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金工藝

貼金工藝

貼金是一種傳統、特殊的工藝,在現代包金工藝還沒有誕生時,貼金與包金是同一意思,它是將很薄的金箔包貼在器物外表,起保護、裝飾作用。

簡介

貼金工藝 貼金工藝

由於有了現代包金工藝,貼金工藝成了一項獨特的工藝。傳統的貼金工藝,是先將成色很高的黃金,打造成極薄的金箔片(厚度在0.12微米),此時,金箔具有很強附著性,對一些光滑的材料有著很好的互吸性。過去除了一些工藝品需要貼金外,現在大量的貼金用於佛像、招牌、建築物等。貼金對一些不能用鍍金和包金枝術進行加工的產品,具有很高的套用價值。

專用材料

貼金專用材料主要有:金、銀、銅、鋁箔,傳統貼金裝飾技法是將金箔用竹鉗子夾起,貼在有黏性的底子上,一般貼於織物、皮革、紙張、各種器物以及建築物表面作裝飾用。貼金的底子,用魚鰾膠水遍刷一層,這是唐宋的古法;用構樹津液,是關中一帶的方法。豆漿黏液、大蒜液、冰糖水都可用。一般在布上用大蒜液,在壁上和木板上,用"金膠油",線上條上用"瀝粉"。瀝粉貼金技法,最早見於敦煌莫高窟263窟北魏壁畫。唐代貼金已普遍,宋代黃金竭乏,素有銷金禁令。《宋史.仁宗記》:"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飾佛像"。元、明、清時期,貼金主要用於建築裝飾。《天工開物》:"凡色至於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後施之"。

鑑別

真正的金箔是用真金打造而成,大小在9.33CM*9.33CM左右,它非常的薄,用手無法拿起,買來的金箔夾在毛邊紙中,要用鑷子夾起。製作金箔的工藝本身就是一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金箔有幾種,根據不同的含金量而有所不同,含金量高的偏黃,低的則偏紅。市面上也有假冒的金箔,我們稱為銅箔(仿金箔),鑑別方法是:真金的顏色沉著,柔和,銅箔的顏色較之刺眼,顏色不純正。如果你沒有通過肉眼鑑別的經驗?有一種很簡單的方法就是:任意抽取一張,用打火機燒一下,真金是不怕火煉的,而銅箔一燒立刻會變成黑色。

貼金工藝技法

1.古建築貼金操作程式

刷金膠油→貼金→扣油→罩油  操作要點  1.1 刷金膠油:金膠油是由濃光油加酌量"糊粉"(定兒粉經炒後除潮為名糊粉)配成,專作貼金底油之用。以筷子筆(用筷子削成)蘸金膠油塗布於貼金處,油質要好,塗布寬狹要整齊,厚薄要均勻、不流掛、不皺皮。彩畫貼金宜塗兩道金膠油,框線、雲盤線、三花壽帶、掛落、套環等貼金,均塗一道金膠油 。

2.傳統貼金操作程式

基層處理→做金腳→貼金→蓋金→蓋金漆  操作要點  2.1 基層處理  先將要貼金的花板、線腳等部位用漆灰嵌補密實、平整,砂磨光滑,出淨灰塵,用細嫩豆腐或生血料加色塗刷一遍,用舊棉絮收淨(貼金是最後一道裝飾工藝,其它不貼金的部位早已成活完好)。  2.2 做金腳  也稱打金墊,選取優質廣漆,漆頭要重一些,一般做金腳的廣漆配比為棉漆(生漆)1:坯油0.5~0.6為宜,用特製的小漆刷(稱金腳帚或用畫花筆)蘸取廣漆仔細地將要貼金的花板,線腳等處描塗廣漆。描塗時,要防止花紋或線腳低凹處塗漆過多而起皺皮。一般金腳作兩遍為宜,但也有作三遍的,其目的是使漆膜肉頭豐滿飽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