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07年,張百麟組織了一個名叫自治學社的政治團體,參加的人大多數是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們舉起“救亡”的旗幟,要求革新圖強。同時自治學社與同盟會也有聯繫,在日本的貴州同盟會支部長平剛,曾把自治學社看成是貴州同盟會分會,並且與自治學社互通信息,準備合力進行。另一方面,貴陽陸軍國小、公立中學、優級師範選科等學校中的一些進步青年,在同盟會革命宣傳的影響下,成立了一個名叫“歷史研究會”的政治團體,吸收新軍士兵和哥老會會員參加,並與上海、武漢的同盟會組織取得聯繫。因此,張百麟的自治學社聯絡新軍,主要藉助了“歷史研究會”的力量。
起因
1911年武昌起義和雲南獨立後,為了迎接革命高潮,自治學社首領張百麟加緊聯絡貴陽當地的會黨和新軍,伺機起義,奪取政權。自治學社一方面緊鑼密鼓的準備武裝起義;另一方面與憲政預備會和解,企圖“不流血的革命”,實現貴州光復。
理解
光緒三十年(1904),平剛和張忞(又作銘)等在貴陽成立貴州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科學會”,鼓吹資產階級革命,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不久,張忞、平剛等創辦尋常國小,以學校為基地,“明宣排滿之旨”,培養青年。一年後,改名樂群國小。是年冬,值慈禧太后七十生辰,清廷不顧國勢危急,人民生計維艱,下令全國各地大肆舉行“祝壽”活動。當時,貴陽的主要街道都搭起了“萬壽台”,張燈結彩,披紅拄綠,鬧得烏煙瘴氣。平剛目睹統治者如此荒淫,不覺義憤填膺,毅然將自己的髮辮剪去,以表示對封建統治者的強烈抗議。這一舉動,立即震動了貴陽山城,在一般人看來,這是駭人聽聞的“大逆不道”,一時成為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及至慈禧太后“慶壽”之口,貴陽城內熱鬧非常,到處笙瑟迭起,爆竹聲聲。 “萬壽台”—匕紅燭高照,彩旗飄揚。平剛忍無可忍,揮筆寫了一副對聯張貼在“萬壽台”側。—匕聯是:“東觀日本西觀意,卅年來人皆進化”,下聯是“北懲俄羅南戒黨,七旬後我亦維新”。這副對聯是說慈嬉太后東看日本,西看義大利,都因維新而富強,她自己則北面對付俄國,南面對付革命黨,忙得不亦樂乎,逼得他七十歲了還要大談維新,辛辣地諷刺了慈禧太后。當時觀“慶壽”活動者人群如堵,忽然見“萬壽台”旁赫然貼出兩行黑字對聯,頓時譁然。同情革命的人暗自拍手叫好,認為平剛的對聯犀利尖刻,痛快淋漓,欽佩他敢作敢為,不畏權勢的性格。官府卻驚恐萬狀,大為惱火。貴陽知府嚴雋熙下令捉拿平剛歸案,欲治重罪,以平“騷亂”。幸得科學會成員於德楷、樂嘉藻等人大力勸說,才將平剛以革去秀才身份,責打手心四十大板了結。平剛氣憤已極,盛怒之餘,離家出走,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五月流亡日本。
延伸
是時.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平剛當年即加入同盟會,擔任幹事。他積極為同盟會刊物《民報》撰寫文章,受到好評。光緒三十三年(1906),貴州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自治學社成立,張百麟致函平剛, “要求加入東京同盟會”。平剛呈請孫中山先生同意接納了自治學 社,以平剛為同盟會貴州支部長。平剛贈送給自治學社《民報》十餘冊,從此間盟會的革命思想傳入貴州,對自治學社產生了很大影響。
宣統二年(1910),平剛根據孫中山“各省同志,各回本省運動革命,以壯聲勢”的指示,回到貴陽,和張百麟等人一起籌劃貴州革命。貴州辛亥革命勝利後,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平剛任樞巒院樞密員,負責全權處理軍政府內部事務。這期間,平剛起草了《大漢軍政府三個月期間之約章》,規定軍政府成員任期為三個月,明確了軍政府為軍民分治,到期按中央組織法改組。不久,平剛被選為全國“國民會議”代表,離黔赴上海開會。
發展
1911年11月2日,張百麟、楊昌銘、任可澄等冒死勸說貴州巡撫沈瑜慶投誠,沈不僅拒絕他們的請求,反而,計畫在11月4日,召開由各界人士參加的“自保會”,誘騙張百麟等人參加,將自治學社的骨幹一網打盡。
11月3日夜,陸軍國小首先發難,共推陸軍國小總辦楊藎誠為指揮。奉命前來鎮壓的新軍營長趙德原不但不彈壓,反而好言慰撫。同時,巡撫衛隊、巡防營也紛紛回響。沈瑜慶見大勢已去,不得不手書承認貴州獨立,送往咨議局,交譚西庚、張百麟。
結果
1911年11月4日,大漢貴州軍政府宣告成立。自治學社張百麟等人吸收憲政會領導人參加政權,所以,新政權中楊藎誠為都督,趙德全為副都督。張百麟為樞密院長,憲政派的任可澄為樞密院副院長,樞密院總攬全省政務。同時,改諮議局為立法院,譚西庚、朱焯為正副院長。
社會影響
貴州軍政府成立後,即組織在貴陽的各府廳州縣同鄉聯合會,各舉代表一人,由軍政府委派回籍策動反正。不到一個月全省均告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