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夢霞

賈夢霞

賈夢霞,女,親見傳媒創始人、總裁;中央電視台品牌顧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前央視資深媒體人,2015年離職央視,創辦親見傳媒。高端商業人物訪談節目《LEAD親見》創辦人、主持人,首位登上美國時代廣場大螢幕的中國自媒體人;2014年第15屆財經雜誌獎學金獲得者;界面Jmedia、網易等專欄作者;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LS8S學員;媒介研究者,電視研究專著《電視信仰》作者;雲棲大會、網易未來科技峰會、網易公開課、正和島等高峰論壇特邀主持人;人民日報海外版、網易、騰訊、 搜狐、新浪財經、和訊、東方網、藍鯨等數十家媒體採訪報導 。

學習經歷

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材料系,碩士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4年獲第15屆《財經》雜誌獎學金;2016年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LS8S學員。  

工作經歷

賈夢霞CCTV2《商道》採訪 賈夢霞CCTV2《商道》採訪

央視工作13年,曾擔任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金融組記者、《財富故事會》、《商道》、《對手》、《領導者》、《CCTV“青年創業中國強”》、《春暖2007·財富手拉手》、《2014新年新世界跨年直播》等多檔重量級節目和大型活動主創,擔任記者、編導、策劃、總撰稿、出鏡專訪主持人、嘉賓主管等。

賈夢霞圖片 賈夢霞圖片

賈夢霞曾操刀央視多個重量級人物專訪欄目和深度報導節目,曾擔綱製作《領導者》專訪沃倫·巴菲特、查理·芒格、比爾·蓋茨、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夢工廠總裁傑弗里·卡森伯格、演員安吉麗娜·茱莉、時任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等;《經濟信息聯播》特別節目“國美控制權之爭”、《對手》“歸真堂該不該上市?”、“該不該強制分紅?”、“”該不該限制明星天價片酬?“、“王老吉商標該歸誰?”等重量級節目;其中《善道行商》節目由中央電視台選送,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評2008抗震救災全國電視專題節目二等獎。


賈夢霞專注於商業人物報導領域,商業人物訪談領域有深厚專業積累,曾專訪李彥宏、李開復、周鴻禕、劉積仁、姚勁波、蔣錫培、王中軍、陳紹鵬、余彭年、鄭李錦芬、徐小平、馮鑫、楊暉、羅軍、王東、劉暢等近百位知名企業家。

2015年離職央視,創辦親見傳媒。

獲獎記錄

編導節目《善道行商》由中央電視台選送,獲2008抗震救災全國電視專題節目二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評);
2014年獲第15屆《財經》雜誌獎學金;

媒體報導

1、“Lead親見”登入美國時代廣場大螢幕 騰迅新聞

2、夢霞“親見” 前央視美女記者帶你看大佬們的“商業秘密” 環球網

3、商業訪談節目《lEAD親見》亮相紐約時代廣場 人民網

代表作品

節目《LEAD親見》

親見採訪現場 親見採訪現場

《LEAD親見》創造多個商業人物視頻首秀記錄:

1、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直播專訪首秀;

2、新希望女掌門劉暢視頻專訪首秀;

3、新生代企業家找鋼網CEO王東視頻專訪首秀;

4、暴風復盤首日,暴風集團CEO馮鑫獨家視頻專訪;

周鴻禕的直播專訪吸引了133萬人同時線上。

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採訪後稱:“《LEAD親見》是一個非常時尚的企業家平台,整個採訪過程非常輕鬆。”

親見採訪現場 親見採訪現場

和傳統電視節目不同,《LEAD親見》創立之初就是基於網際網路傳播的用戶思維,打造定位於商業人群、學習型人群的 “輕鬆的嚴肅視頻”,它不提供娛樂,提供一手商業方法論和企業家大腦“作業系統”—— 企業家思維分享。

《LEAD親見》秉承商業報導求真求智的第一原則,傳播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前沿商業思想,2016年第一季共採訪14人製作28期節目,其中3期節目流量超百萬,單期平均20多萬。直播專訪360董事長周鴻禕,直播錄播雙雙超百萬,途家網羅軍節目流量超百萬,網易科技等多家媒體轉載推薦,郎永淳專訪視頻點擊量超百萬,數十家媒體轉載。

採訪心得:”真聽真看真感受“;採訪風格:端莊與風趣、理性與感性、知性與性感,密度與濕度,和諧共生。

賈夢霞採訪現場 賈夢霞採訪現場

“相信親見,不信傳言。"

