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 者: 楊學功 著
叢 書 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青年學者文叢
出 版 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166581
出版時間:2010-03-01
版 次:1
頁 數:367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解讀》立足當代視野,借鑑哲學解釋學方法,通過對馬克思一系列文本的重新解讀,從哲學觀、存在論、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人學等多維視角,揭示了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真實意義和當代價值,並對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建設作了探討。《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解讀》的內容大多來源於作者對學術界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的思考,有的就是作者直接介入學界相關爭論的產物。因此,與同類著作相比較,《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解讀》有兩個特點:一是前衛性,即對學術研究前沿問題的探討;二是獨特性,即作者個人觀點的鮮明表達。《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解讀》的出版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產生推動作用,同時也有助於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建設和教材建設。
作者簡介
楊學功,1963年生,四川簡陽人。199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院),獲哲學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併兼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入學學會理事,北京市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當代社會理論。主要著作有《傳統本體論哲學批判》、《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與豐子義合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範疇在當代的發展》(與李德順合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演變》(與吳元梁等合著)等。譯著有《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與徐素華合譯)。在《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50餘篇分別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或轉摘。博士論文《本體論哲學批判》於2004年10月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提名,2005年9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目錄
前言 現實中的學術與學術中的現實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當代境遇
一 馬克思主義“當代性”問題的凸顯
二 馬克思主義仍然是“合乎時宜的”
三 正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多樣化形態
四 關於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劃界
五 馬克思主義如何應對“危機”
六 擯棄教條主義和虛無主義
七 堅定不移地推進馬克思所開創的事業
第二章 馬克思哲學經典文本的當代解釋
一 歷史文獻研究中的解釋學方法
二 解釋的客觀性和解釋學循環
三 從解釋學視角看馬克思文本研究
四 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文本依據”和“問題視域”
第三章 馬克思哲學觀的合理總結和當代確認
一 哲學觀:問題、名稱與論域
二 馬克思哲學觀的核心要義
三 恩格斯和列寧對馬克思哲學觀的總結
四 現當代西方哲學對馬克思哲學觀的確認
五 哲學觀反思與哲學研究的範式轉換
第四章 從哲學形態轉變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
一 “馬克思-恩格斯問題”與馬克思哲學實質之爭
二 怎樣看待馬克思“消滅哲學”的提法
三 在何種意義上把傳統西方哲學作為一種哲學形態來考察
四 馬克思哲學對傳統哲學形態的超越
第五章 馬克思哲學與存在論問題
一 中國哲學界相關研究述評
二 Ontology:譯名之爭
三 傳統本體論與現代存在論的劃界
四 傳統本體論哲學的基本特徵
五 馬克思對傳統本體論哲學的批判和超越
六 馬克思哲學存在論的基本思想
第六章 馬克思的“現實生活世界”觀
一 關於“世界觀”的概念
二 馬克思的“現實生活世界”觀
三 從實踐的觀點“看”世界
第七章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自然觀
一 對一個命題的兩種不同理解
二 馬克思自然觀的社會-歷史性質
三 關於“自然界的優先地位”
四 馬克思自然觀與當代環境問題
第八章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價值
一 以《形態》和《宣言》為中心的“世界歷史”理論
二 “世界歷史”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三“世界歷史”理論對當今全球化研究的價值
第九章 馬克思哲學與“人文關懷”
一 馬克思哲學中人文關懷維度被遮蔽的原因
二 實踐的觀點與人文關懷維度的關係
三 人:只有作為結果才能成為前提
第十章 “回到馬克思”與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
一 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幾種進路
二 哲學形態概念和形態學方法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諸種存在形態
四 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
第十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幾個公共問題
一 學術與現實
二 學科與學說
三 歷史與理論
四 體系與問題
五 返本與開新
附錄一 學術回顧與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年(-)
一 從真理標準討論到哲學教科書體系改革
二 “問題意識”凸顯和領域(部門)哲學勃興
三 從“領域分設”到“路徑分化”
附錄二 在範式轉換的途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現狀的診斷和我們的選擇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現實中的學術與學術中的現實
如何看待哲學研究的學術性與現實性,是近年來理論界部分學人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這本來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之所以在當代中國成為問題並引起關注,是因為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哲學研究中存在著學術性與現實性相互脫節的弊端。本書所探討的問題大多是學術性的,它最容易受到的質問就是:這些研究有什麼現實意義?因此,在這篇前言中簡要地表明作者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就是必要的了,它將為本書內容的展開營造一個有益的思想環境。
如何評價新時期我國哲學研究的狀況呢?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哲學研究者的主體意識普遍覺醒,煥發出空前的創造活力。進入90年代以後,哲學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書出了很多,論文也發了很多。從發表成果的數量上看,應該說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多的時期;從質量上看是否是最好的時期,現在還很難下定論。不過有一點是大家都普遍承認的:哲學研究的學術性更強了,活兒做得更細了,大而化之的口號性的東西雖然並未絕跡,但比以前明顯減少了。
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思想淡出,學術凸顯”,比較準確地描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哲學研究所發生的這種變化。
精彩書摘
凱爾納認為,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歪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它的消失為能夠加強自由、民主和人類幸福的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開闢了道路。他認為,需要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如此深刻的改革時就拋棄社會主義思想還為時過早。人們仍然可以把社會主義思想用作在民主資本主義社會中改善政策以及滿足具體政策要求的實際指導(如充分就業,醫療保險,縮短工作周,對車間、新聞媒介和社會的其他領域加強民主化),人們還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去要求更激進的民主化。馬克思主義思想還可以用來證明無約束的資本主義的種種問題,並證明對資本主義進行調節和社會控制的合理性。既然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導致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苦難,那么就應該強調調節的需要以及一種更好的社會組織的必要性。把必要性放在充分重視資本積累上,忽視人民的需求,這是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局限之一。在技術使更少地工作成為可能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對縮短工作日和增加休閒範圍的要求就顯得特別貼切,然而資本主義卻在繼續加強更多的工作。馬克思主義的解放觀和個人全面發展觀似乎適合於現今的技術發展水平,並且能夠為譴責持續不斷的社會壓迫提供一種批判的立場。
凱爾納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民主和自由觀是一種更加綜合性的民主觀,它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比自由主義更可取。在巴黎公社的實踐中行使過並且被馬克思歌頌為社會的自我管理典範的人民主權,是包括關於社會和政治方面同時還有經濟民主方面的真正的人民主權。相反,在自由的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實際上被縮小為定期的選舉,在社會領域很少有真正的人民主權。在他看來,古典自由主義的自由概念是簡單化的,它通常把自由局限於個人在市場和政治多元化競爭中的選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