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毛澤東

走進毛澤東

他運籌帷幄,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好學深思,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不輟探索,實現了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他縱橫捭闔,創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紀錄片《走進毛澤東》解說詞:1959年4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說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黃河、長江,想學明朝的徐霞客,他說,我可以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質學家、文學家、生物學家,只準騎馬,不能坐車,一直往崑崙山去。青年時代在湘江中游泳的時候,差點被浪濤淹沒,被同學救起來後,毛澤東寫了一首詩,詩中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基本信息

走進毛澤東

走進毛澤東走進毛澤東

他運籌帷幄,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好學深思,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不輟探索,實現了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他縱橫捭闔,創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他有讓人仰視的理由,卓越才能和蓋世功勳確立了他偉人的崇高地位。他也有讓人平視的原因,他是勞動人民的兒子,要飲食穿衣,有喜怒哀樂。

在毛澤東誕辰110周年之際,電影《走進毛澤東》通過珍藏半個世紀的珍貴鏡頭,展現了這位開國領袖的至性真情,用平視的角度擷取片段,以生動真實的瞬間影像,把毛澤東的舉手投足和喜怒哀樂展現於世。這部紀錄片既不是人物傳記片、功勳片,也不是資料彙編。《走進毛澤東》展現給觀眾的不再是一個概念化、政治化的毛澤東,而是一個真實可信的毛澤東,一個偉人同時又是一個普通人的毛澤東,一個有真性情、中國心、大智慧的、可親可敬的毛澤東。

【電影紀錄片走近毛澤東解說詞】

美國·尼克森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來到北京訪問。毛澤東自信地說:“我們的手握在一起可以改變世界。”臨別時,尼克森將一個白宮專用的高腳杯贈給不愛喝酒的毛澤東。

後來,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毛澤東卻說:“我想念他。”

1976年2月,尼克森再度訪華。毛澤東當時正在病中,但他仍然興致極高地和尼克森交談。為了表示對尼克森上次送酒杯的謝意,毛澤東做了這樣一個動作(拿茶杯與尼碰杯)。

對此,尼克森感動地說:“離任以後,我才發現誰是真正的朋友。”

尚比亞·卡翁達

1967年,尚比亞總統卡翁達第一次來中國,是戴著一枚毛澤東像章和毛澤東握手的。在談話中,毛澤東充分闡述了中國非常重視和亞非拉國家交朋友的想法。

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和卡翁達第二次握手的時候,毛澤東非常明確地闡述了他著名的“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

後來,卡翁達回憶說:毛澤東非常平易近人,我的夫人戴著手鐲,他問是不是象牙做的,回答是象牙做的。夫人們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用的是非洲禮節,他用同樣的禮節來回應,也行屈膝禮,這給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1年,當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時,毛澤東感慨地說:“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窮朋友們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

毛澤東在會見各國外賓的時候,常常不拘形式、不論膚色,不論地位,對客人一視同仁,一律平等對待,總是那樣真實和真誠。

他把客人領進接待室,有時讓客人坐主座,自己坐在偏座。他給客人讓煙,自己也抽上一支。雖然毛澤東平常不喝酒,但出席外交宴會的時候,他有時也這樣豪爽地和客人喝上一杯。

在飯桌上,他甚至給客人布菜。

會談結束,他把客人送出門外,目送客人的車離去。

【珍貴鏡頭——百姓之聲】

老百姓為什麼會罵我們

電影紀錄片《走進毛澤東》解說詞:1942年6月3日,天正下大雨,陝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縣長聯席會議,會場突然遭到雷擊,延川縣代縣長被雷電擊死。事後,一個農民說,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

保全部門聽說後極為震驚,要把此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毛澤東知道後,急忙制止,他說,你們倒是應該去調查一下老百姓為什麼會罵我們。

調查的結果是,由於邊區軍政人員太多,徵收的公糧太多,老百姓的負擔過重;民眾中產生了不滿情緒。

這件事促使毛澤東反思黨的政策,決定實行“精兵簡政”。他親手書寫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題詞;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就這樣開始了。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人,也都分配了生產任務。

【珍貴鏡頭——三種願望】

解說詞:17歲那年的毛澤東,告別父母,走出韶山沖。臨行前,他改寫了一位日本人寫的言志詩,悄悄夾在了父母每天必看的賬簿里,詩里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青年時期:當一名教師或者是記者

