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里斯托·波特夫

赫里斯托·波特夫

赫里斯托·波特夫(Христо Ботев1848~1876),保加利亞革命家、詩人。

生平

赫里斯托·波特夫 赫里斯托·波特夫

1848年1月 6日生於保加利亞卡洛費爾城一進步教師家庭。父親是知名的啟蒙學者和教師。15歲時到俄國敖德薩求學,受亞歷山大·赫爾岑和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影響,並開始寫詩。早期的詩歌,如《致母親》、《致兄弟》等,傾訴了身在異國的孤獨和對祖國親人的懷念,抒發了自己無所作為、虛度青春的痛苦。詩中悲傷激憤的情調,也是國家危在旦夕和人民尚未覺醒的顯示反映。

1866年,波特夫因作品的進步傾向,而受到沙皇政府迫害,遂中途輟學,於次年回故鄉接替父親的工作。後因從事革命宣傳活動觸怒了土耳其當局,被父親再次送去俄國學習。途經羅馬尼亞時,他毅然在那逗留,並加入了保加利亞革命流亡者行列,先後創辦《保加利亞流亡者論壇報》和《鬧鐘報》,宣傳民族解放思想,在當時產生過巨大影響。

赫里斯托·波特夫在戰鬥中 赫里斯托·波特夫在戰鬥中

1868年7月,由革命領導人哈基·迪米特爾組織的兩支起義軍開赴保加利亞,波特夫以無比興奮的心情參加了大隊長熱留的隊伍。在橫渡多瑙河的前夜,他採用民歌形式寫下了《離別》一詩,把與母親訣別的感慨悲愴與展望勝利的豪放樂觀精神柔和在一起,抒發了他熾烈的愛國熱情,表現了視死如歸、義無反顧的英雄氣概。當他們正準備出發時,傳來了迪米特爾遇難的噩耗。他即懷著巨大的悲痛寫下了《哈基·迪米特爾》一詩,以浪漫主義手法歌頌了這位民族英雄。全詩充滿哀惋悲壯氣氛,是保加利亞詩歌史上最好的抒情詩之一。

1869年,一批革命領導人在布加勒斯特組成了瓦西爾·列夫斯基為首的保加利亞中央革命委員會,波特夫當選為中央委員。此時他寫有《哀歌》、《海杜特》、《鬥爭》和《私奔》等詩篇。其中《海杜特》是一首未完成的敘事史詩。它以保加利亞數百年來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鬥爭為背景,通過對游擊隊長恰夫達爾子繼父志,爭當游擊隊員的描寫,形象地反映了窮苦農民前赴後繼的革命決心。該詩把敘事和抒情結合起來,形象鮮明生動,語言樸實自然。敘事詩《私奔》寫年輕姑娘斯托揚娜衝破阻撓與海杜特戰士多伊欽結婚,表現了海杜特與人民民眾血肉相聯的關係。

在歌頌起義英雄的同時,波特夫也創作了許多諷刺詩,如在《流浪漢》、《聖喬治節》、《在酒店中》、《愛國者》和《為什麼我不是》等詩中,他辛辣地諷刺了那些麻木不仁的蠢人、懦弱無能的軟骨頭、高談闊論的空想家以及唯利是圖的財主們,斥責了那些壓迫人民的暴君、主教以及愚弄人民的神父和牧師。此間,他接觸了馬克思的著作,同情巴黎革命。故所寫的詩歌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魅力 。

赫里斯托·波特夫紀念雕像 赫里斯托·波特夫紀念雕像

波特夫的雜文和政論尖銳地針砭時弊。《政治的冬天》(1875)漫畫式地勾勒了奧托·馮·俾斯麥和推行大俄羅斯主義的沙俄外交大臣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的狡詐形象。在《天外來信》(1874)中,揭露了保加利亞商人在國外的叛賣勾當。隨筆《這是你們的下場》(1873)刻畫了大財主的典型形象。

1873年,列夫斯基由於叛徒出賣被害後,波特夫寫下《瓦西爾·列夫斯基的絞刑》一詩,表達了人們深沉的悲哀,因而成為一首具有強烈號召力的悲壯的輓歌。此後,他接替了革命領導工作。1876年,保加利亞南部爆發了著名的“四月起義”,他聞訊後即率隊回國支援。5月20日,當他們正向沃拉山挺進時,突然遭到土耳其軍隊的包圍和襲擊,他在激烈地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

評價

波特夫的革命詩歌,開創了保加利亞詩歌史上一代詩風。許多年來,他的不朽之作得以在人民民眾中廣泛傳誦,並在保加利亞人民解放鬥爭和後來的反法西斯鬥爭中一直起著激勵和鼓動作用。季米特洛夫曾高度地稱讚他為“上世紀保加利亞民族解放運動中最有才華和最有遠見的領袖”,是“為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而鬥爭的天才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