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奧諾雷·弗朗斯編著的這本《超個人團體工作方法》可作為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工作指導用書,書中詳細介紹了超個人團體方法,從團體成員相識直至團體解散的全過程,皆有相應的方法可以套用,有些方法是首次被運用在團體工作中的,每章最後提供活動參考,可以選擇使用。本書亦可作為研究超個人心理學的參考用書,目前超個人心理學在國內雖有發展,但相對來說仍有不足,本書可填補超個人在團體工作領域的空白。另外,書中諸多思想和理論在國內介紹不多,但對增強個人身心幸福意義重大,因此也可以作為個人提升和超越自我的書籍。
作者簡介
作者:(加)奧諾雷·弗朗斯 譯者:馬前廣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終身教授。主要講授團體動力學、多元文化主義和心理學研究方法等課程。他目前的研究和教學興趣主要集中在跨文化問題、伊斯蘭身份、生態系統、寄宿學校受害者的諮詢以及兒童發展等方面。在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亞洲等地做過五十餘次學術報告,同時發表了八十餘篇學術論文,並出版了一些心理諮詢案例和實務等方面的專著
圖書目錄
序言:聯繫
第一章 初次見面
第二章 在團體中生活和學習
第三章 團體發展和團體行動
第四章 覺察:團體中的自我感知
第五章 藝術、想像和幻想:團體促進的方法
第六章 自我的多重維度:夢與團體工作
第七章 團體心理劇
第八章 兩性問題:對團體的啟示
第九章 團體工作與人際關係問題
第十章 跨文化交流與團體問題
第十一章 與環境再連線:擁抱自然世界
第十二章 團體經歷的精神層面:尊重與放手
參考文獻
譯後記
文摘
生物力量是最普遍的力量,因為無論人們是誰,來自何方,他們都屬於人類,即使人們有一些生理上的差異,包括年齡、身材、個頭、膚色以及性別等。除了個別例外情況,這些差異既不能改變,也不能被他人操縱。在所有的社會形態中,生理上的差異都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態度和與別人相互交往的方式。比如,個頭大的人被視為強壯的人,可能會有攻擊性,因此個頭大的人能經常感覺到別人對他的順從。個頭大且肌肉發達的人可能被看做暴戾的人,瘦小的人通常讓人覺得柔弱,一個粗野舉止的人會被人認為沒有教養。影響人們對生理差異反應的文化規範是無窮無盡的,因為每個群體有其對生理特徵含義的特定解讀。比如在有些群體中,人們會認為豐滿才是健康的。
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從心理上對團體產生著影響。人們認為,團體中的人們會持續地承受著遵從團體規範的壓力。從這方面考慮,人們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團體規範形成。家庭,作為一個主要的社會化媒介,塑造了人們基本的價值觀。這在亞洲尤為明顯,如那種尊重權威、尊重傳統、尊重學識的文化觀念(Gaw,1982;Vernon,1982)。此外,個體與主要人物的接觸,如親戚、朋友、師長、同齡人,能夠提升其對整個文化下的社會習俗和社會行為的理解。當我們比較不同文化中人們的感受思維和行為方式差別時,發現這點尤為明顯。例如,蘇(Sue&Sue,1990)發現,白人和原住民在交往風格上有以下不同(應該注意,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它並不影響團體之間或者團體內部的個體差異)。
白人:通常以言語表達為導向;按照計畫行事;有長遠目標;以個人為中心;情感張揚;以因果聯繫為導向;開放和親密;理性思考、遇事鎮定、對身體愉悅與精神幸福有著清晰的區別。
原住民:以行動為導向;率性而為;不同的時間觀;立即執行的短期目標;身體直覺;直覺與非語言的;滿足當前需求;合作而非競爭;習慣於具體、切實可行的、有組織的方式;使用民間的或超自然的解釋。
人們的行為同樣受到意識形態以及思維方式的影響(如,立場、理論、目標)。個體思想意識形態的基礎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行為。正是從這些基礎中,人們才獲得了宗教觀、社會觀念、政治信仰和其他觀念,並以此支配自己的行為。在一定文化背景中成長的人,其行為表現必定也符合該文化背景。換言之,人們用自己文化的或民族的方式來思考和看待這個世界,這些方式往往反映在人們的語言、價值觀和信仰之中。這些意識形態的差異,可以從那些來自其他種族的團體成員身上觀察到。例如,在我最近主持的一個小組中,一個美國原住民的後代(Cree,北美印第安人的克里族)更注重團體責任,而另一個法國裔愛爾蘭後代則更看重個人責任。
