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鎮[重慶市九龍坡區下轄鎮]

走馬鎮[重慶市九龍坡區下轄鎮]

走馬鎮位於九龍坡區西部,距區政府20千米,與璧山區青槓街道相鄰。轄走馬鎮居委會,燈塔、銀崗、石橋、玉龍、金馬、椒園、梓桐、大石、慈雲、樂園10個行政村。成渝高速公路穿鎮而過。

基本概況

走馬鎮位於重慶市主城區西部,西鄰璧山區青槓街道,南接江津區雙福街道,是重慶市首批市級試點小城鎮和重慶市規劃的十一個外圍組團之一。幅員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2.2萬,轄10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走馬鎮居委會,燈塔村、銀崗村、石橋村、玉龍村、金馬村、椒園村、梓桐村、大石村、慈雲村、樂園村10個行政村,155個社,人口20600人。

成渝高速公路,重慶至江津二級公路過境。走馬鎮距重慶中心21公里,成渝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橋開口於鎮中心。繞城高速公路將從走馬腹心通過,形成東西、南北“十”字高速路通。從而使走馬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是區“後花園”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發展現代種植和養殖業,推動生態旅遊發展;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為目標的新型都市衛星城市。

歷史文化

走馬鎮[重慶市九龍坡區下轄鎮] 走馬鎮[重慶市九龍坡區下轄鎮]

青石鋪就的古驛道上,清晰的馬蹄印隨處可見。驛道旁,傳統的木樑瓦房鱗次櫛比。幾人合抱的參天古樹下,雕樑畫棟的古老戲台旁,字跡斑駁的石碑牌坊邊,端坐的老者寧靜而安詳,似乎仍在靜待著那些背馱雲南茶葉、巴蜀山貨的馬幫逶迤而行。

傳承文化

2005年,走馬鎮口傳文學—民間故事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12月,走馬鎮被命名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走馬鎮獲批“中國曲藝之鄉”和重慶市首個“故事創作基地”,獲評“重慶市十佳魅力小城鎮”;2010年9月,走馬鎮又被重慶市政府確定為市級中心鎮。

在全國,同時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曲藝之鄉”三塊“國字號”招牌的街鎮實屬罕見。以此為契機,走馬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古鎮文化立體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化、曲藝文化大眾化”的文化興鎮思路。

古鎮風貌

走馬鎮[重慶市九龍坡區下轄鎮] 走馬鎮[重慶市九龍坡區下轄鎮]

整舊如舊、原汁原味的古鎮風貌,是走馬歷史文化名鎮魅力所在,是展示走馬文化的平台和視窗。目前,走馬鎮已完成古鎮改造及風貌設計,形成古鎮修建性詳規,恢復關武廟建築群,修復古成渝驛道3公里。下一步,將逐步恢復文昌宮、南華宮、萬壽宮等建築群;打造劉家、鄧家、孫家大院等院落群;恢復茶館酒館、劇院等臨街商鋪群;恢復古驛道,收集成渝古驛道上的歷史遺存和典故,濃縮修建成渝古驛道三街四驛七十二塘口等景觀,修建驛道博物館,配套開發明清時期的商鋪、民居,打造驛道文化區。

民間故事

走馬民間故事是當地特色文化的核心靈魂和內涵所在。走馬鎮正在積極籌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展示走馬獨特的民間文化。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對“走馬民間故事”以及重慶乃至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與開發。

民間曲藝

民間曲藝在走馬民眾基礎深厚、活動氛圍濃郁。今年,走馬鎮將成立“走馬故事說唱藝術團”,抓好“民間文化特色校園”建設,結合“唱讀講傳”活動,舉辦民間故事大賽,推動民間曲藝的傳承與創新。

現代發展

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走馬鎮也積極推動著現代文明的發展。

走馬鎮是九龍坡區規劃的五個都市後花園鎮之一。上邦國際高爾夫社區和“世外桃源”國際會議中心項目落戶於此。“走馬觀花文化旅遊節”,已納入重慶市“一會一節和”重慶春季旅遊賞花季的內容之一。在全市規劃的十八個組團八個功能區中,走馬鎮是一個獨立的功能區,主要是為組團服務,重點發展旅遊、休閒、度假、商住和金融、文化、物流等產業。以旅遊、休閒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走馬鎮的支柱產業。