親見傳媒亮出“親見”現場和人物的視頻理念,以專業品質、高影響力的商業人物報導為切入點,後續將開發出定位於不同層次商業人群的精準分類視頻產品和深度服務,進行資源深度連結整合,致力於打造以視頻為入口最具價值2B服務平台公司。

專著《電視信仰》

電視一線實踐的同時,賈夢霞還致力於媒體研究,2005年到2008年, 她“三年一問”,採訪全國20餘位一線電視製作人主持人,其中有陳虻、李倫、張越、王志、汪涵、孟非、楊瀾、李靜、戴軍等業內知名人物,出版電視理論專著《電視信仰》。

電視信仰 電視信仰
賈夢霞主持論壇 賈夢霞主持論壇

該書出版後在業內引起較大反響,被稱為“一部特殊的中國電視斷代史”——以人物方式記錄當代中國電視。

中國電視裡程碑式人物、《生活空間》創辦人陳虻(2008年逝世)稱書中採訪《別為自己的低級趣味製造藉口》: ”是所有對我的採訪中最為全面和深入的一篇”。此文較完整記錄了陳虻的紀錄片理念、操作方法以及他對中國電視新聞業發展趨勢的前瞻性判斷和思考,北大新傳徐泓教授將該採訪作為壓軸篇目收入其編著陳虻語錄《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陳虻,我們聽你講》一書。

《電視信仰》另一位被採訪者孟非稱賈夢霞對他的採訪:”有個女孩子採訪了我,居然寫得很是與眾不同,是所有寫我的文章中最挖出了些東西的一篇”。

李開復在序言中回顧了賈夢霞採訪他的一段經歷:“我同樣為她作為節目製作人時職業的新聞精神所打動。在整個節目期間,她做了一個世界級記者所能做到的一切——她坦誠,講求實證,又非常善於交流;她在提問和討論時總會顧及問題的正反兩個反面,可以在客觀的新聞事件和豐富的心理感受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她熟稔的新聞技巧使得她可以輕易地把一個焦點新聞變成有趣的娛樂短片。”

著名電視專家袁方博士在序言中評價:“作者在書中有一個觀點:什麼樣的人會做出什麼樣的電視,做電視就是做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和相處方式。我深以為是。”

除了對電視趨勢的洞察外,書中人物訪談部分邏輯嚴謹,層次清晰,專業的電視業務探討之外,不乏對電視人群體深厚的情感關懷,對話犀利而不失溫暖,著名傳播學者于丹稱之為:“一場靈魂的追問,在這場追問成因的過程中,一個用了心的作者,分明看見自己的靈魂。”

《電視信仰》文章節選:

採訪電視人 採訪電視人

1、張越:我們不要極端的情緒化、不要大哭大吵、不要煽情。我們的生活不缺那些很刺激的、很火爆的、很暴力的情緒,在當今中國人的人生當中,這種東西太多了。它不好,它不健康,我不想在節目裡面不斷地暗示、刺激和渲染這種情緒。我希望人們平靜一點,善意一點。

2、楊瀾:風地里的樹

中國電視產業的瓶頸和它本身DNA里出現的一些問題會越來越突出。當這些問題現在就好像齒輪一樣全都卡在這兒的時候,憑你有什麼樣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你都是很微小的東西,真正的問題是一個產業鏈的問題。

3、李靜:我是一個結構比較完整的人

做主持人就是做自己,你生活中什麼樣個性就是什麼樣,你也很難掩飾。你生活中是有意思的人,上電視也有意思,生活中沒意思的人,上電視也一定沒意思。即使弄點意思那意思也是裝出來的,開個玩笑也一點都不好玩。

採訪電視人 採訪電視人

4、汪涵:神的孩子都跳舞

西方極樂世界說地是柔軟的沙子鋪成的,腳踩上去極其綿軟。樹葉鬱鬱蔥蔥,風吹過的時候,樹葉碰撞的聲音就是佛的聲音。其實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們心裡,它不遠。所有的宗教到最後就是一個字,愛。

5、陳虻:別為自己的低級趣味製造藉口

什麼事都是一個多數跟少數的問題。大部分人都用手機,也還是有人拒絕;大部分人喜歡娛樂,也還是有人思想,只不過以前喜歡思想的人的比例比現在高而已。那么這個比例將來會不會慢慢地又變回來呢?沒準。

6、李倫:夢想照進現實

我覺得不只是做電視,做什麼都需要夢想。尤其是在這么一個信仰缺失的年代。這可能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容易讓人搖擺,容易讓人放棄,容易讓人悲觀,容易讓人沮喪。所以我經常說,我們要樹立一個生活態度:就是希望大家在這兒是一夥相信夢想的人,是一夥虔誠生活的人。  

