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 赫伯特·封·卡拉揚
外 文 名: Herbert Von Karajan
性 別: 男
生 卒 年: 1908~1989
國 別: 奧地利
主題詞或關鍵字: 卡拉揚 指揮家
欄目關鍵字: 指揮家
生平簡介
赫伯特·封·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年),奧地利指揮家。1908年4月5日,卡拉揚生於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父母雖然不是專業音樂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歡音樂。父親能吹單簧管,母親是位業餘鋼琴手,哥哥從小就學彈鋼琴。因此,卡拉揚從小就生活在音樂的環境裡。他4歲開始學鋼琴,5歲就登台當眾演奏。8歲時進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卡拉揚的手較小,加上過度的練習,得了腱鞘炎,而老師又發現他有很高的指揮天賦,就建議他改學指揮。卡拉揚在徵得父母的同意後,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隨當時小有名氣的維也納歌劇院指揮弗朗茨·夏爾克學習。
1927年,德國小城烏爾姆歌劇院的指揮臨時得病,卡拉揚代他指揮了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演出極為成功,觀眾掌聲雷動。烏爾姆歌劇院立刻與他簽訂了7年的工作契約,從此,年僅19歲的卡拉揚開始了他的指揮生涯。1935年,卡拉揚應聘擔任亞琛歌劇院指揮和音樂總指導,在這裡指揮了《尼伯龍根的指環》。演出之餘,他仍然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指揮技藝日趨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劇院客席指揮了華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引起轟動,柏林的報紙一片喝彩,卡拉揚也因此一鳴驚人,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從此,卡拉揚除在柏林活動外,還與歐洲各大歌劇院、樂團合作,在歐美各地進行巡迴演出,所到之處,大受歡迎。1941年任柏林國家歌劇院首席指揮,翌年任柏林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49年成為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負責人,1955年接替富爾特文格勒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指導並任薩爾茨堡音樂節的藝術指導。為貫徹自己的藝術思想,他還以個人名義創辦音樂節,被譽為歐洲的“音樂總監”。
卡拉揚不僅在歐美享有盛譽,在東方也極受歡迎,曾數次率團訪問日本,並應邀擔任客座指揮。1979年,他曾率領柏林愛樂樂團前來北京訪問,該團與中央樂團的合作演出極為成功,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許多專業音樂工作者專程從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趕來觀摩學習。這次演出一時成為我國樂壇一大盛事。
卡拉揚曾先後向20世紀上半葉享譽國際樂壇的德國指揮富爾特文格勒和義大利指揮托斯卡尼尼學習,汲取這兩大流派的長處,並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指揮風格。他的指揮動作灑脫、大方、氣勢磅礴,並以準確和客觀著稱。他指揮時不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樂之中,而且還善於啟發樂隊隊員,使他們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動作牢牢吸引住樂隊。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確與富爾特文格勒的幻想結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樂天賦,加上對樂曲的正確理解和對樂隊的嚴格要求,他的演出總能達到超常出眾的藝術水平。卡拉揚是20世紀最著名的指揮家,由於他具有超常的音樂天賦和驚人的指揮技巧,以及不可思議的統率樂團的魅力,被譽為20世紀下半葉歐洲的音樂總監,國際樂壇的泰斗。在卡拉揚的學生中,日本的小澤征爾和義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當今世界一流的指揮大家。
卡拉揚的保留曲目極為廣泛,他所演繹的貝多芬和華格納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同時他是一位錄製唱片的指揮大師,一生留下了800多張唱片,總銷售量已超過一億張。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唱片就有300多張,僅1971年一年就錄了31張唱片。每部作品都要反覆試奏幾十遍,前後花費一年多時間錄製而成的貝多芬全套交響曲,被公認為世界第一。他的第一張唱片是1938年Polydor公司出版的《魔笛》,柏林國家歌劇院演奏。歌劇則有:莫扎特的《魔笛》(維也納愛樂樂團,EMI)、《女人心》(柏林愛樂樂團,EMI)、貝多芬的《費德里奧》(柏林愛樂樂團,EMI)、華格納的《特里斯坦》(柏林愛樂樂團,EMI)、《名歌手》(德勒斯登愛樂樂團,EMI)、《帕西法爾》(柏林愛樂樂團,DG)、威爾第的《阿依達》(維也納愛樂樂團,EMI、DECCA)、《奧賽羅》(柏林愛樂樂團,DECCA、EMI)、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維也納愛樂樂團,DECCA)、理查·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 (EMI)、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多諾夫》(維也納愛樂樂團,DECCA)、德彪西的《佩里利斯與梅里桑德》(柏林愛樂樂團,EMI)等。
卡拉揚還關心音樂美學、音樂治療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關心青年指揮家的成長。為此他於60年代末建立卡拉揚基金會,在家鄉薩爾茨堡創辦復活節音樂節,舉辦青年指揮比賽,還每年組辦一次題為“人與音樂”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涉及的題目有“音樂與哲學”、“音樂與自然科學”、“音樂與神經系統”、“音樂與數學”、“音樂與語言學”、“音樂體驗與時代形態”等,影響都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