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出處】《後漢書·趙咨傳》
趙咨字文楚①,東郡燕人也。父暢,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舉孝廉②,並不就。延熹元年,大司農陳奇舉咨至孝有道,仍遷博士。
靈帝初,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為宦官所誅,咨乃謝病去。太尉賜特辟③,使飾巾出入,請與講議。舉高地,累遷敦煌太守。以病免還④,躬率子孫耕農為養。
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⑤,謝曰:“老母八十,疾病須養,居貧,朝夕無儲,乞少置衣糧。”妻子物余,一無所請。盜皆慘嘆,跪而辭曰:“所犯無狀⑥,乾暴賢者。”言畢奔出,咨追以物與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議郎,辭疾不到,詔書切讓,州郡以禮發遣,前後再三,不得已應召。
復拜東海相。之官,道經滎陽,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謂主簿曰:“趙君名重,今過界不見,必為天下笑!”即棄印綬,追之東海。謁咨畢,辭歸家。其為時人所貴若此。
咨在官清簡,計日受奉,豪黨⑦畏其儉節。視事三年,以疾自乞⑧,征拜議郎。抗疾⑨京師,將終,告其故吏朱祗、蕭建等,使薄殮素棺,籍以黃壤,欲令速朽,早歸后土,不聽子孫改之。乃遺書敕⑩子胤曰:“……但欲制坎⑪,令容棺槨,棺歸即葬,平地無墳。勿卜時日,葬無設奠,勿留墓側,勿起封樹……”
朱祗、蕭建送喪到家,子胤不忍父體與土交合,欲更改殯,祗、建譬⑫以顧命,於是奉行,時稱咨明達。
譯文
趙咨字文楚,東郡燕人。父親趙暢,曾做過博士。趙咨少年時期就死了父親,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舉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農陳奇舉薦趙咨極孝順有修養,因襲(其父)升為博士。
靈帝初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被宦官殺害,趙咨就稱病推辭離開。太尉楊賜特別徵召,讓他用幅巾為頭飾進出(官署),請他參與講論經典。被舉薦做高官,幾次遷升做了敦煌太守。因為多病免職回家,親自率領子孫種田養家餬口。
盜賊曾經夜晚到趙咨家搶劫,趙咨害怕驚嚇了母親,於是先到門口迎接強盜,接著要求給他們準備飯食並道歉說:“老母親已年屆八十,生病需要休養,家中貧困,無隔夜之糧,請求稍微留下點衣服糧食。”妻子兒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沒有提出要求。強盜都慚愧嘆息,跪下告辭說:“我們太無理了,真不該侵擾賢良。”說完都跑出門去,趙咨追出去送給他們東西,但沒有趕上。從此趙咨更加出名。朝廷徵召他做議郎,以病推辭不到任,皇上下詔急切責備,州郡官員以禮相送,前後多次,不得已才去應召。
趙咨又被封為東海相。上任時,途經滎陽,縣令敦煌人曹暠,是趙咨過去舉薦的孝廉,在路旁迎接,趙咨卻不停留。曹暠送他到長亭,望著車輛過後的塵土沒有趕上,對主簿說:“趙君名聲很大,現在經過我的縣界我不拜見他,一定會被天下人恥笑!”於是丟掉印綬,追到東海,拜見趙咨後,辭職回家。他被當時的人推崇到了這地步。
趙咨作官時清廉儉樸,計算時間領取俸祿,豪門大戶都畏懼他儉樸清廉的品德。作官司三年,因病請求免職,徵召為議郎。帶病到了京師,臨終時,告訴他的舊吏朱祗、蕭建等,讓他們採用薄殮素棺,有黃土墊底,想使屍體迅速腐朽,早歸后土,不要聽任子孫改變計畫。就給子胤寫遺書告誡他說:“……我只想挖個土坑,土坑能容下棺木,棺木合上就下葬,弄成平地不要墳頭,不要占卜下葬的時日,下葬不要設祭奠壇,不要在墓旁放祭品,不要在墓旁種封樹……”
朱祗、蕭建送喪到家,(趙咨的)獨生子趙胤不忍心父親的屍體與黃土併合,想更改殯葬之法,朱祗、蕭建領會趙咨的臨終遺命,於是照辦,當時人稱趙咨為明達之人。
注釋
①趙咨:東漢人,為官清廉正直,先後任敦煌太守、東海相等。
②舉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重要方式,由地方每年推舉品德方正的人預備做官。
③辟:召見。
④以病還免:因為生病免職回家。
⑤設食:擺出食物。
⑥無狀:不成規矩,無理。
⑦豪黨:豪紳及親族。
⑧乞:請求免職。
⑨抗疾:帶病。
⑩敕(chì):告誡。
⑪制坎:挖個土坑。
⑫譬:曉諭,使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