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主要描寫了詩人年輕時裘馬輕狂的過往,以及希望接濟幫助的想法。詩中運用引用、襯托等手法,表達了李白輕狂豪爽的性情,全詩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贈從兄襄陽少府

結髮 未識事,所交盡豪雄。

卻秦不受賞 ,擊晉 寧為功 。

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

當朝揖高義,舉世稱英雄。

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 東。

歸來無產業,生事 如轉蓬 。

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 。

彈劍 徒激昂,出門悲路窮。

吾兄青雲士 ,然諾 聞諸公 。

所以陳片言 ,片言貴情通。

棣華 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少府:縣尉。

⑵結髮:古時成年男子開始束髮之時,這裡是指年輕的時候。

⑶卻秦不受賞:用戰國時魯仲連故事以示己志。魯仲連,齊人。游趙時恰遇秦軍圍趙都邯鄲。趙向魏求救,魏王派客將軍新垣衍至趙,要趙尊秦昭王為帝以求罷兵。魯仲連以尊秦為帝之後患說服了新垣衍,秦將也退兵五十里。適逢魏信陵君出兵救趙,遂解邯鄲之圍。事後趙要封魯仲連官爵,並以千金為贈,魯仲連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而去。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⑷擊晉:指戰國時期朱亥跟隨信陵君用鐵錘擊殺晉鄙、奪符救趙之事。

⑸寧為功:不居功。

⑹舂(chōng)陵:在今湖北棗陽縣。

⑺生事:生計。

⑻轉蓬(péng):形容生活不穩定。

⑼一朝烏裘(qiú)敝,百鎰(yì)黃金空:用蘇秦故事形容自己的困境。《戰國策·秦策》載: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烏裘,黑色皮衣。鎰,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等於二十四兩,也有說二十兩。

⑽彈(dàn)劍:這裡用馮諼彈劍作歌的典故。

⑾青雲士:品格高尚的人。

⑿然諾:應許,許諾。

⒀聞諸公:因重然諾而為諸公所知。

⒁陳片言:陳述簡短的話。

⒂棣(dì)華:喻兄弟。

白話譯文

我在年輕時候曾經不識時務,所結交的儘是志向高遠朋友。

退秦成功時不受官方的賞賜,進入山西時候寧可為了功名。

小的細節哪有必要再細說了,準備到棗陽東的隨州去種地。

巡遊歸來我也沒有什麼產業,人一生就像轉運蓬空來空去。

一個人如果一朝穿著破皮衣,即使你有再多黃金也沒人信。

彈琴佩劍是白白地激情高昂,離開家門也只有窮途末路了。

兄長已走向青雲直上仕途路,承諾就兌現已聞名於百官中。

所以今天給你呈上直言片語,雖是片語但貴在其通情達理。

弟弟的真話您倘若不能接受,我甘心情願與秋草一樣乾枯。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開元十五年(727年)。其時黃金散盡,來到安陸隱居,其間曾去襄陽,向堂兄襄陽縣尉乞求接濟。所以這首詩是李白到襄陽後向堂兄李皓的求助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全詩前半部分訴說了:詩人青少年的時候,對事理的認識不是特別通達,呼朋喚友,都是些熱血豪邁人士。為朋友曾經不惜兩肋插刀,紅塵滾滾處也曾經手刃歹徒。哥們肝膽意氣天下聞名,官民同賞。不為報酬而助人,並不把解人之難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勞。詩人喜歡交朋友,豪氣,喜歡幫助別人不求回報。一直在幫助別人,但是自己卻什麼都沒有,家徒四壁,還是個需要接濟的落魄文人。

全詩後半部分訴說了:詩人仕途非常不順,在詩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早年寓居安陸時,曾多次給地方官員寫信自薦,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開元二十三年,不甘心失敗,詩人去了一趟襄陽,拜訪時任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採訪使的韓朝宗。韓朝宗素以愛惜人才聞名,因曾任荊州長史,故人稱韓荊州。但詩人在呈給他的求職信中,又犯了一個嚴重錯誤——豪放不羈。信中寫道:“幸願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長揖即拱手禮,通常用於平輩之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衷心地希望你能夠敞開心懷,不會因為別人只作長揖而拒絕。作為求職信,這句顯然寫得不太得體。李白帶著這種傲慢心態去求職,韓朝宗自然不會對他感興趣。雖是詩仙,但李白的這幾封求職信寫得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也體現出了李白求職時傲慢的心態,這種故意貶低自己的比喻,或許能博取同情,卻無法給人好感。

這首詩雖是首求人接濟的詩,但卻寫得英風俠氣,豪情滿懷,雖一時遭困,然猶有昂首青雲之意。

名家點評

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閻琦《李白詩選評》:“雖然大言自誇,但可窺見李白少年時行跡之一二,亦可見其受行俠風氣影響之深。唐魏顥《李翰林集序》雲白‘吵任俠,嘗手刃數人。’魏顥與李白親密相處過一段時間,所言當不虛。”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