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大營[晨曲創作歷史長篇小說]

趕大營[晨曲創作歷史長篇小說]
趕大營[晨曲創作歷史長篇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趕大營》,中國首部津商歷史長篇小說,由西青作家、《天津日報·聚焦西青》編輯王洪海歷時一年半的時間創作完成,日前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問世,列入2010年北京圖書訂貨會訂貨目錄和圖書館採購目錄。王洪海,筆名晨曲,曾有多部小說出版。《趕大營》共分35個篇章,總計50萬字,第一次印刷5000冊。

摘要

天津楊柳青鎮以年畫出名,但是實際上楊柳青人“趕大營”的影響要遠超過楊柳青年畫。楊柳青人“趕大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自發而又成功的移民,使天津楊柳青人成為了新疆商業舞台上第一大商幫。“趕大營”極大地促進了兩地經濟商貿的發展。這一商貿活動還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和親和力,為邊防鞏固作出巨大貢獻。

推薦

《趕大營》是一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天津商人安文忠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勵志故事,氣勢磅礴,震撼人心。“趕大營”事件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光緒元年,一大批被饑荒逼上絕路的楊柳青人,在安文忠的率領下,背井離鄉,肩挑小簍,緊跟左宗棠征討侵略者阿古柏的西征大軍,沿途販售軍需生活用品。他們攀崇山峻岭、過茫茫草原,拋屍大漠,血染戈壁,前赴後繼,一輩一輩,展現了一幅“數萬貨郎滿天山”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大營客們形成了新疆規模龐大、富可敵國的天津商幫,把古絲綢之路的東線延伸拓展到了渤海之濱!從縴夫到貨郎,從楊柳青到新疆,從小店主到僱傭兩千頭駱駝的大客商,主人公曆盡艱難險阻,盡嘗孤獨失意,終於開拓出足以彪炳千秋的光輝業績。

“趕大營”事件既是西青區楊柳青的歷史事件,也是天津市的重大歷史事件。現在,新疆仍有大營客的後代近六十萬人。

作者在創作此書的過程中,得到市、區各級領導的關注支持,並得到眾多大營客後代的幫助。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運河上的愛恨情仇

第二章 抓商機縴夫變貨郎

第三章 刀光劍影行商路

第四章 因柳霞人亡人傷

第五章 誤喝人血思故鄉

第六章 糧船傾覆婚姻泡湯

第七章 受挫折再趕西大營

第八章 無奈何痛心失柳霞

第九章 柳霞投河高旺賣妻

第十章 邊陲血染貨郎擔

第十一章 大營客隨軍入南疆

第十二章 三勇士魂驚驛道

第十三章 眾鄉親險闖大營路

第十四章 訓高旺文忠費心機

第十五章 為護乾屍拼性命

第十六章 險闖青樓贖巧雲

第十七章 楊柳青掀起大營潮

第十八章 京貨進疆獲成功

第十九章 為柳霞情痴殺人

第二十章 大營客如日中天

第二十一章 維吾爾族漢族同胞親如手足

第二十二章 取財無道深害己

第二十三章 靈機動協辦餉銀

第二十四章 初識嬌女馬素清

第二十五章 國恥家愁多事之秋

第二十六章 高旺販毒引風波

第二十七章 因譁變大義籌軍餉

第二十八章 芳心執意向英雄

第二十九章 借寶玉設套害文忠

第三十章 救文忠巧雲獻身

第三十一章 行不義高旺入獄

第三十二章 辦銀號衣錦還鄉

第三十三章 高旺走險盜黃金

第三十四章 王高升火燒津幫

第三十五章 大營客夢留邊疆

後記

……

內容簡介

清末光緒年間發生的楊柳青人“趕大營”事件,是西青區、楊柳青鎮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是天津市的重大歷史事件。左宗棠率西征大軍進入西北收復新疆,楊柳青貨郎肩挑小簍追趕西征軍大營做生意,此謂“趕大營”。

“趕大營”之所以能成為重大歷史事件,不僅是楊柳青人前赴後繼、歷時60年,先後有上萬人進疆做生意而且有不少人成為巨富,更重要的是大營客們將生意做大後,把新疆大量土特產運進內地,又將大量內地商品運進新疆,極大地促進了兩地經濟商貿的發展。

