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周期性金融危機的深處

走進周期性金融危機的深處

《走進周期性金融危機的深處》是2009年由金盾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劉明遠、陳豐、王桂梅。

基本信息

簡介

書面書面
作者:劉明遠 陳豐 王桂梅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頁碼:247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8256498
裝幀:平裝
開本:16
定價:32.00

媒體推薦

國家正面臨危機,這一點大家已經沒有疑問……我們的經濟嚴重衰退。這來源於部分人的貪婪和不負責任,更由於作為一個整體,我們未能做出面對一個新時代的艱難決策。 
——美國總統 歐巴馬
我們的金融系統處於失控的狀態,人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購買國債和飲用水。
布希先生令我們的政府墮落,並且損害了立法原則。他已經將美國領入“戰略災害”和道德貧窮。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保羅·克魯格曼
世界經濟當前正處在動盪之中,飽受全球金融危機之苦。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 林毅夫

編輯推薦

據外電報導,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德國當年售出的《資本論》是2007年全年銷量的3倍,成為當年聖誕節的最佳禮物,這部鴻篇巨著再一次成為了人們所關注的焦點。《走進周期性金融危機的深處》即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以新穎廣闊的視野,為您解讀被數學化、模型化的西方經濟學所掩蓋的經濟規律;與您一起理性思考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和傳導途徑;揭示周期性繁榮、蕭條的客觀經濟規律。此次金融危機是20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美國因此而痛失了雷曼、貝爾斯登等巨型金融企業,歐洲的冰島則幾乎瀕臨國家破產的邊緣,中國的出口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對此,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在人類能夠上天入地的現代科技社會,為什麼卻不能預測並避免周期性危機呢?這或許正如牛頓所說的那樣: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

目錄

第一章 從美國次貸危機到全球經濟危機
第一節 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
第二節 從金融危機到經濟危機
第三節 從美國經濟危機到全球經濟危機
第二章 走進1929年大蕭條
第一節 1929年大蕭條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羅斯福新政
第三節 金融體系大變革
第三章 歷次金融危機比較研究
第一節 史書上記載的最早金融危機
第二節 金融危機的現代形式
第三節 近代三大金融危機回顧
第四章 2008世界金融危機的原因和傳導機制
第一節 誰吹大了金融泡沫
第二節 誰吹破了金融泡沫
第三節 金融危機的傳導過程
第五章 金融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模型
第一節 馬克思過世之後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嗎
第六章 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遭受嚴重衝擊
第一節 美國經濟大蕭條是否已經來臨
第二節 全球經濟難以獨善其身
第三節 金融危機中的主要貨幣博弈
第七章 世界各國紛紛舉起救市大旗
第一節 美國經濟救援計畫的台前幕後
第二節 為應對危機全球協同救援
第八章 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發展
第一節 中國出口貿易遭遇寒冬
第二節 中國資本市場焦點不斷
第三節 中國政府在行動
第九章 展望全球金融危機
第一節 正在走向危機深淵的世界經濟
第二節 對危機發展前景的預期
第三節 誰將最先走出危機