電影紀錄片《走近毛澤東》解說詞:他青年時代的人生志願,不是要去抓槍桿子,而是想做個文化人,想當一名教師或者是記者。越到晚年,他談論個人志願的興趣越大。

20世紀50年代後期,他多次公開講,我退休以後,可以給《人民日報》寫點雜文。可以到大學做教授。

1960年6月21日,毛澤東接見日本文學代表團的時候,興致勃勃地談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志願,他說:“我讀的是師範學校,是準備當教員的。那時一心想當個教員,沒有想到後來會去打仗。”

1964年1月,毛澤東在北京會見了來訪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見到延安時期就認識的老朋友,他又談起了自己走上武裝反抗道路的過程。他說:“年輕時根本不懂得馬克思主義,也從未聽說過共產黨,更沒有想到我會成為一個戰士,並組織一支部隊去打仗。我是被迫這樣去做的,因為反動派殺人太多!”

建國以後:想學徐霞客

電影紀錄片《走進毛澤東》解說詞:1959年4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說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黃河、長江,想學明朝的徐霞客,他說,我可以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質學家、文學家、生物學家,只準騎馬,不能坐車,一直往崑崙山去。然後到豬八戒去過的那個通天河,翻過長江上游,再沿長江而下,從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島。我有這個志願,很想學學明朝的徐霞客。

為了實現這個心愿,中央警衛局特意在北京西山一帶,秘密組建了一支護衛他考察的騎兵大隊,進行訓練。與此同時,毛澤東還讓身邊的工作人員練習騎馬、查資料,做了各方面的準備。

1964年夏天,毛澤東還擬定了考察黃河的出發日期。為他訓練的那匹白馬坐騎,也從北京調到了北戴河,在警衛員的攙扶下,71歲的毛澤東騎了上去,還照了張像。由於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他被迫取消了這個計畫。

【珍貴鏡頭——情趣愛好】

竹杖的故事

電影紀錄片《走進毛澤東》解說詞:1954年春天在杭州登山的時候,工作人員就近給毛澤東砍了一根竹子,纏上膠皮,做成拐杖。毛澤東很高興,愛不釋手,每次外出都帶在身邊,拿著它在杭州附近爬了不少的山。

此後,他把這根竹拐杖帶回了北京。後來又用這根竹拐杖,到山海關視察,到十三陵工地,還到過故宮,日子久了,這根竹杖被摸得又光又亮。如今,這根竹杖已作為文物保存在中南海的故居里。

在轉戰陝北的時候,毛澤東曾經使用過許多拐杖,那些用其他樹枝做的臨時拐杖都沒有保存下來。

1965年毛澤東在長沙會見胡志明,胡志明看到了這根竹杖,非常喜歡,臨別時,他提出用自己的拐杖跟毛澤東交換,以作紀念。但毛澤東沒有同意。

游泳

電影紀錄片《走進毛澤東》解說詞: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經常用特殊的方式鍛鍊身體,寒冬季節,他用學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大雨滂沱,他就在野外奔跑;江水滔滔,他就去游泳搏擊風浪。他甚至琢磨出一套強身健體的運動體操,四處向朋友和同學推廣。

青年時代在湘江中游泳的時候,差點被浪濤淹沒,被同學救起來後,毛澤東寫了一首詩,詩中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首詩後來佚失了,但他在晚年卻常常對人談起這兩句。

1954年夏天,毛澤東在北戴河游泳時,遇上大風。他不僅迎浪暢遊,還對人說:“七級颱風,我在北戴河的大海里游泳很舒服。”他詩興大發,在《浪淘沙·北戴河》詞中寫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喜歡游泳的毛澤東還渴望到國外的其他河流中去游泳。

1960年,他和來訪的尼泊爾首相柯臘拉伊談起了到尼泊爾游泳的構想,毛澤東還說:我也想到恆河去游一游,只要讓我游,我一定去。

也是1960年,毛澤東又和來訪的老朋友斯諾談起了游泳。

斯諾說:1936年在保全,您曾說過想到美國的江河去游泳,不知您現在還有沒有這個興趣。毛澤東笑了笑回答:我希望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暢遊一番。如果華盛頓政府同意,我可以在幾天之內就去,完全只作為一個游泳者,不談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

【珍貴鏡頭——軍事統帥】

不喜歡摸槍

電影紀錄片《走進毛澤東》解說詞:指揮千軍萬馬的毛澤東,卻不喜歡摸槍。在被蔣介石圍追堵截的長征途中,他對人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反動派。”

