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賞能教育是一種教育思路,每個老師和家長或其他教育者均可對孩子由“賞”而“能”。即通過有意識地賞識和認可,引導孩子獨立完成一項或幾項大多數人(包括孩子自己)覺得難以完成的事情,使孩子從裡到外肯定自己的才能,重新認識自己並重新給自己以優秀者的定位,從而激發其全方位的學習自信,帶動自己全面發展與提高。
名稱由來
王立宏老師通過總結自己引導小學生獨立創作的教育試驗過程,並結合賞識教育法(南京·周弘)和才能教育法(日本·鈴木鎮一),於2010年12月,將這種獨特的引導孩子樹立學習自信心的方法名之為賞能教育法。寓意因賞識而引導孩子自發完成對其才能的證明,從而激發自信,帶動自己全面提高。
理論依據
(1)每個孩子都潛能無限,任何孩子皆有獨到才能。
![南京竹山國小教學樓大廳的賞能教育理念](/img/4/ac7/nBnauM3XyEDN3QjN2IzNzczM0MTM0kTN0IDMwADMwAjMxAzLyc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3)每個人都希望自身有亮點,都希望該亮點得到他人關注,孩子比成人表現的更明顯和直接。這種亮點或是學習好,或者跳舞、彈琴、演講等比他人優秀。缺乏正面閃光點,且自認為經努力也不會有正面閃光點的,為引人注目,個別孩子會通過打架、曠課等方式贏得別人的關注,另一部分孩子會在自卑與消極中度過酸澀暗淡的童年。
(4)只要某個方面特別優秀,一般都會把與之相關的其他方面帶動起來。比如學習好的孩子一般是全科成績都好,嚴重偏科的孩子即使有,在學生中比例也極低。
(5)每個人都有優秀與不優秀的方面,優秀與不優秀組成了對人完整的評價,儘量拔高優秀的比例,不優秀部分的比例自然會縮減,依據皮格馬利翁效應和馬太效應,優秀的孩子會越優秀。
(6)青少年時代的可塑性很強,通過引導使其思維發散可完成很多讓家長和自己瞠目的成果。
核心理念
唯賞識可出才能 以亮點帶動全面
釋義:只有通過對孩子的賞識和認可,才能引導孩子完成其自身“特殊能力”的凸顯,並以明顯高於周圍同伴的亮點激發出強烈的學習自信,從而帶動自己全面提高。
研究實踐過程
2009年,王立宏老師引導其剛上一年級的女兒
![《快樂小天使》封面](/img/1/305/nBnauM3X4YjM5EjMzUTN5kzM0MTM4EDOxMDMwADMwAjMxAzL1U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010年暑假,王立宏老師引導一剛國小畢業的學生,在不足一月內完成了16,000字的校園小說《六年級A班》和《饅頭日記》,《饅頭日記》獲2010年中國教育網首屆“我的暑假我做主”全國徵文學生組“十佳作品”稱號。從而引發了王老師開始研究少兒教育思想。
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六名小學生(教育研究志願者)完成8萬字的童話創作,輯錄為《快樂小天使》一書,共包括《天使歷險記1》(一年級)、《天使歷險記2》(三年級)、《<青銅葵花>續》(三年級)、《維尼的美夢》(三年級)、《黑馬》(五年級)、《光明與黑暗的戰爭》(三年級)、《六年級A班》(六年級)。江蘇教育電視台、《現代快報》、南京江寧電視台多多家媒體報導。
2011年暑假,參與賞能教育法試驗的十幾個志願者(小學生)完成了15萬字的原創童話作品,輯錄七篇優秀者共12萬字成《夢幻小天使》一書。共包括《天使歷險記3》(三年級)、《鳳凰鳥》(三年級)、《神秘的雕像》
![《夢幻小天使》封面](/img/d/9e9/nBnauM3XygDO5ATM2IzNzczM0MTM0kTN0IDMwADMwAjMxAzLyc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參與賞能教育試驗的最早的三位志願者新學期正在創作的三部作品預計完成共12萬字。
2011年9月份,賞能教育法英語研究方向正式啟動。
2011年9月,南京市一國小正式將賞能教育作為學校的教育特色與理念,全面踐行賞能教育,在學校選擇了一個整建制班作為賞能教育法實驗班,選擇八名優秀的語文老師分別以賞能教育思想引導部分學生進行文學創作。 同時,學校開始在“校園賞能專欄”連載本校參與賞能試驗志願者的原創的20萬字的長篇童話故事。
賞能寫作試驗引導步驟
(1)參與對象:任何孩子。不論其寫作能力優劣,也不論其學習成績好壞。
