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民俗文化論

越地民俗文化論

一、越地會館民俗 三、越地生活民俗 三、越地民間俗神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0月1日)
叢書名: 越文化研究叢書
平裝: 26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010090785, 9787010090788
條形碼: 9787010090788
尺寸: 23.6 x 16.2 x 2 cm
重量: 408 g

作者簡介

壽永明,1963年出生,浙江諸暨人。現為紹興文理學院教授,浙江師範大學兼職碩導,兼任浙江省魯迅研究會會長、浙江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語言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發表相關論文四十餘篇。出版的著作有《語文教學視野中的魯迅》、《魯迅與社戲》、《紹興方言研究》、《三味書屋與壽氏家族》等。
宋浩成,1977年生,浙江上虞人,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民俗文化學研究。
俞婉君,1964年7月出生,紹興籍,1987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紹興文理學院副教授。主持省廳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已發表論文近30篇,出版著作1部。

內容簡介

《越地民俗文化論》是越史化顯示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越地歷史傳承的載體之一。秦漢以降,越地獨立的文化系統無論從內涵還是表象都喪失幾近,僅作為特定地域的文化而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其個性即存在於民間,存在於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以“節慶、飲食、婚喪嫁娶、方言、宗教和民間信仰”等形式為每一個地域之“民”所習得、繼承和擁有。
越地民俗的產生與越人社會的形成密切相關,是越人在寧紹平原這片土地上為生存和發展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斷變化的文化內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和新石器交替的時代,從考古發現看,小黃山遺址已經形成了一定形式的聚居習俗和喪葬習俗,河姆渡時期以原始宗教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習俗已經頗為發達,卷轉蟲海進毀滅了河姆渡的文明和習俗,但海退以後,寧紹平原重新回到了原來的自然環境之中,背山面海、水網密布的平原環境,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的自然條件,使河姆渡時期已經形成的諸多民俗事象被後世所繼承和發展。越國時期是越地民俗的形成時期,並確定了獨特的個性,此後數千年來的不斷變異,主要受中原主流文化的影響和規制,並與主流文化不斷融合,因此,越地民俗文化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越地民俗文化論》主要研究了作為民俗主體的越地和越人之來源與發展、越地民俗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越地的物質生產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民間信仰、口傳文學與民間曲藝、方言文化以及作為民俗現象的墮民。試圖構勒出越地民俗的發展過程、形成機制和存在形態,並由此挖掘越地文化的內在個性。

目錄

第一章 越地民俗文化綜論
一、鄉土的形成:越地與越人
二、歷史的形象:起源與演變
第二章 越地物質生產民俗
一、農業和漁業民俗
二、工匠和交通民俗
三、商業民俗
第三章 越地社會生活民俗
一、越地會館民俗
二、歲時節日民俗
三、越地生活民俗
第四章 越地民俗信仰
一、越地民俗信仰的形成與主要特徵
二、越地民俗信仰與稻作農業
三、越地民間俗神
第五章 越地口傳文學
一、徐文長的傳說
二、紹興師爺的傳說
三、越地歌謠
四、越地諺語
第六章 越地民間曲藝
一、越地民間曲藝和民間文化
二、越地早期民間曲藝紹興亂彈的民俗功能
三、新昌調腔
第七章 越地方言文化
一、越地方言的史層結構
二、越地方言的語言特色
三、越地俗語及其文化蘊涵
第八章 墮民與越地民俗文化
一、墮民在越地禮儀民俗中的執業活動
二、墮民“走節”
三、民俗生活中的墮民演出活動
四、墮民的信仰與習俗
五、墮民的禮俗和語言習俗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