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他天資穎異、勤奮好學,早在國中時自學攝影藝術並能製作攝影器材放大機設備。文革中如意的姐姐雲曙芬、姐夫寒峰都被打成“烏蘭夫死黨分子”,母子倆賴以生存的生活費被停發,生活陷入困窘中。當年如意才十幾歲,就得為親屬們的冤案到處奔波申訴,還要為了生存背上攝影器材,騎上腳踏車南渡黃河,到鄂爾多斯高原的十二連城人民公社,走村竄戶為當地農民照相掙錢,他以質優價廉、服務上門拍照片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歡迎。如意在那個艱難的歲月里,以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聰明才藝,賺錢養家,侍候老母於膝下,使母親免於飢餓,他在朋友中、社會上有大孝子的美譽。
1968年10月,呼和浩特市三四十名知青插隊到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前旗。18歲的趙如意在白彥花公社小廟子大隊當上了牧民 。
1972年,趙如意進入呼和浩特市第二工具機廠,當徒工。
文革結束後,進自治區衛生廳工作。
2001年,趙如意被任命為巴彥淖爾盟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趙如意當了7年檢察長,後調自治區人民檢察院任高級檢察官。
為民服務
1968年10月,趙如意奔赴巴彥淖爾盟插隊;33年後的10月,趙如意到巴彥淖爾盟走馬上任。
“又一個10月,是不是組織部看我的檔案了,你還去你‘老家’去吧。”趙如意開玩笑說。
“我們那兒的牧民來了後,踢開門就進。”趙如意說。
每當這個時候,趙如意“絕不能繃著臉”,他熱情地沏茶倒水。
“大爺,有什麼事兒你說吧。”趙如意把院裡的幹部叫來,聽牧民反映情況,並吩咐幹部,“今天中午不管吃好吃壞招待人家,吃完送回家。”
有農牧民來訪,趙如意總是從容不迫。
“我那裡也有重大案件,當事人群體上訪的也有,但是絕對出現不了一些地方出現的矛盾激化現象。”趙如意說,“我是從農村牧區滾戰出來的,我給他(農牧民)聊天,我就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插隊生活,讓趙如意了解農牧民,理解農牧民。
社會兼職
現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內蒙古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內蒙古延安精神研究會、延安大學暨民族學院校友會常務副會長;內蒙古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內蒙古自治區文史館研究員。
特殊家庭
趙如意並不是趙誠、雲蘭的親生兒子, 而趙如意的姐姐雲曙芬則是雲蘭與前夫雲潤所生。
1944年,趙誠與在延安保育院工作的雲蘭在陝北結婚,兩人特別喜歡小孩兒。
一天,趙誠去看望李森,見到他的雙胞胎兒子很可愛,開玩笑說: “你真得意,一下就生了兩個兒子,給我一個好不好?”
沒過幾個月,李森就托人給趙誠夫婦送來一個剛滿6個月的男孩兒。趙誠夫婦老年得子,一高興,給孩子取的名字與李森的兒子同名,叫二旦。
這個孩子就是趙如意,是李森的親侄子。
酷愛攝影
中學時代,趙如意就對攝影藝術產生極大的興趣,曾自製放大機,用一台“卓爾基”照相機為家人和朋友留下珍貴的回憶。文革時期,趙如意經歷了上山下鄉、工廠學徒等時代變遷。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趙如意依舊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創作的激情。田間地頭、牧區草場、工廠車間,處處都留下他用心捕捉的每一個瞬間,不斷豐富著他對人生的感悟。鏡頭所關注的焦點由家人、朋友,擴展到對祖國秀美河山,生動絢麗的民族風情的讚美和嘔歌,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大自然是他攝影藝術的永恆主題。看到自己靈感所至按動快門的瞬間幻化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時,趙如意由衷地體會到攝影帶來無窮的樂趣,全然忘卻了拍攝過程中跋涉的艱辛。其發表的主要作品有《飛騎神射》、《日出》、《胡楊淚》等。《烏蘭夫在飛機上》被選用為《烏蘭夫畫冊》封面。
