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超巨星的光度很大,說明其表面積顯然比光譜型相同的非超巨星 大。例如紅超巨星盾牌座UY,其半徑大約為太陽半徑的1708±192倍,絕對星等為-7以下,約比太陽亮5萬倍,總輻射能量則高達太陽的34萬倍。而藍超巨星 天津四的絕對星等為-8.37,約比太陽亮230000倍。已測到一些藍超巨星,黃超巨星和紅超巨星的射電輻射,這對於研究其大氣結構和活動,星周物質,星風和質量損失等問題十分重要。高能天文台2號衛星已測得獵戶座ε,κ 等星的X射線,這和它們的星冕、星風等有關。超巨星明顯地集中在銀道面和鏇臂附近。它們的動力學特性與銀河系中的氣體物質相似。60%的超巨星屬於O,B星協或銀河星團。超巨星的年齡和演化問題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爭論較多。
分類、溫度
超巨星分為藍超巨星(O型到A型)、黃超巨星(F型到K型早期)、紅超巨星(K型晚期到M型)
超巨星的溫度範圍非常廣泛,最熱的藍超巨星例如船底座大星雲中的WR25,表面溫度達到近50000K之高,最冷的M型超巨星大部分位於3500K附近。已知最冷的超巨星是人馬座VX,該星表面溫度平均僅有2900K。
超巨星按亮度分類可以分為Ia(明亮的超巨星,例如天津四),Iab(中等亮度的超巨星,例如天津一),Ib(較暗弱的超巨星,例如危宿三)。此外還有一些恆星介於超巨星和亮巨星之間,形成一個過渡帶(這類恆星大部多分是周期較短的經典造父變星,例如北極星、造父一)
Ia0則是特超巨星。
半徑
超巨星相對太陽來說均是巨大的恆星,但是超巨星之間的半徑也有著顯著的差異。最熱、最亮的O型超巨星反而是最小的,它們一般是太陽的15到30倍大。而最冷的M型紅超巨星通常在太陽的500倍以上,例如盾牌座UY這顆紅超巨星的直徑就有太陽的1708倍之大。
質量、光度
傳統超巨星均為大質量的恆星,它們至少具有太陽的5倍質量。一些O型的超巨星的質量可達太陽的10倍以上。例如獵戶座中的參宿二,其質量至少是太陽的50倍。由於質量巨大,超巨星的光度也都很大,即使是最暗的紅超巨星也有太陽的1000倍以上的熱光度。O型超巨星是最熱、最亮的超巨星,一顆大質量的O型超巨星的光度可以超過太陽的百萬倍。
超巨星的光度變化
超巨星是不穩定的恆星,大部分的超巨星都具有光變。
藍超巨星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天鵝座α型變星,藍特超巨星則大多屬於LBV―亮藍變星(又稱高光度藍變星)
黃超巨星中具有為數眾多的造父變星,以及SRd型的半規則變星.其中SRd型變星包含了最亮的黃超巨星和特超巨星,是恆星中的巨獸.
紅超巨星幾乎都是變星,它們一般屬於SRc和Lc型,前者具有多重周期,後者則是沒有固定變光周期的爆發式變光.
特殊的超巨星
除了傳統意義上年輕而質量巨大的典型超巨星,有一些中小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也會具有某些超巨星的性質,因此而獲得超巨星的光譜分類。但本質上它們與典型的超巨星是完全不同的兩類恆星。例如金牛座RV型變星常常被歸類為黃到橙色的亮超巨星,但實際上它們的亮度比起Ia型的黃超巨星要小得多(F8Ia型的弧矢一擁有太陽8萬多倍的亮度,而金牛座RV型變星大部分亮度不超過太陽的1萬倍),質量更是只有太陽的60%。這些恆星僅僅是因為演化到了末期,表面重力極低而產生類似於超巨星的光譜。實際上它們過去只是和太陽相仿的普通恆星。
其他類似的偽超巨星還有處女座W型變星,部分極度膨脹的長周期變星,望遠鏡座PV型變星以及北冕座R型變星。他們的共同特徵為質量低下,年齡高達數十億年甚至上百億年,是即將演化為白矮星的晚期恆星。
幾種類型恆星的區別
矮星
(Dwarf star):像太陽一樣的小主序星,如果是白矮星,就是像太陽一樣的一顆恆星的遺骸。褐矮星沒有足夠的物質進行熔化反應。原指本身光度較弱的星,現專指恆星光譜分類中光度級為V的星,即等同於主序星。光譜型為O、B、A的矮星稱為藍矮星(如織女一、天狼),光譜型為F、G的矮星稱為黃矮星(如太陽),光譜型為K及更晚的矮星稱為紅矮星(如南門二乙星)。但白矮星、亞矮星、“黑矮星”則另有所指,並非矮星。物質處在簡併態的一類弱光度恆星“簡併矮星”也不屬矮星之列。“黑矮星”則是理論上估計存在的天體,指質量大致為一個太陽質量或更小的恆星最終演化而成的天體,它處於冷簡併態,不再發出輻射能;也有人專指質量不夠大(小於約0.08太陽質量)、已沒有核反應能源的星體。
巨星
是在天文中指光度比一般恆星(主序星)大而比超巨星小的恆星。
矮星、巨星和超巨星是如何區分的?
超巨星是質量最大的恆星,在赫羅圖上占據 著圖的頂端,在約克光譜分類中屬於Ia(非常亮的超巨星)或Ib (不很亮的超巨星),但最明亮的超巨星有時會被分類為Ia0。超巨星的質量是太陽的8至30倍,亮度為太陽光度的10,000至數百萬倍,半徑變化也很大,通常是太陽半徑的20至500倍,甚至超過1000倍太陽半徑。斯特凡-波茲曼定律顯示紅超巨星的表面,單位面積輻射的能量較低,因此相對於藍超巨星的溫度是較冷的,因此有相同亮度的紅超巨星會比藍超巨星更巨大。因為它們的質量是如此的巨大,因此壽命只有短暫的一千萬至五千萬年,所以只存在於年輕的宇宙結構中,像是疏散星團、螺鏇星系的漩渦臂,和不規則星系。在螺鏇星系的核球中很罕見,也未曾在橢圓星系或球狀星團中被觀測到,因為這些天體都是由老年的恆星組成的。超巨星的光譜占據了所有的類型,從藍超巨星早期型的O型光譜,到紅超巨星晚期型的M型都有。參宿七,在獵戶座中最亮的恆星,是顆藍白色的超巨星,參宿四和天蠍座的心宿二則是紅超巨星。超巨星模型的塑造依然是研究領域中活躍且有困難之處的區塊,例如恆星質量流失的問題就仍待解決。新的趨勢與研究方法則不只是要塑造一顆恆星的模型,而是要塑造整個星團的模型,並且藉以比較超巨星在其中的分布與變化,例如,像在星系麥哲倫星雲中的分布狀態。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被認為是比存在於如今的宇宙中的恆星都要明亮與巨大的。這些恆星被認為是第三星族,她們的存在是解釋在類星體的觀測中,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的譜線所必須的。大部分第二型超新星的前身被認為是紅超巨星,然而,超新星1987A的前身卻是藍超巨星。不過,可能在強大的恆星風將外面數層的氣體殼吹散前他是一顆紅超巨星。 再找找<pre>當然是中子星的密度大,公式是ρ(密度)=M(質量)/V(體積)。中子星的密度是10億噸/每立方厘米,白矮星100萬噸 /每立方厘米,超巨星小於一克/每立方厘米,金屬鋨22克/每立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