序言

在本著作交稿付印之際,其出版的意義似乎比我動筆前重要了許多。
一是持續了一年多的美國次貸危機在2008年進一步惡化,並迅速演化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在危機中開展了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規模最大的救市行動,救市措施不斷出台,救市的規模和直接介入的程度不斷提升,但金融危機仍在繼續,經濟衰退還在蔓延,各國政府還在救市和刺激經濟的政策中艱難抉擇。
二是西方主流經濟學——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內,不僅沒有給資本主義帶來好運,反而幫了倒忙,它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重新趨於尖銳化,使本來已經走向緩和的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重新出現加劇的趨勢,它已經無法解釋在自己的作用下釀成的惡果。
三是西方世界出現了馬克思《資本論》熱,書店裡《資本論》熱銷,許多人成了馬克思的“冬粉”,其中不乏政界名人,他們對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科學性表現出極大的敬佩,有人甚至驚嘆馬克思對金融危機的預測太準了。
這些事實又一次使我們深信,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危機和周期的理論是經濟學說史上最有解釋力的理論之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仍然是解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最為有效的理論工具,其他任何理論都無法取代其科學地位,努力去發揚和光大這樣的理論是政治經濟學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從危機的本質和現象統一的角度認識危機,它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原理解釋危機,它把危機看做資本主義經濟本質上均衡與連續關係出現了失衡與中斷後的強制恢復,把危機的根源歸結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以及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
正因為運用了這樣一些科學的方法,選擇了這樣一些正確的視角,使它擁有從根本上預防和緩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辦法,這就是通過緩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途徑達到減輕危機打擊的目的。事實上,由於資本主義在戰後採取過一系列緩解基本矛盾的政策措施,曾一度使危機出現了緩解的趨勢。所以,從根本上說,只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才能夠解開西方經濟學者的困惑。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一種與資本主義制度與生俱來的現象。18世紀末,隨著產業革命和英國工業壟斷地位的形成,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經濟危機,此後隨著條件的逐步成熟,危機逐漸加深,其範圍逐漸擴大,並在1825年迎來了第一次普遍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此後一百多年的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基本上很有規律地每隔10年左右發生一次,儘管這些危機的發生和發展各具特色,但其基本發展趨勢是一致的,這就是:絕大多數危機首先發生於對世界經濟具有支配地位或成長最為迅速的經濟體,然後通過貿易、金融等途徑向其他經濟體傳播、蔓延;絕大多數危機首先發生於國民經濟占主導地位的領域,然後向其他產業蔓延;每次危機發生前都伴有濫設企業、極度投機、生產發展、購銷兩旺等特徵;每次危機都伴有生產過剩、企業倒閉、股市暴跌、工人失業、信用關係中斷等現象;危機表現為10年左右的周期;危機有逐漸加劇的趨勢。
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提出過多種危機理論,這些理論幾乎都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歸結於經濟生活中的某些偶然因素,都否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客觀必然性,都試圖在不改變資本主義本質關係的條件下,採取某些措施或改變某些做法達到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目的,儘管這樣的嘗試屢試屢敗,但是他們還是堅持屢敗屢試。
在寫作《資本論》之前,馬克思對發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過剩危機就已經有了較為科學的認識。他對這種危機的實質、根源、發展規律、基本特徵等已經做了原則性闡述,認為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周期性激化的結果,它的周期性發生不可避免,資本主義在其自身範圍內無法克服危機。他把這些科學論斷寫入184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表明了他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看法。
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和方法,詳細地跟蹤分析和研究了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世界經濟危機,這些研究工作一方面不斷地檢驗了他以往的研究成就,另一方面又不斷地促進了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經過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理論構思和理論創作,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基本結構、分析範式和分析結構已經基本成形,剩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進行系統的、詳盡的理論闡述。
從馬克思已經完成的文獻來看,其危機理論中最為關鍵的結論應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產階級經濟的一切矛盾的表現,是資本主義各種矛盾充分展開後的結果,是資產階級經濟關係一切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一種經濟關係的對立和統一的運動。經濟的正常運轉意味著它的內在要素處於統一的狀態,一旦這些要素彼此分離和彼此獨立,其發展的趨勢就是使這些已經彼此分離和彼此獨立的因素趨於統一,而這種統一的過程就是危機。
這種對立與統一的矛盾運動過程在現實中表現為:代表著一個經歷兩個對立階段的運動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本質上是兩個階段的統一,那么,這個運動同樣本質上也是兩個階段的分離和彼此獨立。由於它們有內在聯繫,所以“有內在聯繫的因素的獨立,只能強制地作為具有破壞性的過程表現出來。正是在危機中,它們的統一、不同因素的統一才顯示出來。相互聯繫和相互補充的因素所具有的彼此的獨立性被強制地消滅了。因此,危機表現為各個彼此獨立的因素的統一。沒有表面上彼此無關的各個因素的這種內在統一,也就沒有危機。”“一切平衡都是偶然的,各個領域中使用資本的比例固然通過一個經常的過程達到平衡,但是這個過程的經常性本身,正是以它必須經常地、往往是強制地進行平衡的那種經常的比例失調為前提。”
雖然馬克思對這些結論的系統闡述尚未完成,但對其科學性已沒有多大影響。由於馬克思創造了科學的經濟危機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從而使他成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預言家,他曾較為準確地預測過他那個時代發生的一些危機,並且在危機發生之前就能夠對危機將要發生的領域和程度做出某些符合實際的預言。
相比較而言,今天的那些“馬後炮式的經濟學家”或“事後諸葛亮式的經濟學家”們,尤其是那些瞧不起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人,應當在馬克思的危機理論面前感到慚愧,尤其是當他們一次次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歸結於政府錯誤的經濟政策、某些人不適當的經濟行為、監督與管理不到位等偶然因素時,不知是否曾想過資本主義為什麼總要屢犯那些低級錯誤?
在馬克思之後的近一個世紀中,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伴有股份制、壟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府干預經濟、福利國家制度、經濟關係的國際調節等逐步推進的局部調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也經歷了由逐漸加劇到逐漸緩和的轉變,出現了經濟周期的同期性與非同期性交錯、再生產各階段交替進程模糊、生產力過剩和大量失業同時並存、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交織並存等新特徵。面對這些變化,主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的來說做到了與時俱進,在繼承發揚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一定範圍內進行了理論創新,對現實經濟危機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做出了符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解釋。
不僅如此,一些馬克思主義學者系統地研究了資本主義有史以來發生過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總結和概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提出了比例失調論、生產與消費矛盾論、崩潰論、消費不足論、投資過度論、長波論等學說,以及經濟危機的教科書分析模型。學者們在經濟危機的原因、傳導機制、經濟周期長度、周期各階段特徵、中間性危機、結構性危機、“滯脹”現象等領域進行過廣泛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觀點。