下一步,走馬鎮將以打造“口岸重鎮、文化名鎮、旅遊強鎮”為重點,全力打造三大板塊。即:以上邦國際高爾夫社區和金馬湖、縉雲山旅遊開發為重點的都市農業板塊;以發展城市工業、朝陽產業和物流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板塊;以打造歷史文化名鎮為目標的小城鎮建設板塊。高度重視走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對外招商引資,打造好走馬故事與走馬觀花文化旅遊節等文化旅遊精品;加強走馬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力度,逐步培育古鎮商貿、旅遊環境,逐步形成“走馬觀花、走馬古鎮、走馬故事”等文化旅遊品牌。

未來規劃

規劃背景

本規劃區位於九龍坡區走馬鎮,西部槽谷地帶的中南部。《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確定將位於縉雲山與中梁山之間的西部片區作為重慶城市空間拓展的重要區域之一,並依據走馬獨特的資源優勢,將其定位為以居住功能為主,主要發展都市旅遊服務業的功能區。同時,走馬鎮因其優越的區位關係、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城鎮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速,城鎮自身也具有了加速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外部巨觀環境優勢以及內部城鎮自身發展動力的促進下,走馬的開發條件日趨成熟,急需編制走馬功能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以指導走馬的規劃管理與開發建設。

現狀概況

(一)區位關係

規劃區屬於九龍坡區走馬鎮,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西部,地處中梁山與縉雲山之間的西部槽谷中南部。規劃區北部為金鳳,南部為江津雙福、九龍坡巴福,東部則為白市驛、石板,西臨縉雲山。規劃區北部有成渝高速公路貼界而過,東部有在建外環高速公路經過,西部則有走津線,交通聯繫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二)規劃區範圍

規劃範圍東以走馬老鎮區東部邊界線為界,南以規劃32米城市次幹道的道路中心線為界,西以走津線的道路中心線為界,北以規劃的走白路的道路中心線為界。其用地屬九龍坡區走馬鎮行政轄區範圍。規劃面積89.71公頃。

(三)用地條件

規劃區地貌屬風化剝蝕淺切丘陵地貌。規劃區內地勢呈明顯的中部山脊突起,兩側地勢較為平坦的地貌特徵。最高點在規劃區中部山脊線上,地面標高425.47米,最低點在規劃區東北部,地面標高346.90米,相對高差78.57米。現狀用地大部分為農田,另有少量的村莊和農宅。在走馬新區現有走馬鎮鎮政府、走馬汽車站、加油站、部分企事業單位以及居民住宅區。在走馬古鎮有區級文保單位關武廟戲樓以及衛生院、農貿市場等公共設施,有走馬鎮中學一所,走馬國小一所。

(四)發展條件

1、優勢條件

區位優勢——走馬鎮西鄰璧山區,南毗江津區,自古既有“一腳踏三縣”之稱。走馬北部有成渝高速公路貼界而過,東部有在建外環高速公路經過,西部則有走津線,交通聯繫十分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資源優勢——走馬古鎮是重慶市市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歷史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此外,走馬鎮另有萬畝桃林,走馬桃花節已舉辦多屆,已頗具規模。總體而言,走馬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2、制約因素

用地條件——規劃區範圍內走馬崗中央山脊線將用地一分為二,東西聯繫相對困難。

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走馬目前僅有少量的鄉鎮企業,技術含量不高;第三產業雖有一定發展,但不甚發達,經濟發展相對較為滯後。

規劃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城市綠線管理辦法》、《重慶市城市規劃管理條例》、《重慶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重慶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技術規定》、《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重慶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慶市九龍坡區走馬鎮中心區控規階段規劃用地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國家相關規範及重慶市相關地方法規。

規劃原則

(一)生態優先原則: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合理保護與利用環境資源,維持片區生態平衡,生態建設優先。

(二)持續發展原則:以優美、超前的環境建設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以完善的配套設施提供可持續開發的條件。

(三)整體性原則:在注重新區發展的同時,對走馬古鎮的整體空間格局和風貌特色進行重點保護,塑造富有山水園林特色的鎮區整體形象。

(四)市場與彈性發展原則:適應市場的彈性發展變化需求,預留管理控制的彈性空間;以市場為導向,最佳化土地利用,創造土地增值效益。

(五)可操作性原則:合理布局,適應動態滾動的分期、分片開發需求,提高規劃管理的可操作性。

規劃區性質與規模

(一)規劃目標

利用區位與資源優勢,以發展走馬旅遊為契機,大力提升走馬環境品質,創建發展“假日經濟”與吸引人居的旅遊休閒場所與聚居新區。

(二)規劃區性質

根據地理區位與環境資源條件,規劃將片區定性為:集旅遊度假、商貿、居住功能於一體,具有山水園林特色的都市旅遊服務基地,是重慶主城區重要的功能區之一

(三)規劃規模

本規劃區用地規模89.71公頃,人口規模1萬人。

人口計算方法:

