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抗法戰爭簡介
越南人民的抗法鬥爭是在1946~1954年的越南、寮國、高棉人民反對法國恢復殖民統治、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亦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背景下開展的。1945年8月革命後,越南民主共和國宣告成立。法國殖民主義者在英國支持下,於同年9月23日再次發動了殖民戰爭。1946年3月,法軍由於戰爭失利同越南簽訂《法越初步協定》,答應5年內法軍 全部撤出越南。但法軍於同年12月19日,突然發動了對越南的全面武裝進攻。12月22日,胡志明主席發表《告越南人民書》,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戰。越南人民在越南黨和胡志明領導下,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並逐年發展到運動戰,經歷了8年多的抗法戰爭。1954年5月取得奠邊府大捷,從而奠定了抗法戰爭勝利的基礎。迫使法國政府在同年10月20日簽訂日內瓦協定,承認越南的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至此越南人民取得了抗法戰爭的徹底勝利。越南抗法戰爭
第一階段
(1946.12~1947.12) 法軍憑藉兵力優勢採取速戰速決方針,首先侵占河內、海防等城市,控制紅河三角洲;同時在峴
第二階段
(1947.12~1950.12) 面對戰爭曠日持久的不利形勢,法軍改變戰略,實行"以越制越、以戰養戰"方針,對占領區進行"綏靖",對解放區加緊蠶食和掃蕩,扶植西貢政權並擴充其軍隊。1949年6月,前國王保大在西貢建立"越南國",組建"國民軍"。7月和11月,法國分別與寮國和高棉簽訂條約,企圖使對柬、老的占領合法化。越南建立正規軍、地方軍、民兵游擊隊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採取以游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的方針,以營、連為單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並組建機動部隊實施運動戰。1949年11月,越南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進一步擴充軍事力量;1950年1月起與中國、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建立外交關係,國際地位逐步提高,抗戰力量得到加強。7~8月間,中國軍事顧問團應邀赴越。9月16日,越軍在中國支援下發動邊界戰役,攻占東溪、七溪等重要據點,至10月23日共殲敵8000人,收復高平、諒山、太原、老街、和平等市鎮,鞏固並擴大了越北根據地,打通了中越邊境交通線,開始掌握北部戰場主動權。同年4月和8月,高棉高棉抗戰政府和寮國寮國抗戰政府先後成立,積極開展抗法武裝鬥爭。第三階段
(1950.12~1954.7) 1950年12月,法美簽訂軍事援助協定。美國開始插手印度支那戰爭,把大量武器裝備運進越南,並派遣軍事顧問團幫助組建西貢軍隊。1951~1952年,越軍為控制北部戰場主動權,大力開展運動戰,先後發動紅河中游、和平、西北等反攻戰役。在中部和南部戰場,游擊戰蓬勃發展,解放區逐步擴大。寮國、高棉的抗法戰
曾指揮奠邊府之戰的武元甲晚年生活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同情與支援下,印度支那軍民共殲法軍和西貢軍隊56.19萬人,結束了法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越南、寮國、高棉三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完整獲得國際承認,越南17度線以北地區完全解放。此次戰爭是一場軍事與政治鬥爭交織、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相互配合、由游擊戰發展為運動戰並輔以部分攻堅戰的持久人民戰爭,為亞、非 、拉人民民族解放鬥爭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