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趙克[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趙 克(ZHAO Ke),博士。1968年,河南固始人,先後畢業於河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並分別獲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主要學科背景為科學技術史、學科哲學、科學與技術哲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總量經濟學和政治學。曾從事中學教育教學、到農村支教、編輯、行政管理和近7年的公務員(警察)等工作。

基本信息

研究領域

科技、經濟與社會(STES)、軟科學(Soft-science)、技術哲學(Technology Philosophy)、文化比較

基本介紹

趙克(ZHAO Ke),博士。1968年,河南固始人,先後畢業於河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並分別獲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主要學科背景為科學技術史、學科哲學、科學與技術哲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總量經濟學和政治學。曾從事中學教育教學、到農村支教、編輯、行政管理和近7年的公務員(警察)等工作。具有面向除幼稚園以外從國小、中學的國中與高中、大學的專科與本科、研究生的碩士與博士全部層次的講課與講學經歷。2003-2005年度兼任上海市重大項目“技術預見”專家組成員。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上海市科學學學會理事,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軟科學項目評審專家。長於交叉研究與綜合研究。已發表論文、文章20多篇,參與多項課題的實質性研究工作且執筆研究報告多項。其中參與曹振全主持的研究項目其“研究報告”於2007年分別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一等獎,第六屆上海市決策諮詢研究成果二等獎。主要論文曾多次被轉載、引用,個別論文被引用突破10餘次。其中於1996年提出的“實現中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到位”的有關觀點現已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主要路徑之一,個別觀點已在哲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經濟學三大領域均有所引用和評述。

生平

趙克,職稱:副研究員

趙克(ZHAOKe,Dr.Jack Harlton)博士。1968年生於《史記·正義》所載孫叔敖封邑。先後畢業於河南大學(1991,政治系獲學士學位)、華東師範大學(1997,自然辯證法暨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復旦大學(2003,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獲博士學位)。主要學科背景為科學技術史、學科哲學、科學與技術哲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總量經濟學和政治學。在復旦大學期間曾獲相關專業特等獎:“新世紀謝希德獎”;2002年度兼上海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2003-2005年度兼任上海市重大項目“技術預見”專家組成員。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上海市科學學學會理事,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軟科學項目評審專家,一諾唯新(innovatant)專家顧問。已在《自然辯證法通訊》、《科學學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社會科學》、《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科學管理研究》、《中國儀電報》等權威或核心報刊雜誌發表論文、文章30多篇,參與多項課題的實質性研究工作且執筆研究報告多項。已發表論文、專著、研究報告、文章合計約160餘萬字。其中,於1996年提出的“實現中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到位”的有關觀點現已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主要路徑之一;獨立主持的上海市軟科學項目(編號KB55512)獲得“國內領先”鑑定;參與的集體研究報告於2007年度獲第六屆上海市決策諮詢研究成果(集體)二等獎;參與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3BZX021於2006年3-4月結項其編號是20060113)獲得B級鑑定;此外還獨立完成了院博士科研啟動項目和院特色學科點項目(2006-2007年度)。主要論文曾多次被轉載、引用,個別觀點在《社會科學動態》、《哲學動態》、《經濟評論》等雜誌已被評述並在哲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經濟學三大領域被關注。代表作《工業實驗室的社會運行》(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科學技術的制度供給》(上海科技專著出版資金資助,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研究領域涉及人文哲學、科學與技術哲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等多領域;現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經濟與社會(STES),文化比較。

著作簡介

工業實驗室的社會運行

《The Social Operation of Industrial Laboratory》,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內容簡介:本書是在1996年底完成的碩士學位論文與2002年底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立項編號10246,000266,KB55512,原文鑑定等級為“優”,結項評價是“國內領先”)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總結了於1994年發現的作為最早的科技、經濟與社會結合點的工業實驗室並闡述了其社會運行以及在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和富民強國中的作用。從內部、企業和社會三個層面揭示工業實驗室的運行機制,揭示了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邏輯前提和歷史基礎。認為在科技、經濟與社會的關係中,科技與經濟的關係是諸種關係的基礎。工業實驗室是從建制角度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至今依然是最重要的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結合點。在內容上兼顧到科學學、科學社會學、管理學與經濟學,是典型的交叉研究與綜合研究。主要創新在於:總結並闡述了早年提出的“運動員-裁判”公理與創新源理論;全面闡述了工業實驗室的運行機制;發現了原創性技術創新成就的高峰分布;發現並挖掘了以工業實驗室為核心的創新源區域轉移的特點;糾正並發現了在20世紀50-80年代企業規模對R&D產出遞減現象;在國內率先使用了國際通用專業學術術語如“研發密度”概念;總結了一切統計、認知評價系統背後所遵循的一般原則等等。本書適合文理科大學生、研究生;科研機構、政府、企業的管理和諮詢決策人員。

科學技術的制度供給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海科技專著出版資金資助,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內容簡介:本書緊密圍繞“科技、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主線,在內容上以“科技、經濟與社會”為協整面,在學科上以人類學、科學學、經濟學和巨觀戰略管理等多學科角度,從現實生活中的人都存在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局限出發,以“財富-機會”在制度安排上的均等作為衡量社會公正的基本標尺,認為促進“科技、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而且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資源配置問題是“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核心。就公民的幸福、國家的安全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而言,一切制度都是工具。在對制度進行了理論上的解構進而在重建制度視閾的同時把制度還原為一個實踐問題(徹底否定了公有制在理論上的優勢地位),以“公、私”邊界的界定貫穿全書。其核心論點是,認為一套有效的(源髮型與主動型的)制度供給是持續發明和創新以及創新型社會的形成以及經濟的穩步成長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的基礎與核心。並以此為基礎分巨觀“政治-經濟”架構、科技法律法規、科技政策、科技計畫、科技與經濟舉措五大層面有所選擇的對科學技術的制度供給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在闡述個人見解與主張的同時繼承並系統化了在中國已經滅絕在當今世界瀕臨絕種的“進步的保守主義(progressive conservatism)”立場。本書填補了“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交叉與綜合研究之不足。相信對中國促進“科技、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加強巨觀調控和資源整合,走自主創新道路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及解決中國的巨觀問題和改進微觀的科技管理與實踐將有所裨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