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給渠道

貨幣供給渠道是指貨幣進入流通中的途徑,包括總供給渠道和結構供給渠道。

貨幣供給渠道的類型

(一)總供給渠道

總供給渠道從嚴格定義上說有三個:銀行體系、財政體系、企業體系。

1.銀行體系對貨幣的供給。

銀行體系在貨幣總供給中占居決定性地位。在禁止金銀流通的情況下,流通中的貨幣都是從銀行首先投放出去的,由銀行體系投放出去的初始貨幣,通過信用的創造作用和乘數作用,能創造出更多的貨幣來,保證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並對貨幣供應量進行控制。

2.財政體系對貨幣的供給

銀行體系通過信貸渠道把貨幣投入社會,經過流通和周轉之後,形成銀行現金庫存、企業存款、財政存款、個人手持現金和銀行存款。其中財政和銀行部門是再分配部門,但財政銀行集中的貨幣都不能自己直接運用,而是貸給或撥給國民經濟各部門、企業和個人等使用。因此,財政也和銀行一樣,成為國民經濟貨幣供給渠道之一。

(二)結構供給渠道

這裡講的結構供給渠道,是指貨幣總量不變的條件下,貨幣購買力結構變化。

1.財政與銀行貨幣資金變化

財政收入存入銀行,銀行作為資金來源發放貸款,這只是財政資金與銀行借貸資金之間的此消波長,而貨幣供給總量未發生變化。

2.企業貨幣供給結構的變化

企業貨幣由日常支付準備金和長期積累所構成,分別體現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代表正在流通著的貨幣包括在M0 的結構內。定期存款為貯藏性存款貨幣,包括在M2 的結構內。這兩部分存款貨幣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即由現實購買力轉化為潛在購買力,或出現反方向轉化,這在物價不穩定和金融資產收益率變化較大情況下,其轉化成為常見現象。另外,在企業經營機制尚未真正轉換情況下,企業的短期行為也可能趨使其將積累基金不適當地轉換為消費基礎,從而影響貨幣供給結構不適當地改變。

3.居民貨幣供給結構的變化。

居民貨幣由三部分構成:(1)手持現金;(2)活期存款;(3)長期存款與債券。這幾部分也是互相轉移的。

不少國家的實踐證明,居民貨幣供給結構的變化除其它因素外,物價和利率的高低是引起其轉化的重要原因。通常是,通貨膨脹率較低,利率大於物價指數,居民M1 貨幣供給和物價大體穩定。而在通貨膨脹率較高,利率和物價指數倒掛,物價指數上升越快,定期存款增長越慢,M1 貨幣供給越多。通貨膨脹愈加惡化。這在有價證券不發達情況下表現的尤為明顯。

貨幣供給渠道的調節

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給渠道有兩個:一是直接通過增減貨幣發行、增減財政向中央銀行透支等手段,來調節貨幣供給;二是通過運用金融手段(準備金、貼現、貸款、金融市場等)影響金融機構的存放款業務,間接地調節貨幣供應量。

由於中央銀行最終掌管貨幣發行權,並且扮演著最後貸款人的角色(銀行的銀行),所以,中央銀行是有能力調節好貨幣供給的。

但是,中央銀行對貨幣需求調節的傳遞機制則比較分散和間接,中央銀行通過政策影響整個金融系統,金融系統通過金融手段影響企業與居民的消費與投資傾向,進而影響企業與居民的貨幣需求。因此,中央銀行對於貨幣需求的調節並不是隨心所欲的,有時甚至是相當困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