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超種群(metapopulation)是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之一,超種群也稱為“種群之群”、“異質種群”“集合種群”或“組合種群”,是20世紀60~70年代由美國生態學家理察·萊文思(Richard Levins)提出,並定義為“由經常局部性滅絕,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種群所組成的種群”。按照島嶼生態學理論,單一斑塊種群的生存與滅絕受種群遷入和遷出的影響,而當若干小斑塊之間有廊道相通時,這些小斑塊內將發生物種基因變異,並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超種群,這樣就可以使得某些物種在大斑塊遭到破壞的時候仍然得以倖存,從而可能恢復生態系統。
特點
超種群理論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超種群由一組空間相隔,互相之間有聯繫的局部種群組成;②一個超種群要長期生存,其各局部種群之間的遷入率必須大於各自的滅絕率;③超種群規模越大,種群能夠生存的時間就越長;④超種群的穩定性由局部種群之間的遷移率來維持,局部種群之間遷移率越高,超種群的動態穩定性就越高;⑤組成超種群的局部種群的棲息地環境對超種群的生存有重要影響,不同的棲息地環境會產生不同的種群變異,這些種群通過其個體遷移導致超種群遺傳多樣性增加,從而提高超種群的生存能力;⑥局部種群棲息地之間的距離、動物的擴散能力對超種群的維持有重要作用;⑦由一個大種群和許多小的衛星種群所組成的超種群,如果衛星種群的數量足夠大而且相互之間有一定的擴散率,那么對物種的保護十分有利。
種群數的變動
超種群是一組生長在某地的多個種群,有時一個種群滅絕了,有時一個新的種群生長在一個空的生態位中。一個種群的個體數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來決定的(及遷入十,遷出一)。同樣,一個超種群的種群數是由滅絕的速率和新種群出現的速率來決定的。
如果有許多小生境,且開拓種群出現頻繁,儘管當地的種群都是短壽命的,超種群仍能長期存在。如果當地種群滅絕的速度超過一定速度整個超種群將滅絕。需要小塊生境的物種其多點分布的結果比大面積生境中生長的物種更具有超種群的功能。在超種群中,沒有一個種群會比一個個體的期望壽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