1949年進城後,發給了毛澤東一張《持槍證》,但實際上並沒有給他配槍。這個持槍證已作為文物陳列在中南海毛澤東的故居。

解放後,毛澤東偶爾也摸過槍。那是一次他和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一起觀看部隊射擊表演的時候。表演結束後,老帥們都興高采烈地來到射擊場上過槍癮。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毛澤東這次不僅練了練拳腳,還端起了一位神槍手剛剛使用過的國產步槍。

但他只是做了一個瞄準動作,便放下了槍。

不要軍銜

電影紀錄片《走進毛澤東》解說詞:在1955年評軍銜時,中央準備按照蘇聯給史達林評定軍銜的做法,給毛澤東評一個大元帥。為此,天津一家總後的軍工廠按毛澤東的身材做好了一套大元帥服。

但毛澤東拒絕穿這套服裝,他用開玩笑的口吻表達他的意願:這樣的元帥服穿在身上會很不舒服。

1961年9月,蒙哥馬利第二次訪問中國,談話中他詢問毛澤東為何沒有軍銜?

毛澤東回答說:“他們要給我軍銜,我不要。”

對於一個軍事統帥不要軍銜,蒙哥馬利覺得不可思議:“主席不想當元帥嗎?”

毛澤東回答得非常乾脆:“帥、將、校統統都不要。”

【珍貴鏡頭——領袖的無奈】

戴口罩

電影紀錄片《走進毛澤東》解說詞: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外出視察常常被民眾認出來,造成人們圍觀民眾擁堵現象。有關部門擔心對毛澤東的安全不利,便作出規定,毛澤東外出或在公眾場合,必須戴口罩。

毛澤東儘管極不情願,但只得妥協。他就這樣帶著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鐵軌旁或是土坎兒上歇會兒,抽口煙,這樣的情景,安全是加強了,但毛澤東卻感到了不能接觸人民民眾的孤獨,從他的神態中,可以看出他的無奈。

他在武漢一個街道視察時,曾感慨地對街道居委會主任說:“我真羨慕你們的工作,每天能跟民眾打交道,最有意思。”

電影紀錄片

自1983年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及其前身延安電影團的新聞工作者跟隨毛澤東的足跡整整65年,拍攝和珍藏了一大批寶貴的文獻資料,就連拍攝外景用的機器都是多年來曾為毛主席拍攝過的“古董”攝像機。

影片導演艾辛介紹說,《走進毛澤東》既發揮了中央新影廠珍貴的歷史資料的優勢,又充分地發揮了電影表現手段的優勢,與過去的文獻片相比,更加注重講故事的手法,並充分地運用音樂效果,再現偉人風采,表現偉人性格,使畫面、音效、解說有機地融為一體。

出品人張國麗認為,電視片《走進毛澤東》最大的看點就是以新鮮的視角,通過敘事手法、真實的畫面、電影蒙太奇語言對毛澤東給予了全面詮釋和再現,不僅表達了一種回憶和懷念,更是以毛澤東一生經歷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現了毛澤東獨特的人格魅力。

毛澤東的外孫女、北大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孔冬梅說,《走近毛澤東》是近年來看過的相關片子裡最打動她的一部:“毛澤東的雄才偉略、思想境界,還有他平凡的人性的一面,深深地打動著我,我覺得他離我更近了,雖然他在我童年的記憶當中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

【電影紀錄片走近毛澤東影評】

《走進毛澤東》是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而攝製的。其中所展示的毛澤東生平鏡頭達100多組,絕大多數為首次在銀幕上出現。這是毛澤東去世27年後,首次把他既是一代偉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呈現給廣大觀眾。其中有毛澤東祭拜父母、毛澤東暢遊長江與大海、毛澤東指揮三大戰役白了頭髮、毛澤東在延安窯洞的簡樸生活、毛澤東給劉少奇點菸、毛澤東要騎馬游崑崙山、毛澤東和基辛格夫婦逗趣、毛澤東與非洲婦女代表團會見的幽默場面、毛澤東出席黨的代表大會時因腿疾目送全體代表離場等大量的珍貴鏡頭和生動細節,抒寫了毛澤東的真性情、毛澤東的中國心、毛澤東的大智慧。

電影界專家認為,無論多么優秀的演員也無法演出最真實的毛澤東。重要歷史人物的真實文獻鏡頭是無價的,當歷史的風雲漸漸離我們遠去,完整地了解這個人,才能完整地了解那個時代。

《走進毛澤東》在立項時原名《毛澤東的人格魅力》,創作人員後來發現毛澤東的魅力還在於他的智慧、他的抱負、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自信,而這些在珍藏的電影鏡頭資料中處處閃現。這就使主創人員得以放開視野,調整角度,走近了一個豐富、寬廣、機敏的偉人的內心。《走進毛澤東》的成功,就在於觀眾可以飽覽毛澤東真實的許多方面。這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的影片。