論文《經濟類電視談話節目分析》

社會評價

于丹

《電視信仰》採訪 《電視信仰》採訪

夢霞一句又一句的追問逐漸撥開了一些深層的意識,緣著那些問題一路探詢而下,隱約可以聽見靈魂片斷吱吱嘎嘎的聲音,像久不挪動的家具要清掃一下的時候,就帶出了那種凝鑄了歷史的動靜。在這一場追問成因的過程中,一個用了心的作者,分明看見自己的靈魂。

李開復

在整個節目期間,她做了一個世界級記者所能做的一切——她坦誠,講求實證,又非常善於交流;她在提問和討論時總會顧及問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可以在客觀的新聞視角和豐富的心理感受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她熟稔的新聞技巧使得她可以輕易地把一個焦點新聞變成有趣的娛樂短片。

袁方

對未來的電視史家來說,《電視信仰》這本書應該是比較深刻地反思中國電視過去二十年的一部斷代史。作者在書中有一個觀點:“什麼樣的人會做出什麼樣的電視,做電視就是做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和相處方式。”

我深以為是。

人物自述

一個電視人的心靈獨白

因為做電視,我擁有了另外一隻眼睛:攝像機。

攝像機是最好的放大器,生活中我們並不曾十分留意一個人的表情,攝像機卻相當於給了一個時間的暫停,司空見慣的東西會在鏡頭前放緩、定格、放大、纖毫畢現,一瞥間不小心會看到“高大上”人士在真實環境當中的真實表現,很多時候,光明的另外一面一定會看到黑暗。

如果你僅僅因為一個人“成功”而走近他,你一定會失望。

“欺騙”觀眾的時候感覺自己在製造垃圾,內心有很多掙扎和痛苦。

我失望過,迷茫過,甚至絕望過。

就像我在採訪主持人張越時,她在我面前流露出的那種看到過真相之後的難以言喻的憂傷。

我和很多人探討《電視信仰》,那是我內心無法釋懷的迷茫,是猶豫中還想堅持。

在我最最沮喪的時候,我一人坐在濟州島的海邊,坐在岸邊防護堤的大石頭上,眼前一個浪頭打來,我以為我會哭,可是沒有,我沒有掉眼淚。

那個瞬間我知道,我沒有問題。

天地之大,最深之處是孤獨。

正視自己的黑暗,並且心甘情願接受世間所有的陰影,把最不堪的困頓變成營養,把眼淚變成微笑。光明無須去譴責黑暗,它只要努力去擴展,光明到處,黑暗就會消散。

人可以自救。

自救的方法就是願意嘗試著去接受,去理解,去放下,去和周遭和解,讓內心有光。

二、

十幾年記者生涯,我的歲月年輪鐫刻著一些場景,揮之不去。

此刻,我又想起初入央視,雨後西安的一家肯德基店內,王志老師對我的王志式提問:“你來《面對面》什麼目的?”

是啊,我什麼目的呢?我是個沒有目的的生命,我只是一個懷揣著滿腔的摯愛,活一輩子就想好好去體驗和感受的人。可是,我要說我沒有目的會不會有人信呢?

記者這個職業最能滿足對體驗和感受的貪心。

那些年,那些難忘的場景在腦海中迴旋……

我想到成都雙流一場滂沱大雨中擠滿了中外記者的變性人婚禮。

新娘張琳剛剛從身份證上的“他”變為“她”,她化著嫵媚的濃裝,帶著一種孤芳自許和稍許彆扭的優雅施施然走過村莊,身邊圍滿了指指點點的看熱鬧人群。

而張琳的老父親此刻正一個人躲在菜園裡偷偷抹淚。

我想到放棄高考立志要當作家的山村女孩劉娟。

劉娟在嘉陵江邊傷心地哭泣,在攝像機前她含淚唱起劉德華的《天意》:“誰在乎,我的心裡有多苦,誰在意,我的明天去何處……”

我想到在大連打工的三輪車夫郭榮慶。

國中畢業的郭榮慶在大連遠郊山腳下一間小出租屋內複習功課,屋不過盈尺,僅僅能放下一張單人床,他坐在床上,用一個自製的木架放在床上當書桌,看書的時候一抬頭,就能看到屋頂上密密麻麻抄滿了的數學公式,睡不著的時候,他也可以盯著天花板背誦。