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決定著人們特定的態度、信念和思維方式,構建了人們存在的形式。人們對生活、死亡、婚姻的觀念決定著他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人們傾向於運用他們在自己社會中形成的持續態度來反饋周圍環境。少數民族為了生存,已經接受了一些主流文化的意識形態,但是這種接受也許或者根本不會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據柏瑞爾和瓦斯克斯(Buriel and Vasquez,1982)所述,即在美國生活了三代後,墨西哥裔的美國青少年也只在很小的方面改變了其原有的文化特性。然而,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徵和原來的文化傳統也並非完全相符。例如,非洲裔美國人或者阿拉伯裔美國人之間,與奈及利亞人或者伊拉克人相比,彼此間有更多的相似之處。這也導致當今的這些少數民族覺得自己“既不屬於這裡也不屬於那裡”。此外,有些信念或者價值觀受到性別的影響更甚於文化差異的影響(例如,無論何種文化下,男人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生態力量主要涉及環境是如何影響人類文化和行為的。在孤島上長大的人與在大陸上長大的人可能會形成不同的世界觀。氣候、繁榮程度和人口密度,就像地形一樣在形成獨特的文化規範過程中發揮作用。在人口稠密地區出生的人可能會更自信一點,因為這是生存的唯一途徑,而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出生的人則會顯得更加放鬆與平和。
P225-226
後記
能夠翻譯這本書乃是機緣巧合。2010年下半年我參加了華東政法大學與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為期四個月的交流學習,跟隨奧諾雷·弗朗斯(Honore France)教授學習心理諮詢和團體輔導,本書即教授在團體輔導課程上所用的教材。之前在國內接觸過一些團體工作或方法類的教材,但該教材以超個人心理學為指導思想,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與弗朗斯教授越發熟悉,我便有了將此教材在國內翻譯出版的意願和計畫。經過弗朗斯教授的授權,該計畫最終得以實現。
超個人心理學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西方出現的心理學流派,被譽為心理學的“第四股勢力”。目前國內對該流派的介紹也開始增多,比如,近年來開始將超個人心理學大師金·威爾伯(Ken Wilber)等人的著作引入國內,也有研究者對該流派進行研究,出版了幾部介紹該流派的著作,在心理諮詢領域也有學者將該流派的諮詢方法引入國內。這些都說明該流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超個人心理學的基本主張,是關於個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學,是試圖將世界精神傳統的智慧整合到現代心理學的知識系統中的學派。它注重個人幸福和覺悟的不斷提升,也注重傳統智慧與現代心理學的結合,更注重將個人與外界、自然界等連線在一起。它既可以給人帶來身心安寧,同時又能夠帶來自我內部統合和外在聯繫。
超個人團體工作方法是奧諾雷·弗朗斯教授潛心研究超個人心理學多年所撰寫的一部作品。雖名為團體工作方法,但他用相當多的篇幅系統地闡述了超個人思想,有助於我們了解超個人心理學。超個人團體工作方法不同於當前國內其他團體工作理論,它注重個人在團體中獲得超越和覺悟,而其促進個人超越和覺悟的方法非常具有傳統特點和人本色彩。本書雖然字數不多,但是所介紹的理論方法非常多,內容特別豐富,所涉及的理論流派和思想紛繁多樣。奧諾雷·弗朗斯教授文筆優美,他引經據典,感情豐富,讀起來有時甚至不覺得是學術著作。也正因為如此,每次看這本書時都有新的體會,對很多思想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每次翻看之前的翻譯,會發現先前的翻譯和認識都有可改進之處,結果不斷修訂造成這本書的出版一再延後。
本書可作為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工作指導用書,書中詳細介紹了超個人團體方法,從團體成員相識直至團體解散的全過程,皆有相應的方法可以套用,有些方法是首次被運用在團體工作中的,每章最後提供活動參考,可以選擇使用。本書亦可作為研究超個人心理學的參考用書,目前超個人心理學在國內雖有發展,但相對來說仍有不足,本書可填補超個人在團體工作領域的空白。另外,書中諸多思想和理論在國內介紹不多,但對增強個人身心幸福意義重大,因此也可以作為個人提升和超越自我的書籍。
除筆者外,另有我的三位同事也參與了部分章節的翻譯,分別是第一章(吳雙磊、馬前廣)、第三章(金蓓蓓、馬前廣)、第十章(張建棟、馬前廣)。其餘各章節由馬前廣翻譯。最後由馬前廣進行統稿和審校。在此對所有參與者表示感謝。
在本書翻譯及出版過程中,筆者得到了華東政法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張海燕教授的大力支持,學生處各位領導也非常關心本書的進展。正是因為他們的關心和幫助,才最終促成了本書的完成。當然還有在背後為我默默付出的妻子張瑩。本書的出版正趕上女兒出生,在此謹將此書獻給她。對上述老師、領導及妻子表示真誠的感謝。
