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
克羅地亞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紅、白、藍三色。旗面中間繪有國徽。克羅地亞於1991年6月25日宣布脫離原南斯拉夫獨立,上述新國旗是1990年12月22日開始啟用的。 國徽
克羅地亞國徽為盾徽。盾面由25個紅、白相間的方格組成。盾徽上端有一個風格化的王冠,王冠由五個小盾組成。從左至右五個小盾上的圖案分別為:一彎白色新月和一枚黃色六角星;藍、紅相間的條帶;三個飾有王冠的黃色獅子頭;紅角紅蹄的山羊;一隻貂和一顆六角星。國徽來自9世紀的克羅地亞古老王國的標誌,五個小盾象徵當時王國的五個省區。 國家政要
總統斯捷潘·梅西奇(Stjepan Mesic),2000年2月當選總統。2005年1月蟬聯總統。 自然地理
面積56538平方公里。克羅地亞位於中歐的東南邊緣,巴爾幹半島的西北,亞得里亞海東岸。隔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相望,北部得鄰國是斯洛維尼亞和匈牙利,東面和南面則是塞爾維亞與波赫。西南部為迪納拉山地,多岩溶地貌。沿海為達爾馬提亞海岸,北部為斯拉沃尼丘陵與薩瓦河沿岸平原。沿海為地中海式氣候,內陸逐漸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農業集中在沿薩瓦河兩岸的平原地區,農產品有甜菜、玉米、小麥、菸草、葡萄等。沿海產油橄欖、檸檬、柑橘等亞熱帶果類。山地丘陵區畜牧業發達。有煤、石油、天然氣、鋁土礦等開採。該國島嶼眾多,大、小共1185個,由此克羅地亞也被很多人成為“千島之國”。特殊的地理使克羅地亞境內呈現兩種不同的氣候類型,沿海地區為地中海式氣候,內陸地區則是四季分明的大陸性氣候。克羅地亞分為3個地理區域:北部、東北部平原,中部山地,伊斯特拉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 人口
4,282,216 (2000年7月)。主要民族是克羅地亞族(78.1%),其他為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匈牙利族、義大利族、阿爾巴尼亞族、捷克族等。官方語言為克羅地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信教人數占總人口的76.6%)。 克羅地亞海港城市杜布羅夫尼克位於亞得里亞海濱,是克羅地亞著名的旅遊中心和療養勝地。這裡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氣候溫和,被譽為“亞得里亞海明珠”和“城市博物館”。城區分舊城和新城兩部分。杜布羅夫尼克不僅是歐洲中世紀建築保存較完好的一個城市,而且也是一座文化城市,每年都要舉辦一次”杜布羅夫尼克之夏”戲劇節。在克羅地亞境外的鄰國,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區還居住著約400萬的克羅地亞人。
宗教 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東正教
貨 幣 第納爾
首都
薩格勒布 Zagreb位於克羅地亞的西北部,坐落在薩瓦河西岸,梅德韋德尼察山腳下。面積284平方公里。人口77萬(2001年)。一月平均氣溫-1.6℃,七月平均氣溫20.9℃,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降水量890毫米。重要城市
奧西耶克,位於東部的平原地區,克羅地亞的糧倉
瓦拉日丁,位於北部,宿有巴洛克之城的美譽
里耶卡,位於西北,擁有克羅地亞的第一大港口,里耶卡港在羅馬帝國時期,還曾一度是歐洲最大的港口
杜布羅夫尼克,位於最南端,被稱為亞得里亞海上的珍珠。在巴爾幹地區被不同異族統治了上千年的同時,杜布羅夫尼克卻一直作為獨立的共和國存在,直至被拿破崙所占領。 節日
新年(1月1日)
勞動節(5月1日)
建軍節(5月28日)
國慶( 5月30日)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6月22日)
感恩節 (8月5日)
萬聖節 (11月1日)
聖誕節(12月25日)
簡史
6世紀末7世紀初,斯拉夫人移居到巴爾幹半島定居。8世紀末和9世紀初,克羅地亞人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10世紀建立了強盛的克羅地亞王國。1102至1527年處於匈牙利王國統治之下。1527至1918年受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直至奧匈帝國崩潰。1918年12月,克羅地亞與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聯合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羅地亞獨立國”。1945年反法西斯勝利後,克羅地亞與南斯拉夫合併。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克成為六個共和國之一。1990年5月,克舉行二戰後首次多黨制大選,克民主共同體獲勝執政。同年12月,克通過新憲法,規定克為主權和民主國家。1991年6月25日,克羅地亞共和國宣布獨立,同年10月8日正式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此舉引起克境內塞爾維亞居民的武裝抵抗。1992年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向克境內的塞爾維亞族聚居區派遣聯合國保護部隊。克羅地亞為北約夥伴國 ,目前正在積極加入北約。
1992年5月22日,克羅地亞加入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