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差額論認為,貨幣產生貿易,貿易增多貨幣,貨幣只有在不斷地衝動中才能不斷地增多。這樣國家就不應該禁止貨幣輸出,而應允許將貨幣輸出國外以便擴大對外國商品的購買。但是,他們要求在對外貿易中必須保持貿易順差原則,即購買外國商品的貨幣總額,必須少於出售本國商品所得的貨幣總額,其目的仍然是要保證有更多的貨幣流回本國。在他們看來,國家的物質財富雖然隨出超而減少,但是貨幣的數量增加了。因此,出超越多,國家就越富有。為了保證對外貿易出超,就應該儘量增加製造業的產品輸出,同時應該儘量減少或禁止本國能夠生產的消費品的輸入,特別是奢移品的輸入。為保證上述任務的完成,晚期重商主義者提出實施保護關稅政策的主張。要求對出口的原料課以高額關稅,對外國輸入的原料免收稅金,任其自由進口。對於工業品,則一方面鼓勵出口,另一方面對外國工業品徵收高額關稅,限制其進口。於是,獎出限入就成為晚期重商主義時期的首要任務。
然而,比其他重商主義者先進的是,托馬斯·孟提出了總貿易差額論。認為,應把個別貿易差額同總貿易差額區別開來。對個別國家的貿易中,允許貿易收支逆差的存在,並且在某一個時期里,國家對外貿易中取得的貨幣入不敷出是可以允許的,但只要總的貿易差額保持順差就行了,貨幣將最終流回國內,使國家財富增多。
作為貿易差額說代表人物之一的米塞爾頓所編制的貿易結算表,成為今天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雛形,對後來的國際收支分析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