在橋頭趴活時,郭榮慶一個人在寒風中埋頭苦讀《資本論》,蕭瑟的剪影在一群嘻嘻哈哈的的工友中顯得特別孤寂,同時又特別生動……

後來,他考取了社科院的法律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成為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一位法學老師。

想起在南京一家咖啡館,孟非和我聊電視,說到深有共鳴處,你一句我一句最後不知道到底是誰在說話、一時間竟恍惚不知道身在哪裡。

想起在長沙廣電旁的璇宮,坐在我面前的汪涵出人意料地嚴謹、周到、博學、謙卑,他身體前傾、輕輕端起一杯碧螺春。

想起自稱打的是迷蹤拳,人們都看不清他的路數,拿他當個笑話,而他又在社會某個層面如魚得水的陳游標。

在陳游標的蘇北老家,回到村裡的他顯得格外活潑,我面前的他身手矯健、一躍而起蹦到院中的一個石磨上,臉上綻放出一個狡黠而又虛弱的笑。

想到央視活動中在貴賓室一角,飲料大王宗慶後端坐一隅,兀自威嚴沉靜,臉上有一種人不理我,我不理人的倔強。

想到那年深秋傍晚從首都機場神采奕奕沖我走來,正準備在中國大幹一場的李開復,也想到理想國際百度12樓李彥宏背著手向前踱去略為傴僂的背影。

想到瀋陽東軟軟體園同心湖邊,劉積仁眼眶裡蓄積的淚水。

想到慈善家余彭年,我佩服他深思熟慮之後理性做公益,每到深圳總去看看他,那天下午,長滿了老年斑的老人正在彭年酒店游泳池邊一個人一圈又一圈孤獨地散步。

如今,余老已經仙逝,很多人的境遇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成功和榮耀,失意和遭遇都會在歲月中煙消雲散。

留下的是一份惦念、感恩和遙遠的祝福。

都是值得悲憫和疼愛的人,不管別人還是自己。

一切都是過眼煙雲,所謂“成功”,其實遠沒有人們想像中那么重要。

一個人真正應該在乎的恰恰是一種生命的“狀態”。

認識自己,而又不執念於自己,在和真實世界的互動中,活出一種自我,活出一種狀態,活出一種精氣神,活出一種流動的生命氣象,才是人作為人活這一世的最大成功和享受。

這就是我願意去報導和傳播的人的精神。

隨筆文章

賈夢霞圖片 賈夢霞圖片

1、李彥宏,你還記得自己為什麼出發嗎?!

節選:2005年,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還記得上市團隊從美國歸來之後,李彥宏接受了我對他的電視專訪,他穿著一件標誌性的紅色POLO體恤衫,坐在理想國際大廈12樓他的辦公室內,雲淡風輕地對我講述驚心動魄的上市24小時。

2、劉積仁:花白頭髮再創業

節選:劉積仁花白頭髮,有一副高大的身材,一眼看上去不太像個企業家,甚至不太像大學教授,他有著一種天生的藝術家氣質,打上領結穿上燕尾服可以站到樂池中去拉小提琴。

3、陳紹鵬聯想第二季:不懼藍莓“脆弱期"享受農業"j寂寞期"

節選:這位成功多年的IT男確實有些倦意,他想嘗試一個“全新的、不同東西”,但不知道具體是什麼。當有一天,柳傳志問他是否想接手農業,“要感興趣就做,不感興趣就當我沒說”時,他感到這個“新東西”已經走到面前。

4、【JMedia】民國風月:槍炮與玫瑰

節選:民國不但有風骨,還有風雅。這種風雅當然不是生活和物質的風雅,而是知識和文化的風雅,是精神和情趣的風雅,是思想園地百花齊放的風雅。民國,是一個在槍炮中盛開玫瑰的時代。

5、【JMedia】為張賢亮三聲嘆 他的作品甚至超越莫言

節選:張賢亮去世了, 一個傳奇作家、傳奇商人,一個磨難跌宕的人生,一根被命運之手激烈撥弄過的粗壯有力的琴弦,終於安然地斷了。

6、【夢溪筆談】汪涵:世上沒有主持神

節選:汪涵自己發明了一個詞叫“善順”。翻遍佛教的典籍都找不到這個詞的出處,在我理解,“善順”也就是不擰巴,善於順應眼前和當下吧。

7、【JMedia】左木心右馬雲,人生就是一河兩岸

節選:站在木心美術館門口往回看,身前的寂寞和身後的盛名,窮困潦倒的孤獨藝術家和席捲一切的喧囂的網際網路,它們就這樣一左一右,隔水而居,又毫不違和。世事也是如此吧,多遙遠的距離,其實不過一水之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