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漢紀·飛將李廣

資治通鑑·漢紀·飛將李廣

《資治通鑑·漢紀·飛將李廣》講的是公元前128年(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元年)飛將李廣的故事。

原文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

隴西李廣為上郡太守,嘗從百騎出,卒①遇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未到匈奴陣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②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圍韓安國壁;又入漁陽、雁門,各殺略千餘人。安國益東徙,屯北平;數月,病死。天子乃復召李廣,拜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大將軍青既出塞,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前將軍廣並於右將軍,出東道。東道回遠而水草少,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公孫敖新失侯,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廣不謝而起行,意甚慍怒。

前將軍廣與右將軍食其軍無導,惑失道,後大將軍,不及單于戰。大將軍引還,過幕南,乃遇二將軍。大將軍使長史責問廣、食其失道狀,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為人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猿臂,善射,度不中不發。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士以此愛樂為用。及死,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注釋

①卒:同“猝”,突然。

②且:靠近。

譯文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

隴西人李廣擔任上郡太守,曾經帶領一百名騎兵外出,突然遭遇了匈奴騎兵數千騎。匈奴人看見李廣一行,還以為是漢軍大部隊派來的誘兵,都吃驚不小,隨即上到山上擺開陣勢。李廣手下的一百名騎兵很害怕,都打算騎馬逃跑,李廣勸阻他們說道:“我們距離大軍足有數十里遠,如今僅僅依靠這一百名騎兵往回跑,一旦匈奴人追殺射擊。我們可就立馬完了。如果我們留在這裡不走,匈奴人一定會把我們當做大軍的誘敵隊伍,必定不敢輕易進擊我們。”說罷,李廣便命令騎兵們說:“前進!”於是就去到距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了下來,李廣命令道:“統統下馬,解下馬鞍!”他手下的騎兵都說:“現在大敵當前,一旦有什麼緊急情況發生,我們怎么辦?”李廣說道:“敵人本以為我們會逃跑;我現在下令都解下馬鞍,就是向他們表示我們不會逃跑的,好以此來堅定他們認為我們是誘敵部隊的想法。”於是匈奴騎兵果真不敢進攻他們。這時從匈奴隊伍里衝出一位騎白馬的將領來,監護他的軍隊。李廣見狀飛身上馬,帶上十幾個騎兵奔向前去,射殺了那位白馬將軍後,重新返了回來。抵達他的百騎陣營中後,馬上解下馬鞍,命令戰士們解開戰馬,躺倒休息。當時,正好將近黃昏,匈奴騎兵始終對李广部隊的行為感到奇怪,不敢輕易出擊。到了半夜,匈奴軍隊依舊認為附近有漢朝大軍埋伏,準備在夜間突襲他們,所以嚇得都領兵撤離了。等到黎明時,李廣才率軍返回到漢軍大營。

公元前128年秋季,匈奴出動兩萬騎兵入侵漢境,殺死了遼西郡的太守,俘虜了兩千多人,包圍了韓安國守衛的漢軍壁壘;又進犯漁陽和雁門兩地,在兩個地方都各殺害、俘虜了一千多人。韓安國不得已率軍遷往更遠的東邊,屯駐北平;沒過幾個月,就病死了。於是武帝不得不再次起用李廣,讓他做右北平太守。匈奴曾經稱李廣為“漢朝的飛將軍”,可見他們十分畏懼李廣,所以就有意躲避他,連續數年都不敢輕易入侵右北平郡。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出塞後,從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單于的住地,於是就親自領精兵挺進,而且還命令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一處,從東路進軍。李廣因為東路迂迴遙遠,而且水草稀少,於是就主動請求說道:“我的部隊是前將軍的部隊,現在大將軍卻將我部改為東路軍。我從剛開始做一名士兵就與匈奴作戰,一直到今天才終於有機會正面對抗單于,所以我很願意做前鋒,率先和單于拼個你死我活。”衛青出征前曾暗中受到漢武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紀已老,多次背運,所以千萬不要讓他與單于正面交鋒,擔心他會在擒拿單于過程中出什麼差錯。”而公孫敖剛剛失去侯爵的爵位,衛青想讓他同自己一道正面和單于對抗立功,所以才將前將軍李廣調為東路。李廣得知內情後,堅決向衛青推辭,卻遭到了衛青的拒絕。李廣於是沒有向衛青辭別就動身前行,心中的惱怒自不必說。

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率領的東路軍因為沒有人做嚮導,於是在沙漠中迷路了,所以落到了大將軍衛青的後面,沒來得及參與和單于的那一場戰爭。一直到衛青率部班師回營,經過沙漠南部時才碰上了迷路的李廣、趙食其所部。衛青派長史責問二人迷路的具體情況,並責令李廣立刻到大將軍處聽候發落。李廣說道:“眾校尉都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方向,我現在就一個人到大將軍的幕府去聽候處置。”說罷又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年少時作戰到現在和匈奴大大小小有過七十多場戰爭,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和匈奴首領單于當面交鋒的機會,而大將軍卻把我部從前鋒調到東路,路途本來就曲折遙遠,後來又迷失了道路,這一切難道不是天意嗎?何況我已經六十多歲了,哪裡還能再去面對那些刀筆小吏?”於是便拔刀自刎。李廣一生為人清廉,一得到賞賜就會馬上分給部下,與部下吃住在一起,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俸祿的官,家裡卻沒有任何多餘的財產。他的手臂像長臂猿的手臂一樣又長又靈活,尤其擅長射箭,如果預料到射不中目標,就不放箭。他率領軍隊,在絕境中找到水源,如果士兵們沒有全部喝過,李廣就不會沾水;士兵們沒有全部吃過食物,李廣就不會進食。士兵們因此很樂意做他的部下。等到李廣自刎而死後,全軍都為之痛哭流涕。百姓聽到他的死訊,知道他的和不知道他的,無論年老的還是年輕的,沒有不為他傷心落淚的,而右將軍趙食其一人被交付幕府審判,其罪當死,後來贖了身成為平民。

評析

在漢文帝、景帝期間,匈奴不時地在邊界騷擾。為了抵禦匈奴,漢朝湧現了一個個抗擊匈奴的名將。其中,飛將軍李廣就是傑出的一位。李廣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投入了抗擊匈奴的事業。他身經大小七十多次戰鬥,由於他英勇善戰,成為匈奴心目中可怕的勁敵。但是他的一生都不太走運,雖然功勞很多,卻一直不能封侯,最後不願意面對刀筆小吏的盤問而自刎。這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李廣把這當做是天意,這也許和他過於耿介的性格有關。

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 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作者簡介

司馬光像 司馬光像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力辭曰“臣不能為四六”,不獲辭。神宗任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又無力抗拒,力求外補。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八)

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