最後感謝格致出版社的編輯高璇,正是她的細心和付出才讓本書順利面世。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還請讀者不吝指正。
馬前廣
序言
聯繫
2001年發生在美國的“9·11事件”,在這個看似已經瘋狂的世界中,永遠地改變了民眾對安全感的認識。原先那種認為世界是正常的,以及對於未來的樂觀主義已經不復存在,我們的注意力已被引向了原本存在於北美社會中的自滿自大和物質主義。很明顯,一個人可以在任何時間灰飛煙滅。同樣,人的接觸範圍也可以到達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即使在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發生的事情,也會影響到自己和左鄰右舍的生活。簡簡單單的一封信中包含著致命的炭疽,或者在某個航班上暗藏著恐怖分子的武器。我們每個人如何解讀全球範圍內發生的這些瘋狂事情的意義?根據瓦茨(Watts,1958)的觀點,社會在決定個人健康發展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社會中發生的各種事情,將會塑造人們的生活和行為,瓦茨將其稱為人類生活的“社會場域”(social field)。在我們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身份和我們的內在本質。從本質上來看,這些都是世界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綜合作用的產物。因此,從這方面來說,人類無法擺脫世界上各種矛盾的影響,正如我們無法擺脫大陸漂移這樣的文化變革的影響一樣。
人類總是與生命的二元性密切相關,這種生命的二元性既會產生能量,也會產生各種問題。在“生命遊戲”中也許存在著解決之道,但是人們在世界既定的各種秩序不斷變化的情況下,該如何去進行這場“遊戲”呢?在個體層面,人們面臨著在宇宙秩序中的二元性困境。從本質上講,總會有各種對立面存在,但這些對立面並沒有好壞之分,亦不存在此消彼長的各種力量。我們的生活總是與各種矛盾相伴,作為諮詢師,我們苦苦尋求著答案與解決辦法,這些有助於我們超越以往所做之事。文化不僅在我們探索自己本性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還在我們幫助他人應對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不斷變小”的世界所帶來的新挑戰方面有著重要影響。僅僅運用那些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能夠解釋所有發生的事情,也不足以讓我們理解各種文化。任何心理諮詢師都無法將精神、心理、情感和外部世界相分離,因為這些都是以前的心理諮詢理論所強調的,而實際上這些理論都是一脈相承的。儘管如此,本書所依據的超個人心理學理論,卻能夠將所有要素與“文化友好”策略緊密聯繫起來,並相應地能對很多人產生作用。沃恩(Vaughan)曾強調說,我們“已經描繪出超越之前被認為是人類發展瓶頸的超個人發展,並且已經發現了不同傳統背景下一般心理發展和精神發展順序的初步證據”(引自Sheikh&Sheikh,1989:94)。
超個人心理學通常被認為是心理學的“第四股勢力”,超個人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研究目標、範圍和方法都有非常大的不同(Sheikh&Sheikh,1989)。超個人心理學的字面解釋非常容易,就是超越個人的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超個人心理學超越了傳統心理學人格概念所定義的那些常規結構。沃爾什和沃恩(Walsh&Vatlghan,1993)強調說,超個人是一個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超越身體、心理、社會和精神上的自我限制,從而達到對個人無限潛能的自我實現。超個人體驗可以定義為自我認同感不斷擴展,直至超越個體或個人層面,進而容納更廣泛意義上的人類、生命、心靈或宇宙等方面。本書接下來的章節將遵循超個人心理學關於團體工作的方法,同時運用其他與之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和觀點。
超個人思想的多元文化基礎與理論基礎
與其他諸多心理諮詢理論不同,在超個人思想中並沒有一個個人被認為是超個人方法的最初創始人。下列心理學家通常被認為是當前創建、闡述和研究超個人理論的代表,他們是肯·威爾伯(Ken Wilber)、查爾斯·塔特(Charles Tart)、斯坦尼斯拉夫·格羅夫(Stanislavr Grof)、羅傑·沃爾什(Roger Walsh)和弗朗斯·沃恩(Franee Valaghan)。威爾伯將諸多不同形式的東方智慧引入西方心理療法和心理學中,讓西方了解到了東方智慧。他以富於邏輯的方式重塑了這些智慧,並通過自己的著作,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了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智慧。查爾斯·塔特研究和描述了人類的意識狀態,並且繪製和描繪了人類意識轉換狀態的模型。而斯坦尼斯拉夫·格羅夫則研究了意識在化學反應下的誘導狀態,並且提出了與榮格(Jung)的原型理論相類似的觀點。另外,羅傑·沃爾什和弗朗斯·沃恩發表在《超個人心理學》雜誌上的著作,將那些原本是先驗的和形而上的哲學觀點轉化成更為實際的和易於理解的心理治療方法。這些方法“與西方傳統心理學所認可的方法相比,更有價值,更具一貫性,也更為實用”(Fadiman,in Mahoney,1989:226)。
