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歌擇婿:壯族盛大的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廣東、貴州、雲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
壯族聚居區地處嶺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觀十分美麗。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熱帶、亞熱帶作物。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
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0 世紀50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製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三月三”與歌圩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岩”,意為“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淒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裡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曆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台、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民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祭奠始祖布洛陀
廣西田陽被認為是壯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發祥地,敢壯山則是布洛陀文化聖山。根據民間傳說,農曆二月十九是布洛陀的生日,歷史上的壯族民眾從這一天開始到農曆三月初九都會自發前往敢壯山祭奉,前來拜祭的壯族民眾要唱山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廣西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歌圩,三月三歌圩也包含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