1、按照人均城市居住用地為28平方米的標準計算

人口規模=居住用地規模/人均用地=30.60/28≈1(萬人)

2、按照戶均人口為3.2人、戶均居住面積為120平方米的標準計算

人口規模=(居住用地規模*平均容積率*戶均人口)/戶均面積=(30.60*1.5*3.2)/120≈1(萬人)

以上兩種計算結果綜合取值約為1.0萬人。

六、規劃結構與用地布局(一)規劃結構

根據用地的自然地貌特徵與建設用地現狀,規劃形成“倒L”型城鎮結構形態。同時,結合用地環境特色,規劃形成三個功能區,分別是:西北部的行政辦公商貿娛樂區;東北部的古鎮風貌旅遊休閒區以及西南部的居住區。

(二)用地布局

1、公共設施用地

公共設施總用地面積為14.83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16.53%。

(1)行政辦公用地

規劃依託現狀行政辦公用地,對其予以保留並進行擴建。總用地面積為0.61公頃。

(2)商業金融業用地

規劃在走馬鎮新區上花園水庫以南、走馬大道以北以商業內街形式,布局較為集中的商業用地。結合走馬古鎮依託走馬老街布局較為集中的商業用地。總用地面積8.93公頃。

(3)文化娛樂用地

規劃結合西北部上花園水庫以及溝谷地形,布局部分文化娛樂用地。另外結合古鎮旅遊,在古鎮周邊布局部分文化娛樂用地。總用地面積4.05公頃。

(4)醫療衛生用地

在規劃區西北部,規劃一處醫院。總用地面積1.07公頃。

(5)文物古蹟用地

嚴格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對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關武廟戲樓實施保護。總用地面積0.17公頃。

2、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總用地面積為30.26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33.73%。

(1)二類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規劃區西南部與東北部。居住用地配套設定社區商業中心、幼稚園、文化活動中心、體育活動場地、商業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詳見《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一覽表》。總用地為26.46公頃。

(2)中國小用地

規劃遷建位於走馬古鎮的走馬中學至新區12-1/01地塊,規模為18班。將原走馬中學用地置換為走馬國小,規模為18班。規劃中國小總用地面積為3.80公頃。

3、綠地

綠地包括公園綠地與防護綠地兩部分。總用地面積為23.77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26.50%,人均23.77平方米/人。其中公園綠地23.01公頃,防護綠地0.76公頃。

4、市政設施用地

規劃市政公用設施總用地面積為0.72公頃。

七、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對各類居住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用地規模、服務半徑、建設方式進行規劃控制,並對其他對環境有特殊影響的設施設定衛生與安全防護距離。

根據《重慶市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準》,

以社區為單位布置基層綜合文化設施及社區體育活動設施。其中,社區文化活動站1處,老年人活動中心1處,青少年活動中心1處,社區體育運動場地2處。

根據相關規範和城鎮建設實際,本區內布置中學一所,國小一所。規劃根據現狀走馬中學、走馬國小用地分別僅為0. 89公頃和0.60公頃,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將走馬中學進行遷建,用地面積為2.56公頃,規模18班;將原走馬中學用地置換為走馬國小,用地面積為1.29公頃,規模18班。同時按規劃人口1萬人考慮,布置幼稚園1處,用地面積不小於1800平方米。學校用地不得改變性質,在保證用地面積的前提下,同一開發單元內可適當調整邊界、位置。

根據相關規範和城鎮古鎮風貌保護要求,規劃對現狀醫療衛生用地進行遷建。

根據服務半徑,規劃1處農貿市場。

根據相關規範,規劃對現狀派出所用地進行原址擴建。派出所按警務人員20人,兩間拘留室,四輛警車計算,最低建築面積不得低於400平方米。

其它配套詳見附表《居住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一覽表》。

八、道路交通規劃本道路交通規劃包括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和步行道三部分。

本規劃區內所有規劃道路坐標、標高、平面線型等技術指標均只作為規劃管理和下階段設計的依據。

(一)交通現狀

走津線(紅線寬8.5米)、走白線(紅線寬7米)及成渝高速公路為規劃區對外聯繫的主要交通通道。

現狀道路:成渝高速公路長約2.5公里;走津路(走馬—江津)長約1.3公里;鎮區其他不完善道路長約0.85公里。

整個規劃區地形,中部高、東西部低。東西部橫向交通聯繫比較薄弱。

(二)道路規劃原則

以《重慶市都市區總體規劃》為指導,以滿足本次土地利用規劃為條件,結合規劃區內土地利用現狀以及地形條件,規劃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具有小城鎮特色的交通系統。

