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王[漢語辭彙]

賢王[漢語辭彙]
賢王[漢語辭彙]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則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①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釋義

【拼音】xián wáng

【注音】ㄒㄧㄢˊ ㄨㄤˊ

【條目】 賢王(賢王)

【引證解釋】

1.有德行的君王。 《孟子·盡心上》:“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新唐書·陸贄傳》:“ 周宣 中興賢王也, 吉甫 文武賢臣也。”《東周列國志》第六九回:“吾聞 成湯 身長九尺,而作賢王。”《清史稿·后妃傳論》:“及 文宗 未造, 孝貞 、 孝欽 兩皇后躬收政柄,內有賢王,外有名將相,削平大難,宏贊中興。”

2. 匈奴 貴族的封號。有左賢王、右賢王。共同襄助大單于處理國事。《史記·匈奴列傳》:“置左右賢王。” 唐 李白 《出自薊北門行》:“揮刃斬 樓蘭 ,彎弓射賢王。” 明 夏完淳 《大哀賦》:“降將雲帆北渡,賢王寶馬東征。”

古之賢王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則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①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作品注釋

①亟(qi):多次。

作品譯文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王喜歡聽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權勢放在心上。古代的賢能之士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樂於自己的學說,不把他人的權勢放在心上。所以,即使是王公貴人,如果不對他恭敬地盡到禮數,也不能夠多次和他相見。相見的次數尚且不能夠多,何況要他做臣下呢?”

作品讀解

樂道忘勢,是弘揚讀書人的氣節和骨氣。還是曾子所說的那個道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孫五下》)他有他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義。我有什麼輸於他的呢?這樣一想,也就不把他的權勢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賢士能夠笑傲王侯,我行 我素。

當然,如里王侯本身也能夠好善而忘勢,對賢能之士禮數有加,當成真正的朋友而平等對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總之,領導人好善忘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樂道忘勢,不逢迎拍馬,屈從權貴。這是相反相成的兩方面。正如朱熹《孟子集注》所說:“二者勢若相反,而實則相成,蓋亦各盡其道而已。”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作品出處

《古之賢王》選自《孟子·盡心章句上》。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