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明嘉靖《蕭山縣誌》載:城山,去縣(蕭山縣城西)九里。“其山中卑四高,宛如城牒,吳王伐越,次查浦,句踐保此拒吳,名越王城,又名越王台。前兩峰對峙如門,曰馬門。石上兩竅通泉,圍不逾杯,深不盈尺,冬夏不竭,曰佛眼泉;山關有池,曰洗馬池,中產嘉魚。越拒吳,吳意越之乏水,以鹽、米來饋,越取雙魚合荅之,逐解圍去。”由此可見,此山原為25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越王句踐築城屯兵拒吳之地,故稱越王城山。
人文景觀
越王城堡遺址
山頂盆地四周,據考證有越國大夫范蠡所築的固陵城城垣,基本保存完好,為夯土築城,是利用原山脊走向依次而建,為越王勾踐屯兵拒吳的軍事要堡,比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早200多年。該城堡遺址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好、且與史書記載相符合的古越文化遺址,已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址平面布局呈東西走向的梯形,據測周長約1100米,占地面積為0.2平方公里。其中面向湘湖一山谷,即“馬門”石築城垣,殆為城門之地,是當時自湘湖而上,進入城中的唯一通道,形勢十分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
城山寺
越王城遺址上的城山寺(當地百姓俗稱越王城廟)存跡尚在。清光緒舉人周易藻所著的《蕭山湘湖志》云:“城山寺,在城山嶺,一名越王城寺,今廢;明代建石蹬五百級,自山下直達寺門。清乾嘉間,寺極興盛。道光初湯元裕修,鹹豐辛酉寺毀,今僅存破屋數間。”據當地人傳說,原城山寺氣勢恢宏,殿宇林立,僧尼500人,香客雲集,成為佛教勝地,有“周朝勝跡,越代名山”之美譽。寺中大鐘重萬斤,鐘聲渾厚,餘音傳遍湖山上空,於是便有“聞說當年句踐都,越城高聳沼吳圖。僧歸山剎日之夕,忽聽鐘聲響滿湖”(孫朝棟《越城晚鐘》詩)的美妙詩句。寺遺存西側山坡岩石上的“佛眼泉”依然如舊。據說這佛眼泉,容積雖不大,剛可盛滿一小桶水,但終年取之不竭。當年有一個小和尚把水舀滿一小桶後,泉即乾,提回寺中倒入水缸,待他回來取,泉又滿。無人取時,保持原水位,從不溢出。僧人認為佛在顯靈,故曰“佛眼泉”。還有寺前的那口井仍然清澈見底,原為寺廟中唯一的飲用水源,今仍在用。“廣二丈,中多魚,乃取鯉一雙以報吳”的洗馬池尚在。據說建廟後,成為“放生池”。令人稱奇的是池中有兩種螺螄,一種有屁股(尾),另一種無屁股,若孕婦去摸,摸到有屁股者,則生男孩,是范蠡轉世;摸到無屁股者,則生女孩,即西施再生。
勾踐寺
20世紀90年代中期,原蕭山市文物局拆去原遺存下來的幾間破屋,在原地上建起了五開間為主殿的“勾踐祠”,內供奉著越王勾踐、范蠡和文種三尊塑像供人們憑弔。據《蕭山湘湖志》記載:“勾踐寺,在城山寺右偏,今廢。”清毛奇齡城山丈拙禪師語錄序:“蕭山城山為越王保棲之地,舊名越王城,以山椒有牆蜿蜓如沿盂,因名城山,向為比丘所居,築椽蓋茅而祠,勾踐於其中,不知幾年月矣。”從序中不難看出重建的“勾踐祠”與歷史上的句踐寺不矛盾,因為最早為“築椽蓋茅而祠”,至於建於何年何月不清。
觀潮勝地
越王城山還是古代一處絕佳的觀潮勝地。遠的不說,就明清時期而言,錢塘江北海塘距越王城山不遠,幾乎就在山下的白馬湖邊上,登山眺望,一目了然。如今雖看不清錢塘江水的潮湧,但遇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時,卻還能清晰地望見錢塘江如一條白練圍著濱江大地。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你登臨城山之巔,北可眺望白馬湖的水鄉風光,南可俯視湘湖的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仿佛吳越金戈鐵馬爭戰白馬湖的激烈場面就在眼前,仿佛戰士的廝殺聲、馬嘶聲,兵器的撞擊聲就在耳邊迴響。
城山懷古
“城山懷古”是古湘湖八景之一,與西湖老十景齊名。從明朝開始,有不計其數的文人墨客來到越王城山弔古,緬懷越王句踐,贊其為雪國恥而臥薪嘗膽、發憤圖強、滅吳復國的壯舉。文人們留下了許多壯麗的詩篇。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考中儒士、歷官中書舍人、禮部郎中的孫學思(字汝賢,號春溪)有《越王城弔古》詩云:“越嶠迢迢舊有城,越王曾此駐行兵。當年霸氣全消歇,此日龕燈復更明。敵國謾論嘗膽事,野台還著臥薪名。至今月黑千峰夜,似有排空戰馬聲。”詩人從寫景開始,將歷史與現實、場景與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用對比的手法抒發了詩人無比感慨之情。其實以“城山懷古”為意的詩早在唐代就有,如宋之問的《登越王台》,崔子向的《題越王台》等。此後,如宋代華鎮的《城山》、文天祥的《越王台》,元代朱時中的《城山》、王沂的《越王台》、貢沂的《越王台》、貢性之的《登越王台次任一初韻》等詩。到了明清兩代,更是多達數十首。越王城山是登山觀景、修身養心的好去處。
名山今昔
如今的越王城山已成為一個旅遊景區。山下有高大的“城山懷古”牌坊一座,數萬平方米用石板鋪成的城山廣場和臨水祖道亭、維甲令石刻、范蠡點將台、水師指揮台、龍井雙涌等景點。山上的五百級登山古道和越王城遺址,已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半山腰建有古越亭一座分上下兩層,供遊人小憩觀景。古道兩邊綠樹成蔭,遮天蔽日;山溪淙淙,景色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