(三)對外交通

成渝高速公路和規劃的外環(二環)高速公路是規劃區對外聯繫的主要交通通道。

(四)城市交通

1、規劃區內城市道路採用“分層格線自由式”結構。規劃區被天然形成的南北向山脊帶劃分為東、西兩個交通區,東、西向交通通過規劃的32米寬的走馬大道連線。對於整個規劃區而言,依其地形、地貌及現狀道路布局結構的影響,路網主、次幹道(紅線寬度26~44米)呈“兩橫三縱”骨架形態。

東西向兩橫:

一橫為走白路,紅線寬度為44米,西起走津線,向東通往白市驛,全長2028米;

二橫為規劃區中部的走馬大道,紅線寬度32米(跨越山脊段紅線寬26米),西起走馬工業園區(走津線西側),東至石朝門,全長2477米。

南北向三縱:

一縱為走津線,紅線寬度44米,北起斑竹林,南至水井灣,全長2392米;

二縱為規劃區西部次幹道,紅線寬度26米,北起走白路,南至規劃區南側26米次幹道,全長1319米;

三縱為規劃區東部次幹道,紅線寬度26米,北起走白線,南至謝家灣,全長1171米。

在規劃區東西兩個交通區的內部還規劃了部分次幹道(22~26米)和支路(16米)來加強其內部與“兩橫三縱”主骨架路網之間的交通聯繫。

2、規劃道路分三個等級:城市主幹道,紅線寬44米;城市次幹道,紅線寬22~32米;城市支路,紅線寬16米。

3、規劃主、次、支路最大縱坡分別為5.5%、6.9%、8.8%。

4、建築後退紅線寬度:

高速公路: 兩側各後退50米作為其防護綠帶

城市主幹道: 兩側各後退5米建築紅線

城市次幹道: 兩側各後退3米建築紅線

城市支路: 兩側各後退2米建築紅線

5、平曲線最小半徑(R):

高速公路: 紅線寬:132米—R:600米

城市主幹道: 紅線寬:44米—R:400米

城市次幹道: 紅線寬:22~32米—R:100米

城市支路: 紅線寬:16米—R:35米

(五)交通設施

1、沿走白路規劃兩處港灣式停車港,每處直線段長度不小於40米,寬8米。

2、結合地形條件和用地性質規劃3處社會停車場,面積計為0.72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為0.80%。

3、結合地形條件和用地性質規劃1處公交首末站,面積為0.47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為0.52%。

4、本規劃區的停車位配建按相關標準執行。

5、規劃兩條四車道道路相交,設定展寬段,展寬寬度為4米,長度在交叉口進口道外側自路緣石半徑的切點向後展50—80米。

(六)步行道

1、結合走馬古鎮步行便道,合理布設步行設施,改善古鎮步行環境。

2、主次幹道上步行道應設定無障礙通道。

3、不得以任何名義侵占人行道,保障人行空間。

4、根據道路等級、功能,結合商場、服務設施布局,設定一定過街設施。

(七)道路橫斷面分幅

1、高速公路: 50+14.5+3+14.5+50

防護綠帶+車行道+中央分隔帶+車行道+防護綠帶

2、城市主幹道: 8.5+12+3+12+8.5

人行道+車行道+中央分隔帶+車行道人行道

3、城市次幹道: 8+16+8 人行道+車行道+人行道

5+16+5 人行道+車行道+人行道

4+14+4 人行道+車行道+人行道

4、城市支路: 4+8+4 人行道+車行道+人行道

(七)道路規劃指標

規劃區道路總長9.95公里,路網密度10.56㎞/㎞2(含16米支路)。道路、廣場用地20.13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為22.44%。

九、工程管網規劃(一)電力工程

1、現狀概況

規劃區東部現有35千伏石板變電站(裝機容量2X6300千伏安),供電電源由110千伏含谷變電站引入。規劃區東部現有220千伏馬嵐椏變電站至220千伏陳家橋變電站220千伏架空線1回, 10千伏架空線若干。