當時,左宗棠率西征軍進入新疆收復失地,楊柳青貨郎隨軍販售。進入新疆後,楊柳青貨郎逐漸升級為坐商。趕大營的帶頭人安文忠在新疆發跡後,產生巨大號召力,使眾多因水災而貧困的楊柳青人前赴後繼奔向新疆,時有“三千貨郎遍天山”之說。而實際進入新疆的楊柳青及周邊民眾遠不止三千之數。

趕大營壯舉不僅給楊柳青人又開闢了一條致富路,給古鎮帶來新的輝煌,而且引發“百藝進疆”的恢弘場面,各行各業的楊柳青能工巧匠進入新疆,為西域邊陲帶去一股股新風。“商業”和“百藝”不僅促進了新疆經濟的發展,而且起到了文化融合的作用,大大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為鞏固邊防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趕大營壯舉還延伸了古絲綢之路,由西安的起點拓展到渤海之濱的天津。“趕大營”這一商貿活動還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和親和力,為邊防鞏固作出巨大貢獻。

作者簡介

晨曲,天津作家協會會員。著作有:長篇小說《霍元甲》,江蘇人民出版社;《霍東閣傳奇》,百花文藝出版社;《正說霍元甲》,百花文藝出版社。另有中短篇小說若干發表。長篇小說《趕大營》已改編成35集電視連續劇,即將由津源影視公司投拍。

歷史沿革

19世紀70年代,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率清軍西征,擊敗了盤踞新疆多年的浩罕汗國軍事頭目阿古柏,收復了全疆。在此期間,清廷因為數萬大軍的後勤補給號召內地人支邊。被貧苦生活逼上絕路的楊柳青人紛紛回響。楊柳青人肩挑貨擔,跟隨左宗棠的進疆大軍,開始了史無前例的艱難歷程。

這一批批飽受災難的楊柳青人沒有想到,此舉居然在古今中外的商貿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這些楊柳青人因經常追隨部隊大營不斷遷移,且處於西北邊疆,因此被稱之為“趕西大營”。最初隨部隊趕大營進入新疆的楊柳青人,緊密配合清軍的軍事行動,歷經大小戰役百餘次,克復南北疆16座大城,收復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土地。他們出生入死,為部隊提供了堅強可靠的後勤支援,為收復祖國西北邊疆立下了赫赫功勳。很多人甚至為此英勇捐軀,成為客死異鄉的無名忠骨。

他們的貨郎擔里販售的物品有毛巾,肥皂、布襪、腿帶、針線、茶、煙、糖、辣椒、常用藥等等,就是這些不被人注意的“針頭線腦”連線上了天津與新疆的一條血脈。楊柳青人就是靠這樣一點一滴的積澱使天津人的精神、天津人的語言,甚至天津人的味道遍布新疆天山南北。

“趕大營”帶動了沿線陝、甘、晉、綏等地的經濟發展。戰事停止後,後續的楊柳青人進疆謀生就稱“上西大營”或“跑西大營”。“趕西大營”簡稱“趕大營”,“上西大營”或“跑西大營”則是“趕大營”的繼續和延伸。進疆“趕大營”的人,則被稱作“大營客”。

光緒三年(1877)清軍收復全疆時,隨軍的楊柳青商販逐漸形成規模龐大、財勢雄厚的“天津商幫”,即俗稱的“天津幫”或“津幫”。老家楊柳青或京津一帶,則稱他們為“新疆幫”。

“津幫”當時翹居“新疆八幫”之首,其他或先或後進入新疆的燕、晉、鄂、湘、豫、秦、隴各幫,均未形成足以與津幫相抗衡的財勢和社會影響。津幫商人不像山西人那樣以四海經商見長。不過,天津有海港作為大宗進出口貿易的依託,在西北的津商竟然會“壓倒”了“海內最富”的晉商。