70年代初我也迷上了攝影,欲製作一台放大機,趙二旦(如意小名)已是攝影的大玩家,並已經製作了一台放大機。自少年起有過優越出身又經歷過艱難困苦生活歷煉,他待人謙和易交,身上沒有世家子弟的囂凌習氣。我與影友曾乃文多次上門求教,如意知人善引,不但真誠地教授我們攝影技法,還將他的放大機關鍵部件交給我們仿製,那個年代的那段友情,對我今後走向專業的攝影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趙如意從60年代開始搞攝影,那時他拍些“傘家福”、“戰友留念”也照一些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農村牧區、文革紀實的照片,這些圖片都成為那個年代的真實歷史紀錄了。80年代他曾有一段時間跟隨烏蘭夫主席搞歷史文獻資料。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大慶烏老回內蒙視察工作,在飛機上與自治區的領導談笑風生,神態生動自然,坐在一旁的如意不失時機的抓住這一瞬間,將烏老晚年最後—次回家鄉的喜悅心情,真實細膩地表現出來。是一幅很具功力利用自然光線、抓拍的優秀肖像作品,特別是在領袖肖像中是一幅難得的經典之作。這幅《烏蘭夫在飛機上》先後在《烏蘭夫畫冊》、《烏蘭夫研究》的封面及區內外報刊雜誌上發表,給人們留下了烏老最後慈祥令人難忘的微笑。
如意從事攝影工作40年了,從未間斷過攝影創作。他是一個性格深沉、安處幽素、辦事奉公嚴謹的人,搞創作大多是利用全年3個長假。工作之餘他不愛熱鬧,除了體育鍛鍊外,常常一個人守默養和,讀書看報,如能得寬餘,他喜歡背上攝影機遠避市區的喧器,投身到大自然中,櫛風沐雨,寄情山水,陶冶身心。如意攝影創作的題材很廣泛,江南山水、異域風隋、紀實人物無所不包,然而我最欣賞還是他的大漠風光攝影作品。如意自從奉調到內蒙古西部工作以來, —直對西北的大漠、胡楊、駱駝題材的創作十分陶醉。近些年每逢十月一長假,他常常懷著刨聖者的心境,獨自赴巴丹吉林大漠小鎮額濟納旗採風,感受大自然中物大人小,沙漠那變幻無窮的形態和胡楊樹“生三百年不倒,死三百年不朽”的雄姿,在這其中其樂無窮。深秋的額濟納古道朔風,黃沙漫漫,望長天南飛孤雁淒鳴,此情讓多少戍邊將士,天涯遊子愴然而泣下,引發出人生蹉跎,志向難酬的感嘆!如意卻單喜歡西北人的粗獷、樸實,更嚮往邊關大漠的雄奇,他的人生態度是:不以物喜,不以自悲。他唯好觀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詩)的壯麗景觀。素有大漠驕子的胡楊不與秀木為伍,不擇土壤沃瘠,不怕乾旱風沙、耐寒暑、抗鹽鹼,生於邊塞戈壁,飽經風沙霜雪而錚錚然不屈;枯死於大漠荒野而傲傲然不朽!胡楊那卓而不群,脫俗離垢,吃苦耐勞的品質.與如意坎坷的人生,經歷不凡的心路歷程,精神不滅的理想追求相契合。額濟納的秋天,經塞外寒霜朔風的吹打,胡楊樹一夜之間就變的金光燦燦、生機勃勃,好似人生進入中年充滿了智慧和成熟的魅力。看如意的胡楊攝影作品,有的密密匝匝,枝繁葉茂,以湛藍色的晴空映襯下,金色胡楊象在大漠中燃燒的火焰,照亮了荒寂冷漠的戈壁;他還常常採用簡約空朗的構圖,以表現大漠蒼茫寂寥的氣氛,再以駱駝牧人略如點綴其間,在靜穆畫面中呈現出了生命的存在。巴丹吉林大漠中有一大片枯死的胡楊林,在如意的鏡下充滿了死寂的荒漠,好似一個古戰場,在荒漠上到處都是胡楊的殘枝斷臂,蛐虬卷臥的驅乾傲立於戈壁大漠中,在夕陽下更顯出胡楊“死三百年不朽”的錚錚風骨。如意的攝影創作涉及很廣,人物肖像、民族風晴、新聞紀實都是他的強項,然而如意最偏愛大漠胡楊這一類題材,他對大漠駝鈴、邊關殘月十分著迷,是他永恆的創作題材。一個人的藝術風格是人的性格愛好使然,如意為人做事實實在在、樸實無華,他從事藝術攝影沒有什麼功利目的,創作以真實、質樸、大氣為最以高境界。 —個人的藝術追求和對美的感觸,對美的偏好和他的身世人生經歷是緊密相關的。如意的攝影質樸無華,毫無矯飾和後期加工,但能直嵌人心,令人長久地回味,那金光燦燦的胡楊,那偉人的最後微笑,讓人過目不忘,永留人們的心間,揮之不去。
如今的趙如意在緊張工作之餘,依然樂此不疲的背著攝影包,用手中的相機去捕捉最原始的感動。大自然亘古不變的四季輪迴,日出日落都在他的鏡頭中賦予了新的生命。由孩童般的好奇,到幾十年後的執著追求,攝影已成為趙如意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