當然,一些有悖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聲音也經常出現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內部,引起過數次世界範圍的激烈爭論。在革命和戰爭年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主要服務於革命目標,那些只注重根本原因研究而忽視對具體原因分析,只注重規範性論證而忽視實證性分析,只注重本質關係研究而忽視對經濟運行的探討等做法,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偏激,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是較為合理的做法,後人不能因此而對他們有過多的不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苛求。
在馬克思之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行列中,希法亭承認經濟危機發生的必然性,但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壟斷組織作用的加強,出現了有組織的資本主義,使資本主義的暫時性得以延伸,危機得以減緩或至少是抑制危機對工人的消極影響。列寧在繼承馬克思危機理論的基礎上,對當時盛行的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思潮進行了批判,堅持認為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
由於基本矛盾具體地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以及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實際上表現為對這兩對矛盾的分析,包括列寧在內的許多前蘇聯學者——如瓦爾加、門德爾遜、庫欽斯基等人——都採用這種模型分析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結果形成了一個結構相對穩定,很適合為戰爭和革命目的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模型,並且在50年代被教科書所吸收,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標準模型。
隨著歷史的發展,對經濟危機起反作用的因素陸續出現,與此相適應,逐漸形成了“教科書模型”或“基本矛盾模型”的改進型。分析的側重點也由對基本矛盾的分析逐漸轉向對基本矛盾與起反作用因素之間矛盾的分析,分析方法也更加多樣化,從而大大地拓展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分析領域,使模型不僅適合於對本質關係的分析,還適合於對經濟運行的分析。
西方學者在馬克思危機理論的基礎上引入更多的因素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除了學術爭鳴的因素之外,事實上也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和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視野,屬於有益的探索。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馬克思危機理論的指責明顯地犯了與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相同的錯誤——用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方法論挑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這樣的理論是不值得討論的,因為他們忽視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進行這樣一個最基本的事實。
比較現有研究長波現象的文獻,儘管分歧難以彌合,但有兩點長處值得肯定:一是運用統計數據、統計方法以及計算機手段證明了長波現象的存在,表明長波現象是實證分析的結果;二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揭示了長波現象存在的原因,儘管帶有學術爭鳴的色彩,但它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分析現實經濟關係的結果。長波理論儘管尚未成熟,但它已成為許多學者解釋世界經濟發展史、預測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有效工具,許多國家的戰略決策、巨觀經濟政策選擇都受到了長波理論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後到8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總體上逐漸趨於緩和,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再生產周期四個階段的交替進程和每個階段的特徵趨於模糊;危機的程度及引起的震盪逐漸減輕;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同期性與非同期性交錯出現;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出現。
面對這些新變化,有些人把二戰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稱作“古典危機”,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危機稱作“增長型危機”,認為現代資本主義已經不再有發生古典危機的可能性。有人甚至認為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現實經濟生活中只存在無規則的經濟波動。
受這種偏見的驅使,許多人失去了理論洞察力,迷失了尋求真理的方向,他們不僅自己放棄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問題的研究,還規勸他人不要再做那種“徒勞無益”的工作。許多缺乏科學眼光的人不再關心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問題,也很少關注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其學術熱情極大地轉向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引進、介紹、解釋這些理論並將其用於解釋現實經濟周期在很長時期內成了學術界的時髦。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相關的研究成果很難發表,因為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些過時的話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西方主流經濟學對政府主導型經濟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中國經濟學界的一些人也竭力予以附和,但來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聲音微乎其微。很少有人認為它是一場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它的發生具有客觀必然性,絕大多數人認為亞洲金融危機緣於偶然因素,如果相關國家能對以往的經濟政策進行必要的修正,按照新自由主義政策主張行事,就會從根本上避免危機的再次發生。
可以說,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出盡了風頭,販賣這些理論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政策主張有直接的關係,並且為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應當說明的是,戰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逐漸趨於緩和,其原因主要在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奉行了國家干預主義的理論和政策,有效地緩解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從而減輕了危機的強度,打亂了危機發生的自然頻率。由於這些干預政策並未觸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所以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滅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占據主流經濟學的地位,資本主義又開始推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重新出現加劇的趨勢,其發生頻率、普遍性、同期性、傳導路徑等再一次向古典經濟危機回歸,只是危機的表現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由原來突出地表現為周期性產業危機轉變為周期性金融危機。
事實再一次證明,只要存在著資本主義制度,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就仍然具有生命力。
作為本書的三位作者,我們都有經濟學博士學位,而且有共同的研究方向——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周期的歷史、理論和現實。1997年,因為跟蹤研究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們走上了長達十幾年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周期問題的道路。我們深入、全面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周期的歷史,研究了各種經濟危機和周期的理論與流派,事實使我們確信,唯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和周期理論才能夠令人信服地解釋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現象。
所以,與當前那些熱衷於描述危機之表面現象的應時之作不同,本書雖然也注重對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現象的描述,但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層層深入,在充分認識了這次危機之本質關係的基礎上,揭示了危機的本質與現象、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其表現形式,從而進一步揭示了現代周期性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的實質、表現形式和根源。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既能給理論工作者提供一種認識當前經濟危機的視角,也能夠為普通讀者了解當前危機提供便利。我們深知兼顧所有讀者、實現多重目標絕非易事,但我們為此盡了最大努力。
在本書即將與讀者見面之際,我們要感謝責任編輯吳應寧先生,他為本書的寫作和出版做了許多工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