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原是貴陽鐵路分局直屬中心醫院,國家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曾多次被評為省、市和成都鐵路局,貴陽鐵路分局文明單位,是鐵道部優質服務十佳醫院、遵義醫學院和貴陽市衛生學校教學實習基地,按照中央國有大中型企業深化改革的部署,鐵道部提出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要求。

基本信息

簡介

貴陽市政府與貴陽鐵路分局簽署協定,貴陽鐵路分局醫院成建制整體移交貴陽市政府,成為貴陽市非營利性差額補貼事業單位,納入貴陽市醫療衛生事業整體發展規劃。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六醫負責人表示,要塑造新形象,樹立新觀念,促進新發展,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低價方便,快捷的服務。

特色專科

五官科
開展人工晶體植入術,角膜移植術,鼻腔淚囊吻合術。
內一科
(心血管重點專科),內二科(血液病重點專科)。外一科,外二科,婦產科,口腔科,小兒科,傳染科,檢驗科,放射科,特檢科,麻醉手術科,藥劑科。
中醫科
(重點專科)開展肛腸石淋,中風后康復。
體檢
四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全新的服務模式為您服務。

主要設備

彩超HD-300(美國),PCR擴增儀-2400(美國),X光機(菲利浦),螺鏇CT(菲利浦),麻醉工作站AS-3(美國),CR系統,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GII(美國),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血流變儀R-80,監護儀A3美國),體外衝擊波碎石機(HK.ESWL-V1),ST-血凝儀(日本)等檢查和治療設備。
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原是貴陽鐵路分局直屬中心醫院,國家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曾多次被評為省、市和成都鐵路局,貴陽鐵路分局“文明單位”,是鐵道部優質服務“十佳”醫院、遵義醫學院和貴陽市衛生學校教學實習基地,按照中央國有大中型企業深化改革的部署,鐵道部提出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要求。

醫院歷史

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概述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設定醫院的國家。遠在西漢年間,黃河一帶瘟疫流行,漢武帝劉徹就在各地設定醫治場所,配備醫生、藥物、免費給百姓治病。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似現在的隔離醫院。以上兩則史實,均為《漢書》所載。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陽設“別坊”,供百姓就醫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瘋病人。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設有“患坊”,布及長安、洛陽等地,還有悲日院,將理院等機構,收容貧窮的殘疾人和乞丐等。到了宋明年代,醫院組織漸趨周密,當時,官方辦的醫院叫做“安濟坊”,私人辦的有“養濟院”、“壽安院”,慈善機構辦的“慈幼局”,分門別類招收和診療病人。南宋理宗寶佑年間(公元1253—1258年),有個叫劉震孫的人,在廣東建立過一所“壽安院”,“對辟十室”可容10人,男東女西,界限有別,“診必工,藥必良,烹煎責兩童”。此外,治好了則資助之使歸家,死亡了則予以掩埋。
歷史
歐洲最早的醫院組織,為基督教婦人建於羅馬的醫療所,晚於我國5個多世紀。法國的里昂和巴黎兩地分別於6世紀和8世紀建立醫院,英國倫敦是7世紀。中世紀後,中東與歐洲都大量修建醫院。18世紀末葉的資產階級革命,使醫院組織從宗教中有所解脫,獲得新發展。西醫傳入我國,對我國的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元代,阿拉伯醫學傳入我國,1270年在北京設立"廣惠司",1292年又建立"回回藥物院",為阿拉伯式醫院,也是我國最早的西醫院和西藥房。1828年,英國傳教士高立支在澳門開設了第一個教會醫院。1834年11月,美國傳教士伯駕又在廣州舉辦了眼科醫院,後改稱博濟醫院。鴉片戰爭以後,教會醫院猛增,至1949年共達340餘所,遍布全國各地。解放後,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我國的醫藥衛生事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醫院是以診治病人、照護病人為主要目的的醫療機構,是具備一定數量的病床與設施,通過醫務人員的集體協作,對病人及特定人群進行治病防病健康促進的場所。

乘車路線

貴陽市內乘:23.26.64.241路車,到站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