津幫在新疆商業史上開創了眾多第一,其數量至今難於統計,成為新疆商業發展的奠基者。《新疆圖志》記載稱,新疆商業“津人植基最先,分枝遍及南北疆”。

光緒十年(1884)新疆設省之後,新疆各城紛紛倡建商會,首建商會的迪化(今烏魯木齊)、伊犁(今伊犁地區)、古城子(今奇台)三城,是津幫聚集的中心,因此商會中津幫占有絕對優勢,會長一職幾乎全為津幫包辦,使商會成為實質上的津幫社團。遙想當年,隨軍的楊柳青商販遍布新疆各大中小城鎮,形成“三千貨郎滿天山”的局面。

“大營客”的這些經商經歷已被茅盾先生寫進了《新疆風土雜記》之中。他們“一挑之貨,幾次轉易,利即數倍”,“其魅力巨大者,即由行商而變為坐莊”。

楊柳青人經歷了多年的隨軍販售和擺攤經營,多數人都積累了充裕的資金,一般都有上千兩銀子。於是他們便在各地效仿京津的鋪面形式,取個吉祥上口的店名,掛上招牌匾額,改為“坐商”。

楊柳青人之所以能躍居八幫之首,除了能夠吃苦耐勞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有一套嚴格的經營理念。津幫非常講究經營以外的東西,比如按照儒家道德規範來經商。做生意最講究誠信,無誠不信,無信不立,所以津幫將誠信作為立身之本。堅持“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利為義”,“仁心為質”,因此他們能夠在經營中立於不敗之地。

趕大營第一人宅第:安家大院 趕大營第一人宅第:安家大院

津幫雖然遠居邊陲,但非常注重自身形象,店員衣著整齊統一,同時崇尚和氣生財,待客十分禮貌,綑紮貨物很講究技巧。津幫店鋪還十分注意店堂與門臉的布置點綴。店堂除欄門櫃、賬桌、貨架等陳設外,櫃外邊擺放茶几和座位,或設春凳以備顧客休息。

迪化(今烏魯木齊)是“天津商幫”的發祥地。由於戰亂,城市內地曠人稀,入城者可以擇地建房,以安文忠為首的楊柳青人便在“大十字路”開始了他們“坐商”的生涯。使這裡成為迪化最繁華的地區,被稱為“小楊柳青”。今天烏魯木齊的“大十字”仍是商鋪林立的興旺之地。

楊柳青人進行的一系列商貿和墾殖活動,為鞏固和發展邊疆作出了貢獻,同時也促進了民族團結和融合。漢、維、回、哈、蒙等各族民眾互相關心愛護,在民族團結史上寫下了許多佳話。

新疆教育界的人才也有許多來自天津,例如主管新疆全省學務的首任提學使杜彤、省視學(督導各地學校)周警言,都是楊柳青人。迪化(烏魯木齊)學務公所科長金育才是“天津西沽大學優等畢業生,科學造詣精深”。

天津商幫到宣統二年(1910年)“王高升縱火案”受到重創,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因交通受阻和貨源斷絕而轉向衰落。

貢獻

據史料記載,“趕大營”使約3000餘戶至少1.5萬楊柳青人成功移民新疆(約占同時期楊柳青人口的五分之一),進而大大改變了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以一鎮之微而影響中國六分之一土地達數十年之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

史稱的“百藝進疆”就是指由天津傳入新疆的年畫,風箏、剪紙、春聯、珠算、烹調、社火、(包括龍燈、武術、秧歌、音樂會)水會、花轎、扎彩、建築(京式樓閣、四合院、廟宇及雕刻、彩繪)、造紙、毛巾、供電、電影、金銀工藝、海味、京貨、天津風味小吃、蔬菜種植、骨醫、遊藝(抖空竹、踢毽子)等。

“百藝進疆”為新疆帶來了內地的各種技藝文化習俗。每年運去數百萬噸商品,推動了新疆的商業開發,促進了烏魯木齊等城市的近代化,也為天津增添了繁榮。而新疆地毯編織藝術的傳入更使天津地毯在全世界始終享有盛名。