超個人團體理論以對人類本質和心理潛能的三個基本特徵假設的探討為主要核心內容:(1)我們通常的心理狀態是不清晰的,尚未被人真正領會,並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無法控制;(2)這種未經訓練的心理狀態可以訓練並且加以澄清;(3)這種心理訓練可以催化超個人意識和行為的發展。這些內容可以劃分為:道德訓練、注意力訓練、情感轉化、動機、提升覺察,以及智慧(Walsh&Vatlghan,1993),這個團體模型還包括了其他一些用來探索個人內部和人際相互作用的方法。沃爾什和沃恩認為,超個人的本質具有自相矛盾性和多元文化性,他們強調說: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可以從他人的錯誤中習得教訓,這樣可以將那些與我們意見不合的人看做我們潛在的老師,從他們身上可以學到對現實不同的認識,這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十分有益的。與僅僅認為他人要么完全正確,要么完全錯誤的態度相比,這看起來是一種更富有理性、民主和同情心的態度。除此之外,它能夠促使我們在更大範圍內,與多種多樣的、具有不同現實觀念的人相互理解和交流,不管這些人是不是有著相同的、對於恐懼的體驗或是對於快樂的渴望(Walsh&Vaughan,1993:133)。
……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一些事情是未解之謎,這些謎也許永遠沒有答案或得不到解決。因此,在這個混沌的世界中尋求生命的意義所在,很容易讓人悲觀絕望。加繆(Catnus,1947)將這個過程比喻成石頭滾下來之後,再推著石頭上山。換句話說,生命就是“堅持”的過程,是超越失敗帶給自己的“黑暗”的方式。另外,“堅持”也是一種管理自身能量的方法。儘管如此,當出現自我困惑的時候,人們通常很難去發現這些答案。加繆是通過將生命中那些荒誕的問題理想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當然對於加繆來說,其悲劇之處在於“衝突”太多,或者說是生命的荒誕之處太多,以至於他無法應對,最終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自溺於塞納河中。超個人方法的目標是,個人不管如何絕望,都要將這些困境看成是一次挑戰,重新調整個人能量,使自己遠離自私,指向無私。生活為每個人提供了成為具有敏銳覺察、富有同情心和充滿智慧的人的機會。瑞士的哲學家和詩人亨利·弗雷德里克·埃米爾(Henri-Frederic Amiel)曾說道,“正是通過教我們自己所習得的,聯繫那些我們所觀察到的,確信那些我們所審視的,表達那些我們所看到的,寫出那些我們所思考的,汲出那些我們所倒進井裡的水等方式”,我們才能成為智慧之人。
自然在超個人心理學中不僅被用做一個隱喻,還被看做個人達到超然的方法,我們對此不必感到奇怪。但是,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如此神秘,是因為它不夠完美、不夠對等嗎?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永遠無法定義自然是什麼,它遠不像我們從不同的位置去觀察大山的山脊那樣簡單。當我們凝視山的形態與壯美之時,我們永遠不會特意指出山為什麼是如此讓人心馳神往。並不讓人吃驚的是,我們會產生與所愛的人帶給我們的同樣的感官體驗。當我們不去限定,不去設法抓牢友誼、愛情和本性的時候,它們自己會顯現出來;當我們設法在腦海中定義生命的時候,其結果是我們在用一種完全掌控的態度去理解和感受生命,我們得到的只有困惑。在這個過程中所發生的,其實只是我們自己進入了自己的腦海,因為這是我們基於自己的理念做出的定義。當我們如此行事時,其結果就是我們限制了自己的友誼、愛情、本性,最終也限制了我們自身。也許這也揭示了一個道理,就是我們都是設法掌控自己生活的人。不過,當我們能夠做到“放開”的時候,生命就有了流動的感覺,就像水那樣。因此當我閉上眼睛,看到水的映像之時,我會停止思考和分析,只是想水就在那兒。正是由於河流的靈性,才讓悉達多感受到了智慧和平靜;當人們往某一個極性不斷重複移動的時候需要記住,誰也無法保證在生命或關係中沒有傷痛。人們會體驗到快樂,但是也會體驗到痛苦。就像水那樣,總會流走,但是也總會流回來。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離開和回來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