2、存在的問題

規劃範圍內,供配電網路系統設備陳舊,導線截面偏小,線損擴展大,供電半徑大,電源點單一,裝機容量小,線路敷設不規範,供配電可靠性、安全性差。本規劃區形成規模後,現有供電設施及系統條件不能滿足用戶需要。

3、規劃構想

(1)負荷預測

結合規劃區用電負荷的分布、性質特點和功能的不同,對電量要求的差異,參照國家《城市電力規劃規範》所需供電負荷按分類負荷指標進行計算:居住300千瓦/公頃,需用係數0.85;公建500千瓦/公頃,需用係數0.85。各類負荷同時率取0.9,再加上路燈照明用電及重要建築光彩工程用電,本規劃區總用電負荷為1.61萬千瓦。

(2)供電電源

根據該規劃區用電負荷,以滿足各類用戶對電能數量和電壓質量的要求,確保供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供配電進出走廊的暢通。供電電源依託220千伏馬嵐椏變電站和規劃220千伏陶家變電站提供。主供電電源近期由規劃區東面現有35千伏石板變電站提供,遠期由北部規劃110千伏金風變電站和東南部規劃110千伏石板變電站(升壓)提供。

(3)網路系統

220千伏高壓電力線控制走廊為距邊導線15米。10千伏及以下電力架空線路均要求拆除、下地敷設,近期可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採用架空或電纜溝敷設。

(4)中、低壓配電設施

結合規劃區的用電負荷以及負荷分布狀況和周圍環境,規劃區內布置2座10千伏公用開閉所,開閉所和配電房建議採用附設於建築物內的形式,建築面積300平方米。

(5)規劃沿道路人行道布置電力電纜溝,所有10千伏及以下電力線路(包括路燈線路)下地敷設。

(二)通信工程

1、現狀概況

規劃區西部現有雙福電信交換局一座,裝機容量3000門,有線電視已覆蓋規劃區。區內電信架空線若干。

2、存在的問題

通信設備容量小,設備陳舊,不適應通信工程發展的需要,網路系統不合理,城市架空電信線比較混亂,不僅影響城市美觀,又影響電信數據傳輸質量,線路老化。

3、規劃構想

(1)電話需求量預測

本規劃區按下述指標計算電信需求量:住宅1.5對/戶;公建100對/公頃;並適當考慮公用電話。市話總需求量約為 0.69萬門。

(2)新建走馬通信模組局,裝機容量1.5萬門。

(3)電信網路系統

理順現有電信電纜,改沿道路慢車道埋設。沿道路規劃9~24孔電信管。規劃區內所有弱電線路全部下地埋設,城市通信管道預留1-3孔作業有線電視專用。居住區內實行戶線工程,根據規模設定通信交換箱。

(三)天然氣工程

1、現狀概況

規劃區內西部現有雙福二級燃氣配氣站一座,Φ108燃氣管道若干。

2、存在的問題

燃氣普及率低,氣源單一,管網呈枝狀,可靠性差。

3、規劃構想

(1)用氣量預測

規劃區用氣量按住宅1.2立方米/戶·天,公建用氣量190立方米/萬平方米,用氣總量為0.87萬立方米/天。

(2)供氣氣源

規劃區內氣源近期由現有雙福二級燃氣配氣站供給,遠期由規划走馬配氣站供給。

(3)網路系統

根據現有燃氣氣源和用氣量,結合規劃用地布局沿道路布置天然氣管道,形成D219-D159-D108天然氣配氣系統,公共建築設定箱式調壓器調壓配氣入戶。用戶配氣接口壓力應滿足規劃區內居民生活用氣要求。

沿規劃外環高速公路預留D720輸氣管道,管道兩側各留50米安全距離。

(四)給水工程

1、現狀

規劃區屬巴福鎮水廠(供水能力0.8萬噸/日)供水範圍,水源引自童家石河水庫。最大水壓為0.38Mpa。沿白彭路現有DN400給水管道。

2、存在的問題

現有水廠供水能力較小,給水管道管徑偏小,道路不標準,供水管網不完善,系統脆弱,供水條件較差。

3、規劃構想

(1)用水量預測

結合規劃區的功能分布、性質、特點及其規模,採用不同指標預測規劃區用水量:居住用水0.8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天;公建用水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天。規劃區總用水量為0.47萬立方米/天。