由“趕大營”看 左宗棠對部隊後勤保障的重視程度

“趕大營”這一歷史壯舉,奠定了津幫商人在新疆各地商業發展的根基。趕大營起初並不是純粹的商業活動,而是一項軍事活動。其源於1875年左宗棠率清軍收復新疆,為解決十萬大軍的後勤補給問題,楊柳青三千貨郎隨軍西征。清軍走到哪裡,貨郎就跟到哪裡,部隊紮營後,指定一塊地盤專供貨郎進行針頭線腦、中成藥等日常用品的交易。這些追趕大軍營盤的貨郎,被人們稱為大營客。趕大營這種軍事行動中的軍需供給方式,創造了軍事後勤保障史上的典範。 正確部署軍事後勤力量,對於提高作戰部隊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作戰物資以糧秣為主的時代,糧草籌措與軍需保障更是一項艱巨的工作。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辦新疆軍務後,從節省費用、減輕後勤負擔出發,裁汰冗員,精兵簡政,著手進行西征準備。在進軍新疆的作戰中,採用“緩進急戰”的戰略方針,正是基於後勤任務繁重而制定的。新疆地處西北邊陲,戈壁茫茫,雨量稀少,產糧不多,物資匱乏,交通不便,加之阿古柏的侵略,更是地貧人寡,生靈塗炭。因此,當年用兵新疆,既不能就地徵購糧草,也無法取之於敵,更缺乏穩固的後方保障做支撐,補給基本要靠外運來解決。“緩進”就是周密考慮上述情況,在充分做好戰前後勤各項準備的基礎上,步步為營推進,注重後路防衛,使遠征大軍始終有一個後勤基地作依託;“急戰”就是待時機成熟後,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予敵重創。這一戰略方針使整個收復新疆作戰共用兩年多時間,其中戰前後勤準備時間就用了一年零八個月,而真正用於作戰的時間只有半年。

左宗棠很注意處理軍民關係和官私關係,力圖通過民力來恢復和發展軍需運輸,進而解決作戰供給的困難。他發現民運民商效益優,關鍵是民辦與私利關係甚大,明確提出“大約官與民交涉之件,總須官肯吃虧,但不可太虧耳”,主張在籌劃糧草和運輸事宜方面,重用民力,以達到“民間得沾便益,承領必速”的目的。為此,西征清軍採取減價售車鼓勵民運,責令地方政府、官兵保護商隊,嚴懲危害商人的游匪、慣盜,頒發商人騾運章程告示等一系列措施,大量招募和吸引民間人力與商販隨軍服務,有力保證了遠征作戰補給的充裕和源源不斷。

趕大營作為一支隨軍作戰的商販隊伍,長途跋涉,不畏艱難困苦,與清軍並肩奮戰,在收復新疆作戰保證後勤補給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反映出當年楊柳青商販的愛國情懷和走出去誓死也要闖出一條生路的英雄氣概。同時,從另一個側面,也是對左宗棠軍事後勤思想和謀略的詮釋。清軍綜合統籌,權衡利弊,精打細算,力求採用最經濟、最節約的方案,使有限的軍餉發揮更大的效益,從而大大消除了將士們的後顧之憂,才得以獲取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反侵略鬥爭勝利。可以說,左宗棠率清軍進軍新疆的得意之筆,就在於對後勤保障的謀劃與運籌。今天,我們從趕大營來分析看待左宗棠進軍新疆的軍事後勤方略,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借鑑價值。

西征清軍在後勤保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客觀上順應了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收復新疆軍事行動,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離不開人民民眾的支持,特別是離不開一批批趕大營楊柳青商人深明大義、前赴後繼、捨身忘己的商業支前、商業支邊的壯舉。

意義

“趕大營”是天津楊柳青人發家致富的夢想,那一個個風霜雪雨的日子,漸漸使他們懂得,也許夢想如同夸父追日那樣遙不可及,或許他們永遠與夢想保持著一段距離,但執著的秉性使他們義無返顧,終於,他們守得雲開見月明……

“趕大營”是天津楊柳青人的歷史壯舉,也是中國近代商貿史上的奇蹟。楊柳青的“貨郎擔”為新疆立下了卓越的功勳,這裡的每一條街都留有他們的痕跡,一代代、一個個有志之士將青春和熱血灑在了新疆這片熱土上……那漫長、輝煌的“絲綢之路”似一條條血管,把它和祖國悠久的文明血肉相連,任關山萬里,翰海無邊也隔不開,阻不斷!新疆會記住他們,歷史會記住他們,巍巍天山也會銘記住他們。