![南京竹小在賞能教育欄連載學生20萬字的作品](/img/9/0a3/nBnauM3X3ETO2gzN2IzNzczM0MTM0kTN0IDMwADMwAjMxAzLyc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3)放:通過做遊戲、看漫畫書、下棋、跳集體舞、討論卡通片或者電腦優秀等孩子喜歡的方式,使孩子完全放鬆,並嘗試拉近心靈與心靈的距離,做到思想上的水乳交融。
(4)樹:不問缺點,讓孩子嘗試著寫出自己的優點,多多益善。很多孩子和家長往往都會為這么多的優點而感到驚訝,在這種驚訝中,
孩子的自信開始時慢慢樹立。
(5)試:鼓勵孩子,並讓孩子在“沒有任何任務”與壓力的心情中嘗試著開始創作,首次創作結果不管好壞,都予以鼓勵,教育者需要掌握鼓勵的分寸,以免畫虎類犬。
(6)信:孩子產生了寫作興趣並樹立自信後,教育者對孩子充分信任,放手讓孩子去做,漸漸地,孩子自行進入良心循環,由“賞”而“能”。
(7)平均水平:二三年級孩子完成五千字左右的作品,四五六年級完成一萬字左右的作品。
賞能一句話(童話創作部分)
◎ 賞能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感覺到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完全獨立完成的,教育者並沒有做什麼。對孩子進行賞能教育的老師需要巧妙地把自己的工作意圖融入於無形,這樣更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如果孩子學習比較累,不妨把童話創作當作學習間隙的休閒活動。
![賞能教育法創作試驗班全家福(2010 08 17)](/img/e/5f7/nBnauM3XygjNwgzM2IzNzczM0MTM0kTN0IDMwADMwAjMxAzLyc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家長儘量想辦法提升自己。孩子的每一言行舉止,無不由家長培育而成,不改變自己而一味要求孩子,只能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心理扭曲。悅納自己的孩子,樹其自信,因勢利導,順水推舟,事半功倍。
◎家長要研究孩子的需求,不要想當然地把自己的幸福觀、快樂觀不假思索地套在孩子身上。家長重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因為,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完整意義上的人,絕大多數教育者需要改變自己居高臨下俯視孩子的姿態,真正平等對待孩子,孩子才能由“賞”而“能”。
◎每個老師和家長都可對自己的教育對象由“賞”而“能”,不一定都要從寫作開始,完全可以從跑步、彈琴、捏泥巴等方面進行。
王立宏老師
王立宏,男,199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籍貫陝西漢中,現居南京。曾在高校工作十餘年,
![王立宏老師](/img/d/92e/nBnauM3X3AjN1UzMzUTN5kzM0MTM4EDOxMDMwADMwAjMxAzL1U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因橫跨院校和企業,王立宏老師有分別從高校就業部門和企業人力資源角度觀察大學生就業與創業中利弊得失的機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角,開發出了深受學校和學生歡迎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輔導體系。受高校邀請,已在20餘所高校做了近百場就業與創業教育方面的輔導報告。
2010年底,王立宏老師總結輔導女兒進行文學創作過程,結合賞識教育法和才能教育法,提出賞能教育法概念,受到媒體及教育界的關注。賞能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以矚目的亮點帶動孩子的全面發展,“唯賞識可出才能,以亮點帶動全面”的教育理念在全面提升孩子的學習自信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img/3/694/nBnauM3X4YzM0EDNzUTN5kzM0MTM4EDOxMDMwADMwAjMxAzL1U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