(2)供水水源

規劃區供水水源近期由巴福水廠供給,遠期由規劃白市驛城市水廠供給。

(3)網路布局

沿主幹道人行道敷設DN500-DN200給水乾管,規劃區內給水管道呈環狀敷設。

(4)規劃區消防供水與城市供水共用一套管網系統,道路上按不大於120米設定地上式市政消火栓,其保護半徑不大於150米。

(五)排水工程

1、現狀概況

規劃區現為雨污合流制,現有污水處理站一座,處理能力300---500立方米/天。城區部分污水直排至水體。現有排水管道和排水溝若干。

2、存在的問題

城市部分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對水體水質造成嚴重污染,排水管網系統不完善,且建設不完善,布局不合理

3、排水體制

排水體制採用雨、污分流制。本規劃區東西部分別屬於長江及嘉陵江流域,以自然分水嶺劃分排水流域系統,充分利用地形採用重力流。

4、排水量預測

(1)污水量測算

規劃區域內污水量按給水量的85%計,總污水量為 0.40萬噸/天。

(2)雨水量測算

暴雨強度採用重慶市暴雨強度公式:q=2822(1+0.775lgP)/(t+12.8P0.076)0.77(升/秒·公頃),其中設計重現期P取1-5年,集水時間T取5分鐘,綜合徑流係數取0.75-0.85。

5、排水系統

(1)結合規劃區自然匯水區域及道路坡向和道路骨架網路沿道路敷設雨水主幹管道系統,雨水排入水體。嚴格保護規劃區內規劃保留的水體。

(2)根據規劃區用地布局、地形地貌、道路坡向沿道路敷設污水管道,最終分別排入規劃區南面規划走馬污水處理站與北面規划走馬污水處理廠。

(3)規劃區內醫院等單位的污廢水須自行處理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後方可排入市政污水排放系統。

十、城市設計導則走馬鎮位於縉雲山與在建外環高速公路之間,西眺縉雲山。走馬古鎮是重慶主城區內唯一市級歷史文化名鎮,自然景觀、歷史人文資源豐富。規劃區景觀風貌建設,應在充分尊重地域環境和歷史文脈的基礎上,從建築的體量、尺度、色彩等細部著手,塑造具有現代山水田園氣息的城鎮景觀風貌。

(一)總體構想

1、片區景觀環境的規劃設計強調整體性和序列感,注重各個功能空間的整體和諧和景觀結構的有機構成。

2、充分利用現狀的水域、溝谷、丘陵,結合用地布局形成綠色通廊。

3、通過對建設地塊按空間構圖原理的有序布置,形成地域標誌和個性場所。

4、著重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塑造,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二)總體景觀規劃

以走馬崗中央山脊線為縱向景觀主軸,以32米走馬大道為橫向景觀次軸,以西北側的上花園水庫、東北側的走馬古鎮為兩大核心景觀節點,形成融自然山水與古鎮風貌於一體的景觀風貌特色,並通過強化中央山脊線,最佳化建築體量、色彩、風格等手法,塑造具有濃郁川東民居風貌特色的地域景觀。

(三)建築景觀控制

1、建築體量和尺度

作為園林化小城鎮,建築體量和尺度應以人為本,形成以川東民居風貌特色為主的建築風貌。

2、建築高度控制

根據白市驛機場淨空控制要求、地方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地域山水環境、走馬古鎮風貌保護等多因素制約,規劃區的建築以低、多層建築為主。

3、建築色彩

根據建築不同的性質作不同的色調處理。新區居住建築以淺暖色調為主,大型公共建築可以淺色調為主、重色調為輔,使其在環境色的襯托下給人以醒目的形象感觀。檐口、陽台、門窗等可運用不同色彩以增加建築鮮明特色。

十一、古鎮風貌保護規划走馬古鎮是重慶市市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走馬古鎮現有一條東西走向約400米的青石板路及兩旁錯落有致的木結構小青瓦建築以及萬壽宮、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關武廟戲樓等公共建築,山地街巷空間與建築風貌獨特。走馬古鎮歷史人文資源亦十分豐富,有民間文學、茶館文化以及川劇清唱等眾多人文資源,並享有重慶“民間文學故事之鄉“的美譽。

(一)規劃構思

1、整體性的保護思想——走馬古鎮是重慶主城區內唯一市級歷史文化名鎮。規劃採用整體性保護方法,將山地自然環境保護與歷史人文環境保護相結合,空間環境、歷史建築保護與地方文化傳統保護相結合,以保護古鎮完整的建築風貌與地域文化特色。

2、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思想——有機協調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在遵循原真性原則的同時,將古鎮歷史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改造、居住及衛生條件改善相結合,提出積極性的保護措施,以適應現代城鎮發展。