反響

彭巧/天津日報聚焦西青編輯

得到《趕大營》一書,已到年根底了,雖然七事八事很多,還是忍不住忙裡偷閒地看上幾行。春節從初一到初六,足未出戶,直到燈節前才讀完這部書。 《趕大營》是一部好書。

如果把趕大營喻為歷史留給我們的一棵滄桑大樹,那么一直以來,我們看到的只是這棵大樹的枝和乾,而晨曲先生對趕大營細節的梳理和將具體事件引向深層的表述與串連,則使讀者看到了趕大營延伸於地下的根系。

根是有夢的,根的夢永遠在土地上。

《趕大營》一書告訴我們,只要為國為民做出貢獻,身居要職也好,一介布衣也罷,都能讓歷史“記住”,並為後人稱頌。

100多年前的趕大營,是已經發生過的一種客觀存在, 是不依人們的客觀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是楊柳青人的偉大創舉,是天津歷史津商精神的輝煌展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自發且成功的移民,是一曲民族大團結的樂章,是西青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和悲壯色彩的生動傳奇。

晨曲先生以清俊睿智的構思,通俗而不失細膩的文筆向讀者再現了100多年前趕大營的真實,每章每節都是意到筆隨,從容穩健,驚心動魄,品位高遠,抒事陳情,渾然融圓,意境深遠廣闊,形象明麗自然,字裡行間,無不充滿對趕大營人的敬仰與肯定,無不滲透著對楊柳青民俗的記憶與總結,不僅給讀者以精神力量與藝術上的享受,更給人以馳聘古今的啟示。細品細讀《趕大營》,撼人心魄,餘味無窮。

隨著章節的深入,我們看到了楊柳青人不屈不撓與命運抗爭的堅忍,與大自然搏鬥的恢弘;看到了這些普通平凡的楊柳青人,用其生命爆發出的異常強大的力量和蒼涼而充滿豪情的執著。我們對歷史的評價,最終是以事實為依據的,《趕大營》給我們的就是歷史的真實。趕大營是生命的旋律,《趕大營》是生命旋律的升華。

歷史不會重演,也不能人為複製,但歷史可以被認識。晨曲先生在蒐集、整理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鮮活的事件和人物,用簡潔準確的描述,捋清了趕大營的脈絡,以尊重歷史的嚴謹和科學的態度,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環境、背景及人和事。書中對趕大營精神價值的探求,讓我們對趕大營的歷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書中一個個故事、一個個人物,都寫出了面貌,寫出了神志,寫出了各自的特點,觸動著讀者的心靈,引導讀者深入思考。不經意間,趕大營精神已沁入心扉,大有潤物無聲的妙處,讓讀者感到趕大營的意義和影響已遠遠超過了作品本身,這是《趕大營》 一書的成功所在。《趕大營》是一部能夠經受浩蕩起伏歷史長河檢驗的好書。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們西青,有楊柳青年畫,有精武會,有趕大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人物,比如我們西青,有晨曲這樣的作家,這些都是西青人的驕傲,是西青的財富。對於晨曲,讀者內心都凝聚了太多的欽佩。晨曲先生根植於西青這片沃土,為挖掘、保護、傳播西青民俗文化和相關人文歷史不辭辛苦,走遍角角落落,尋訪一個個知情人,蒐集散落民間的點點滴滴,多少年來,不沽名釣譽,不逐風趕浪,始終以宣傳西青為己任,勤奮耕耘,佳績驕人,在這風光的背後,讀者能體會到晨曲先生創作上的甘苦與付出。《趕大營》就是這種付出與積累的又一部力作,是源於作者內心的激情與呼號。閱讀《趕大營》,就像品嘗一道豐盛的人生盛宴,這道盛宴蘊含著西青百年的文化積澱,彰顯著西青人文風貌的博深與魅力,展示著西青人不朽的進取精神和永不言敗的追求。

《趕大營》是一部歷史題材小說的發軔之作。

《趕大營》是一部好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