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游草[中藥材]

走游草[中藥材]
走游草[中藥材]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走游草,中藥名。為葡萄科植物崖爬藤Tetrastigma obtectum (Wall.) Planch.、毛葉崖爬藤Tetrastigma obtectum (Wall.) Planch. var. pilosum Gagnep.的根或全株。崖爬藤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毛葉崖爬藤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流注痰核,癰瘡腫毒,毒蛇咬傷。

別名

藤五甲、蛇蜈巴、小五爪金龍、五葉崖爬藤、上樹蜈蚣、痰五加、五加皮、岩五加、毛五加、小走游草、鈍葉小五爪金龍、小紅藤、小紅藥、銅絲絆、爬山虎、紅五加、五爪金龍、走游藤、通氣藤。

入藥部位

根或全株。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肝、脾、腎經。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

主治

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流注痰核,癰瘡腫毒,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關節骨痛:走游草煨酒服,並用走游草搗絨或用服後之藥渣外包患部。(《重慶草藥》)

2、治風濕關節炎,風濕筋骨痛:崖爬藤、筋骨草、絡石藤、威靈仙各9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3、治跌打損傷:走游草60g。泡酒服。(《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麻油調塗。

使用注意

本品有小毒,孕婦忌服。

採集加工

秋季挖取全株,去淨泥沙及雜質,切碎,曬乾;冬季挖取根部,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1、崖爬藤:常綠或半常綠木質藤本。小枝稍有棱,被柔毛;卷鬚有數個分枝,頂端有吸盤。掌狀複葉互生;總葉柄長7-11cm,被柔毛,有苞片;小葉通常5,有時3,中間小葉菱狀倒卵形,長1.5-4.5cm,寬1-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生小葉常偏斜,基部常不對稱,兩面無毛,邊緣有稀疏的具尖頭的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帶粉白色或銹色。花單性,傘形花序長約2cm;花小,黃綠色;花梗長0.5-1cm,有毛;花萼小,近無齒,淺碟狀;花瓣4,卵形,長約3mm,頂端具極短的角;雄花有雄蕊4,與花瓣對生,花葯近圓形,花盤貼於子房基部,不顯著;雌花子房無毛,寬圓錐狀,柱頭4裂。果序長達6cm,漿果球形或倒卵形,長5-7mm,熟時黑紫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2、毛葉崖爬藤:本變種與崖爬藤的區別為小枝和葉均被毛,葉片先端漸尖。

生長環境

1、崖爬藤:生於海拔800-1400m的林下陰濕處或岩石壁上。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2、毛葉崖爬藤: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

藤莖細長,節間較長,葉紫紅色,略肉質。根少。以根入藥尤佳。

相關論述

1、《陝甘寧青中草藥選》:“祛風濕,活血,解毒。”

2、《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活絡,活血止痛。”

3、《湖北中草藥志》:“祛風除濕,解毒消癰。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癆傷,癰腫瘡毒,帶狀皰疹,丹毒等症。”

附註

本種植物的變種光葉崖爬藤與正種區別為枝葉光滑無毛,小葉片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分布於雲南,當地以根入藥,叫小九節鈴,性寒味澀微苦,能接骨生肌,止血消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