3、可操作性的規劃思想——將規劃與實施管理相結合,提出可操作性的保護方法,以保證風貌保護規劃能夠有效地分期實施。

(二)保護原則與目標

1、保護目標

根據“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的《威尼斯憲章》以及“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的《華盛頓憲章》的精神,以保護走馬古鎮山地風貌及傳統民居特色等物質要素為重點,採取積極而審慎的保護措施,發揚山地建築文化傳統,煥發古鎮活力。

2、保護原則

立足現狀,因地制宜,採取“整體控制、重點保護、統一協調”的原則。突出保護重點,合理確定控制區域,綜合提高古鎮的歷史、文化環境和社會經濟效益。

(三)空間布局

1、保護區劃分及保護要求——根據古鎮特色和保護要求劃分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環境協調區,對不同保護區內的建築和環境提出具體的保護控制要求。在核心區內遵循原真性原則,採取“整舊如舊”的保護方式;建控區和協調區採取風貌協調的保護方式。

2、整體空間環境的保護——保護和延承古鎮的山地環境、立體空間結構及整體景觀和風貌,體現巴渝傳統場鎮的地域文化特色。

3、古鎮格局的保護——保護和延續樹枝狀的古鎮平面格局、多維複合的街巷空間,融物質環境與歷史場所和民俗生活保護於一體,展現古鎮傳統風貌。

4、歷史建築的保護——保護具有濃郁山地特色的自由生長的建築空間、質樸素雅的建築形態,從形式、材料及色彩等方面提出建築保護和更新的具體方法。

(四)保護要求

按照整體控制、重點保護、統一協調的原則,將古鎮保護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並確定相應的保護要求。

1、核心保護區

嚴格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對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關武廟戲樓實施保護。對核心區內的街巷空間與建築以保護和維護為主,不可隨意拆建、新建,對確需拆建新建的建築必須符合保護規劃的原則和審批程式,保證建築整體風格的一致。核心區內新建築的形式,必須以仿傳統建築為主,色彩和風格應與傳統建築相統一,建築體量不應過大,細部構件和裝飾構件均應採用仿傳統形式。建築層數控制在2層以內(檐口高度不得高於6米)。應採用坡屋頂、小青瓦、大挑檐等傳統建築形式特徵,色彩以冷、暗色為基調。對核心區內已建成的與傳統風格不協調的新建築,應拆除或按照傳統建築的格調,對其降低層數並對外觀進行改造,形成高低錯落、進退有序、生動活潑的街巷空間。

2、建設控制區

控制區採取整治和逐步改造的保護方式,原有的街巷路徑保持不變,一般情況下不得任意拆建,主要以小規模局部改造的方式進行改建。控制區內新建築的色彩、風格應與傳統建築形式統一,建築體量不宜太大,局部裝飾應採取仿傳統手法。建築層數控制在2-3層以內(檐口高度不得高於9米),應採用坡屋頂、灰色調、類四合院的傳統建築形式,以與核心區相協調。

3、環境協調區

協調區採取風貌保護的方式。協調區內建築形式應與核心區與控制區相協調,特別要保證第五立面的協調統一,宜採用坡屋頂、灰色調,局部裝飾宜採用一些傳統符號,建築層數控制在5層以內(檐口高度不得高於15米),使之與古鎮核心區和建設控制區景觀風貌相協調。

十二、環境保護規劃(一)規劃區範圍作為規劃建成區,綠地系統建設,城市環境污染的防治,能源、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本規劃區環境保護的主要內容。

(二)綠地系統規劃

1、規劃原則

(1)以“生態和開敞空間優先”為原則,尊重自然,強化背景,完善界面,塑造區域大地景觀,把自然環境引入城市,完善生態綠色網路。

(2)充分發揮綠地的遊憩、景觀、防災和生態四大功能,把提高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綠化覆蓋率放在重要地位,結合自然山水特點,合理布置各類綠地。

(3)綠地系統規劃遵循生態平衡原則,從植被的生態習性、環境條件入手。綠地系統與規劃建設用地系統有機結合,為市民提供滿意的綠化開敞空間。

2、綠地系統規劃布局

本規劃區綠地系統包括公園綠地與防護綠地兩部分。規劃以南北縱向的走馬崗中央山脊線為綠色主軸,以橫向指狀發育的溝谷綠地為橫向綠色次軸,組織貫穿建設用地並聯結各功能區的網路狀綠地系統。

綠地總用地面積為23.77公頃,綠地率26.50%,人均綠地面積23.77平方米/人。其中公園綠地23.01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3.01平方米/人。防護綠地0.76公頃。

