作品有《趙延年版畫選》、《趙延年木刻插圖》等。

趙延年趙延年

趙延年,男,1924年4月,生於江蘇蘇州,祖籍浙江湖州,回族,版畫家。1938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曾任中學美術教員、編輯。建國後,歷任華東畫報社美術編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組副組長,浙江病態學院版畫系副主任、教授,中國美協第二、三屆理事。1998年3月任九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作品木刻連環畫《阿Q正傳》1981年獲第二屆全國連環畫評獎二等獎,木刻《魯迅與我們同在》1986年獲第九屆全國版畫展覽優秀作品獎。主要作品有《趙延年版畫選》、《趙延年木刻插圖》等。

2014年10月23日下午14點26分,著名版畫大師趙延年在浙江省人民醫院因病逝世,享年91歲。

受魯迅影響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美術史上,木刻是一種具有特殊社會功能的藝術。當三十年代初魯迅在上海聘請日本的內山嘉吉講授木刻技法的時候,他就寄望於當時聽課的那些熱血青年,將木刻作為一種戰鬥武器,去喚醒那些麻木的國人,與社會上的一切黑暗和不公平鬥爭。

當然,在魯迅看來,在使用木刻這種"簡便易行"的武器的同時,也應當注意這種武器的質量。為此,他親自編輯和翻譯出版了一些德國和俄羅斯的木刻作品,並且提醒青年的藝術家們,應當向中國的傳統的石刻畫像、民間年畫學習,他還籌資與鄭振鐸出版了《十竹齋箋譜》和《北平箋譜》,以期這些被當時社會視之為文房清玩的東西,也能滋潤年輕木刻家們的藝術家心靈。

木刻版畫木刻版畫

當趙延年十三歲的時候,魯迅這位"中國新興版畫"奠基人便在上海逝世了。但是,魯迅的思想,卻影響了一大批藝術家,使他們成為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些知名人物,趙延年就是其中一位。由於他多年來在木刻藝術方面的取得卓越成就,他在六十七歲那年,獲得了中國版畫界的最高榮譽--中國新興版畫傑出貢獻獎。

趙延年的木刻以風格強悍著稱,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版畫界幾乎無人能與其比肩。在他六十年代成熟期後的作品之中,充分體現了魯迅倡導的"有力有美"精神。他遵循魯迅的"創作版畫"的原則,"不模仿、不復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那精神,惟以鐵筆刻石章者,仿佛近之"。趙延年喜愛用大平刀在質地較松的白果板上沖刻,時而正鏟、時而斜切,還採用刮和挑的手法,極大地豐富了木刻的表現語言。他的畫面呈現的是陽剛之美,豪放之美,但不"流於粗陋"。趙延年追求的正是魯迅所說的"放刀直乾",但那痛快沉著的刀痕總是準確地依附在堅實的造型上,稍許不妥,便棄之重刻,而因,他的木刻總給人以一種雕塑般的厚重感。他也研究版畫的印刷技巧,與通常所用的那種反刻反印法不同,他採用的是正刻透印法。他用油墨在淺鏟輕刮留下的斜面上輕輕滾過,然後將薄如蟬翼的皮紙覆於其上,根據畫面的需要,使用輕重不同的力量,把深淺不同的油墨巧妙地拓印出來,產生了一種宛如水墨畫的渲染效果,被木刻界的同仁稱之為"暈刻"。誠如魯迅所說:"木刻的美,半在紙質和印法。"趙延年在一九七八年為魯迅的《傷逝》所作的插圖,便是用這種"暈刻"法最成功的一例,它將小說中的那種傷感、酸楚、淒涼、茫然的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趙延年也曾用這種手法創作過一系列出色的肖像畫,它們是:《魯迅》、《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為了解放》、《白求恩大夫》、《噩夢》等。在這些作品裡,他反映了中國人對國際政治問題的看法,表達了他對魯迅的人格特徵的理解,記錄了文化革命給自己心靈上留下的傷痕。五十年代初,趙延年曾供職於上海出版部門,也創作過年畫和宣傳畫。當時,前蘇聯和東歐的政治宣傳畫在中國出版界有極大的市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宣傳畫創作的風格,在趙延年的上述作品中,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這種影響:飽滿的構圖、醒目的神情、有力的姿勢,給人以一種強烈的召喚感。然而,這僅僅是趙延年藝術成就的一個側面。

七十年代中,趙延年開始為魯迅的小說散文創作木刻。其中,以《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最為出色。魯迅是現代中國的一大文豪,受俄國的果戈理及日本現代派作家的影響,擅長於對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刻劃,在《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中,他以辛辣的筆調,戲劇化地描繪了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國人變態心理。文革的"牛棚"生活,喚起了趙延年對魯迅筆下的這些漫畫式的人物追憶,並以連環畫的方式,將他們一一浮現出來。在中國的木刻年畫中,向來有一種表現戲劇人物形式。不過,中國人對這種形式的興趣,僅僅是它的戲劇性,或者說是它那特殊的臉譜和五彩繽紛的服飾,而不是這種戲劇所表現的複雜的人物性格。趙延年用犀利的刀法、誇張的造型和強烈的黑白對照,將小說中的人物刻劃的活靈活現。趙延年的這種形式近似於杜米埃、戈雅式的漫畫風格,他的這種誇張的手法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木刻中的那種程式,應該說,在魯迅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是看不懂趙延年的這種藝術形式的。魯迅在給一位青年藝術家的信中說:"現在的木刻,還是對於智識者而作的居多,所以倘用這種刻法於"連環圖畫",一般民眾還是看不懂。"我們相信,經過魯迅所倡導的"拿來主義"的七十多年影響的今天中國民眾,對於趙延年這類精彩的木刻連環圖畫,應該是完全能欣賞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