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厲以寧簡介
厲以寧,1930年11月生,江蘇
省儀征市人。1955年北京大學經濟
系畢業,留校工作至今。歷任資料
員、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現
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1998年榮獲香港理工大學榮譽
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目前還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
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
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
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
等職。

作品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習慣與道德調節問題的提出
第一節 歷史的回顧
一 習慣與道德調節的含義
二 市場調節 政府調節 習慣與道德調節的並存
第二節 非交易領域
一 非交易領域內的各種關係
二 非交易領域內個人行為的合理性問題
第三節 介於“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
之間的調節
一 習慣與道德調節的性質
二 習慣與道德調節的形式之一――企業文化
第四節 道德規範與人的全面發展
一 生活單調化所引起的思考
二 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解
三 優良社會風尚的培育
四 優良社會風尚與人自身發展之間的關係
第二章 效率與協調
第一節 效率的真正源泉
一 產生高效率或低效率的機制
二 效率與道德力量的作用
三 兩種凝聚力:團體的凝聚力和社會的
凝聚力
第二節 協調與適應
一 協調與適應的意義
二 社會變動中的協調與適應
三 個人壓抑感或孤獨感的化解
第三節 互助共濟與效率增長
一 從治水與中國傳統精神說起
二 互助共濟的啟示
三 對歷史上互助共濟行為的進一步分析
四 互助共濟的精神不會消失
第四節 效率的道德基礎
一 效率雙重基礎的探討
二 效率的道德基礎同物質技術基礎的關係
三 效率增長的潛力與超常規效率
四 關於經濟行為道德標準的進一步思考
五 個人自主性與人際關係的協調
第三章 公平與認同
第一節 對公平的深層次理解
一 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問題
二 個人的絕對收入與相對收入
第二節 認同的含義
一 認同與共同命運觀
二 認同與利益集團
三 認同與超利益考慮
第三節 公平與認同的關係
一 關於個人在群體中的公平感
二 公平與認同之間關係的進一步說明
三 對起點公平性的認同與對結果公平性的
認同
第四節 認同與互諒互讓
一 認同與互諒互讓之間關係的歷史考察
二 現代社會經濟中的認同與互諒互讓
第四章 法律與自律
第一節 市場政府與法律
一 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都必須依法
二 政府調節中權與法的矛盾
第二節 習慣道德與法律
一 法律產生以後第三種調節的作用
二 習慣與道德調節同法律之間的關係
三 法律與自律的關係
第三節 自律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一 自律與海德格爾公案給人們的啟示
二 再論守法與自律的關係
三 報應的公正與自律的局限性
四 非正常狀態下的自我約束
第四節 道德激勵
一 個人持久主動性 積極性的源泉
二 道德激勵與利益動機的相容性
三 自律是道德自我約束與道德自我激勵的
統一
第五章 第三次分配
第一節 第三次分配概述
一 第三次分配的定義
二 關於第三次分配的幾點說明
第二節 第三次分配在社會協調發展中的
作用
一 第一次分配與第二次分配後留下的空白
二 對社會協調發展的不同解釋和第三次分配
的作用
第三節 第三次分配與代際關係
一“生活中的希望”與第三次分配
二 第三次分配與家庭內部的矛盾
第四節 第三次分配的趨勢
一 關於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認識
二 從“重物輕人”到“重人輕物’
第六章 社會經濟運行中的道德制衡
第一節 約束與監督機制
一 篩選機制保障與激勵機制約束與
監督機制的統一
二 道德約束與對權力的限制
第二節 選擇與競爭
一 選擇與競爭中的心理因素
二 選擇與競爭中的法律約束與道德約束
第三節 信仰與社會制衡
一 對信仰的理解
二 信仰在社會制衡中的作用
三 理性與信仰
第四節 社會經濟運行中的安全閥
一 關於政府在緩解社會矛盾方面的局限性
二 社會內在緩衝機制 疏導機制的建立
三 有形的社會安全閥和無形的社會安全閥
四 從原有的平衡狀態向新的平衡狀態的過渡
第七章 道德重整與社會經濟發展
第一節 韋伯理論引起的思考
一 韋伯對倫理因素的強調
二“韋伯熱”的原因
三 韋伯理論與歷史進程的合理性
第二節 道德重整的迫切性
一 新文化新倫理對舊文化舊倫理的代替
二 道德重整與“第二次創業”
第三節 道德重整的長期性
一 道德重整與國民素質的提高
二 道德重整:空想與現實
第四節 法治民主與道德重整
一 法治的對立面是非法治
二 並非任何一種依法辦事都等於法治
三 道德重整與民主建設
結束語
附錄 厲以寧著作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