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組合平衡模型

資產組合平衡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森(W.Branson)於1975年最早提出,後來艾倫(Allen)、考雷(Kolly)與凱南(Kenen)、多恩布希等人也對該理論有進一步的研究。資產組合平衡模型將一國私人部門持有的財富(W)分為三部分:貨幣(M )、本幣債券(F)和外幣債券(F*)。資產組合達到了穩定狀態,國內外資產市場供求也達到了均衡,匯率也相應地被決定。在此模型中,放寬了貨幣模型中國內外資產完全替代的假設,他認為非貨幣資產之間是不可完全替代的,投資者根據不同資產的收益與風險,將財富分配於各種可供選擇的資產上,並根據收益與風險的變化進行資產組合。

什麼是資產組合平衡模型

資產組合平衡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森(W.Branson)於1975年最早提出,後來艾倫(Allen)、考雷(Kolly)與凱南(Kenen)、多恩布希等人也對該理論有進一步的研究。

該模型放鬆了貨幣模型對資產替代性的假設,認為各種資產之間並不具備完全的可替代性,至少存在資產收益的差別。理性投資者將根據其個人的投資偏好,按照風險-收益原則,將自己擁有的財富配置到各種可供選擇的資產上,形成最佳資產組合。資產組合達到了穩定狀態,國內外資產市場供求也達到了均衡,匯率也相應地被決定。當某種因素,如:資產持有偏好、國內外的利差、外幣未來的價值預期、國內外通脹等發生變化時,投資者會進行資產組合的調整,這樣可能產生大量的本幣和外幣買賣,引起匯率短期的變化。

資產組合平衡模型將一國私人部門持有的財富(W)分為三部分:貨幣(M )、本幣債券(F)和外幣債券(F*)。當各資產市場達到均衡時,有:

W=M+F+SF*①

F =F (i,i*+ )W②

M=M(i,i*+ )W③

SF*=F*(i ,i*+ )W④

其中,S表示匯率, 表示預期的國內貨幣升水或升值率。等式①為財富的定義式,②③④三個等式分別代表三個資產市場的均衡條件。由於兩種債券不完全替代,則i≠i*+ , 三個等式的左方之和等於W,這意味著三個資產市場中的兩個達到均衡時,第三個市場也必定處於均衡。

根據資產組合平衡模型,當資產供給既定時,通過調整不同的資產需求,實現各個資產市場的均衡,並由此決定出一個均衡匯率。當資產供給總量的變化,對匯率產生影響的結果有:

(1) 如果貨幣管理當局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債券,貨幣供應量增加,本幣債券價格上升,外幣資產需求增加,國內利率下降,匯率上升(本幣貶值);

(2)本幣債券供應量增加,對匯率產生的影響不確定,因為本幣債券供應量增加的財富效應使匯率上升;替代效應導致匯率下降;

(3)外幣債券供應增加,將使外幣債券市場出現超額供給,導致匯率下降(本幣升值)由此會使國內競爭力削弱,經常賬戶差額由順差變為逆差。資產存量結構變化,一般由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引起,但無論是本幣債券與本國貨幣互換還是外幣債券與本國貨幣互換都會導致匯率的上升。

匯率的資產組合平衡模型提出的背景

貨幣模型是建立於國內外資產(包括非貨幣資產)具有完全的替代性這一假設基礎上的,即投資者是風險中性。但在現實中,由於不同資產在流動性水平、稅賦待遇、違約風險、政治風險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非貨幣資產之間並不是完全替代的。基於這種認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布朗森(W.Branson)於1975年提出了匯率的資產組合平衡模型。在此模型中,放寬了貨幣模型中國內外資產完全替代的假設,他認為非貨幣資產之間是不可完全替代的,投資者根據不同資產的收益與風險,將財富分配於各種可供選擇的資產上,並根據收益與風險的變化進行資產組合。當資產組合達到了穩定狀態,匯率也就被決定。因此,主張用“收益——風險”分析法取代通過套利和商品套購機制的分析,來探討國內外資產市場(包括貨幣和證券市場)的失衡對匯率的影響。

資產組合平衡模型的簡要評價

(1)資產組合平衡模型是對匯率決定理論的重大發展。表現為:一是對匯率研究方法進行了重大變革,如採用一般均衡分析代替了局部均衡分析,用動態分析代替了比較靜態分析,並將匯率的長短期分析予以結合,為其以後的匯率研究創造了條件;二是它以本國資產與外國資產之間並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為分析前提,並將影響匯率的各種主要因素納入到分析模型中,對於以往理論迷惑不解的匯率劇烈波動現象,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對理解現實的匯率變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2)資產組合平衡模型也有一些不足。表現在:一是它的一些假設過於嚴格,如金融市場高度發達、不存在外匯管制、資本高度流動等,這與現實的經濟生活並不完全吻合;二是該模型過於複雜,使得其在實證上難以得到很好地檢驗,從而制約了該理論的運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