3、城市綠線是城市各類綠地範圍的控制線。城市綠線內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以及批准的規划進行開發建設。在城市綠線用地內,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他設施應當限期遷出。本規劃區外環高速公路兩側綠化頻寬度不小於50米。

4、本規劃區的城市綠地中可容納小型的遊樂設施和市政設施,綠地中的臨時建築必須嚴格審批。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城市綠地範圍內進行取土採石、設定垃圾堆場、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對生態環境構成破壞的活動。

(三)加強規劃區內生活廢水的治理。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禁止向規劃區內的上花園水庫排污。

(四)噪聲治理

主幹道沿線、商業及社會活動噪聲已逐步成為城市噪聲的主要聲源。規劃區聲環境達到國家標準。

(五)大氣污染防治

本規劃區環境空氣品質功能分區為二類區,執行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污染防治以清潔燃料和清潔燃燒技術相結合,以節能和改善能源結構為重點,限制原煤燃燒,防治汽車尾氣污染。

(六)環衛設施布置

推行垃圾無害化處理,按照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對生活垃圾採取分類收集,集中處理;本規劃區內共布置垃圾轉運站1處,位於16-3/01地塊。公廁4處,位於3-2/01,8/01,13-1/01、17-10/01地塊。醫療垃圾統一集中運往同興焚燒場。

(七)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區內綠地率26.50%,已為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奠定了基礎。所有場平建設中,必須作好水土保持工作。規劃區內重大項目和有污染隱患建設項目均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十三、防災規劃(一)城市防震

本規劃區地震烈度為6度,建築物和構築物按抗震烈度6度設防,城市生命線工程及重要公共設施提高一度設防。採取就地疏散和集中疏散相結合的原則,本規劃區內的主次幹道以及步行系統為主要的抗震防災疏散通道,停車場、廣場以及公共綠地等公共開放空間為主要的疏散場所。

(二)城市消防

本規劃區各項建設工程必須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防火規定,符合國家規範要求,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消防給水原則上由城市管網供水。消防給水沿道路間距不大於120米設市政消火栓一個,高層建築按規定自備消防水池。

(三)人防建設

1、人防建設是國防建設的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的要求,在搞好開發建設的同時,必須搞好人防建設。

2、必須堅持“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貫徹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堅持人防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重點與一般、總體與局部、需要與可能的關係,實現人防工程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的人民防空體系。

(四)地質災害防治

1、防災目標

通過加強地質檢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系統,完善地質災害預案,達到防災、減災、消災之目的,保障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2、防治原則

地質災害的防治主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破壞,誰負責;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

3、加強對高切坡、深開挖建設工程的管理,作好合理定點、科學勘察設計、規範施工、認真監理、嚴格驗收、定期檢查以及後期跟蹤監測的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本規劃區內一切建設活動都必須以專業部門的地質勘探資料為依據。

5、根據《重慶市九龍坡區走馬鎮中心區控規階段規劃用地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規劃區地質構造簡單,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未見滑坡、土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規劃區總體地質環境條件簡單。規劃區劃分為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兩個區域。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規劃基本不受限制,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不宜規劃可能導致高切坡、高填方、深開挖的建設項目。

十四、相關規劃說明1、《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確定將走馬作為以居住功能為主,主要發展都市旅遊服務業的功能區。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千米。

2、《重慶西部新城(白市驛—西彭組團)概念規劃》確定走馬以生態旅遊和居住為主。

十五、規劃實施1、本規劃自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2、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必須符合本規劃,服從規劃管理。

3、規劃區內的建設工程選址和布局必須符合本規劃。

4、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城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規劃作出的調整用地決定。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道路、廣場、綠地、高壓供電走廊和壓占地下管線進行建設。

6、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徵用,統一整治,統一出讓,統一管理”的原則。

7、城市建設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量力而行,突出重點,逐步分期實施。

8、強化城市建設巨觀控制,進一步深化規劃,在本規劃指導下,加強城市防災部署,沿江沿山地區嚴禁高挖深切,對各種地質不良地段要加強治理並防止產生新的不良地質現象。加強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的編制和管理。

9、編制和完善土地使用和房地產開發的各項政策規定,運用經濟手段調控和引導土地使用及產業開發。

交通情況

在楊家坪、南坪、石橋鋪乘西彭方面的車或者到白市驛再轉乘到金鳳,到走馬或者在白鷺大莊園下車即可,車費2―5元。沙坪壩石碾盤有車直達走馬,票價5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