華影南方院線的經理們在觀摩影片後表示,《走進毛澤東》從選題、風格樣式、內容和細節都洋溢著鮮活而深刻的人民性,觀眾會發現這是一部他們喜歡的電影。同時,這也是獨一無二的表現歷史偉人毛澤東一生理想抱負、思維方式、生活個性、情趣與幽默甚至浪漫幻想的影片。他們認為,毛澤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身上匯集了極大的歷史和現代的信息。影片既是文獻片,展示了大量人們希望看到的珍貴資料,又有人物傳記的成分,所以這將會是一部老中青都值得一看的影片。

《走進毛澤東》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傳記片、功勳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澤東一生所經歷的革命歷史事件作為背景,著眼於毛澤東在5個方面的表現。

喜歡挑戰的一生。毛澤東一生挑戰自然,挑戰對手,挑戰社會,挑戰世界。越是面臨挑戰,就越是冷靜。“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這段膾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的寫照。

不循常規的性格。“有虎氣也有猴氣”,這是毛澤東對自己性格的評價。前者表現為權威、霸氣、豪放、嚴厲、莊重,後者表現為即興隨意,浪漫灑脫,不拘成規,靈活多變。正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在重大關頭才有了驚世駭俗之舉,如四渡赤水、轉戰陝北、挺進大別山……重情重義的品行。毛澤東那塊在重慶談判時郭沫若送的一直戴到去世的手錶,那首祭奠愛妻的《蝶戀花》詞,那封致恩師徐特立的信,以及他那趕赴陳毅追悼會的匆匆身影,聽到百姓受災時流下的熱淚,與斯諾和胡志明等國際友人真誠的交往……都記載著一位偉大而普通的領袖的喜怒哀樂、情深義長。

文采縱橫的才氣。“我有讀不完的書。每天不讀書就無法生活。”毛澤東一生與書卷為伴——《資治通鑑》讀了17遍,《紅樓夢》讀了5遍,通讀了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他的詩書見解獨到,他的字跡縱逸豪放,他的語言生動形象,他的講話妙趣橫生……身為全軍統帥,他一生不曾發過一槍,但最終用筆桿子加槍桿子打敗了對手。

曠達生死的精神。對於生老病死,毛澤東以一個唯物主義者的姿態曠達地對待它,“人總是要死的,毛澤東是人,所以毛澤東是會死的。”“我在世吃魚比較多,我死後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里餵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你們吃肥了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叫物質不滅定律。”

影評人認為,該影片展現給觀眾的毛澤東,不是歷史學家筆下程式化的毛澤東,不是教科書上概念化的毛澤東,也不是經過藝術加工後神化了的毛澤東,而是一個既普通又偉大的人民領袖毛澤東,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毛澤東。

以下是《走進毛澤東》內容的節選:

鏡頭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外出視察常常被民眾認出來,造成人們圍觀民眾擁堵現象。有關部門擔心對毛澤東的安全不利,便作出規定,毛澤東外出或在公眾場合,必須戴口罩。

毛澤東儘管極不情願,但只得妥協。他就這樣帶著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鐵軌旁或是土坎兒上歇會兒,抽口煙。這樣的情景,安全是加強了,但毛澤東卻感到了不能接觸人民民眾的孤獨。從他的神態中,可以看出他的無奈。

毛澤東在武漢一個街道視察時,曾感慨地對街道居委會主任說:“我真羨慕你們的工作,每天能跟民眾打交道,最有意思。”

鏡頭二:1975年12月31日晚上12點至翌日凌晨1點,這天晚上,他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朱莉轉交了尼克森寫給毛澤東的信。毛澤東看上去有些體力不支,交談時不得不將頭靠在沙發上。這情景讓在場的人感到,無情的歲月已經讓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風華不再。但毛澤東開口便語出驚人:“我生著一張大中華的臉”。此時此刻,在場的人感到毛澤東身上的活力又奇蹟般地出現了。

鏡頭三:進入晚年的毛澤東,對於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曠達的。閒暇時他同身邊工作人員聊天說:“人總是要死的,毛澤東是人,所以毛澤東是會死的。”他還囑咐說:“我死了可以開個慶祝會,你就上台去講話。你就講,今天我們這個大會是個勝利的大會,毛澤東死了,我們大家來慶祝辯證法的勝利。人如果不死,從孔夫子到現在,地球就裝不下了,新陳代謝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