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茶[貢茶制度]

貢茶[貢茶制度]
貢茶[貢茶制度]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貢茶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悠悠數千年,貢茶對整個茶葉生產的影響和茶葉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貢茶的緣起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貢茶與其它貢品一樣,其實質是封建社會裡君主對地方有效統治的一種維繫象徵,也是封建禮制的需要。貢茶制度是中國封建禮教的象徵,是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產物。貢茶是古代朝廷用茶,專供皇宮享用。據《中國茶葉通史》和《全國地方志茶葉生產資料集》記載,古代寧波盛產貢茶,以慈谿縣區域為主,其他省、府幾乎難與它匹敵。

基本信息

簡介

貢茶 貢茶

貢茶是中國古代專門進貢皇室供帝王將相享用的茶葉,貢茶制度是歷代皇朝強加給茶農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鎖。貢茶初始,只是各產茶地的地方官吏徵收各種名特茶葉作為土特產品進貢皇朝,屬土貢性質。自唐朝開始,貢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上貢外,還專門在重要的名茶產區設立貢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細求精製,督造各種貢茶。但無論是土貢,還是官營的貢焙,無疑都是對茶農的殘酷剝削與壓迫。貢茶制度實質是一種變相的“稅制”,從茶業者深受其害,對茶葉生產的發展不利,這就是貢茶制度的消極作用。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歷代皇朝對貢茶品質的苛求和求新的欲望,迫使歷代貢茶不斷創新和發展,因而促進了制茶技術的改進與提高。隨著歷史的發展,貢茶的品目越來越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貢茶的發展為中國名茶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事實正是如此,歷史上的很多貢茶品目,沿襲至今,仍然保留著它的名稱和傳統的品質風格,這也是歷代茶人對中國茶業的貢獻。

古代生產的貢茶,如同事物一分為二,雖增加了茶農的負擔,但也促進了茶葉生產,提高了茶葉質量,篩選和擴大了寧波出產名優茶的產地。“四明八百里,物色甲東南”。從古代貢茶到傳承和弘揚茶文化,如今寧波名茶紛呈,著名品牌有瀑布仙茗、望海茶、東海龍舌、奉化曲毫等;在貢茶的產地車廄還有古址曦茗新秀。上世紀末,浙江省政府有位領導到那裡考察,發現四周山清水秀,沒有污染,是塊難得的天然淨土。當時,中國農科院研究出一套有機茶栽培技術,苦於找不到符合條件的有機茶種植基地。經這位省領導牽線搭橋,科研單位和當地山民一拍即合,經過數年艱苦創業,如今在茶園的大路邊豎著一塊巨大的指示牌:《餘姚市河姆渡有機茶示範基地》,並指明“1999年經中國

貢茶 貢茶

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實地勘察論證確定,規劃面積300畝”。種下茶苗時先開溝埋下充足的農家肥,絕對不施農藥、化肥,還專門從上海定購有機茶園專用肥料。有機茶的檔次比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要高,其種植、管理、採摘、加工等,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按照中國農科院專家的指令。這一有機茶命名為“古址曦茗”,其茶湯色澤清澈,香氣溫和,呷上一口,齒頰留香,在全國性的名優茶評選中多次獲得金獎、銀獎。山中還有印雪白茶、丞相綠、四明十二雷等名茶。

起源

秦滅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樹,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還處於原始、簡單農耕生活狀態,生產落後,主要種植水稻、小麥、 玉米等農作物和馴養家禽、家畜,對自然界的野生動、植物有相當高的依存度。因此對茶葉的利用,時間上可能已經超過3000年,利用方式上應該比較原始。最早食用鮮葉,之後是摘下葉片曬乾收藏、烹煮羹飲。

在秦滅蜀之前,茶葉的利用也僅限於巴蜀地區。儘管不能證明茶樹的種植始於何時,但是,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 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到目前為止,能夠證明的最早開始人工茶樹種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頂山。

貢茶起源於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了, 《華陽國志之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蜀作戰有功,冊封為諸侯,作為封候國向周王朝納貢的有“土植五穀……茶……”,但這僅僅是貢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歷代相沿襲。

貢茶的緣起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貢茶與其它貢品一樣,其實質是封建社會裡君主對地方有效統治的一種維繫象徵,也是封建禮制的需要。貢茶的發生,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時期。武王伐紂,巴蜀以茶等物品納貢。這種現象具有極為明顯的政治色彩,納貢,即意味著君臣關係的確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貢品主要被用來滿足君主及上層階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謂“致邦國之用”。

隨著貢品需求量的增大,貢賦制度逐漸變得嚴密起來。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最後發展到設官分職進行管理。有所謂“九賦”、“大貢”。大貢即“祀貢、嬪貢、器貢、幣貢、材貢、貨貢、服貢、物貢”。茶葉就是“物貢”中的一類。

到了西漢時期,貢茶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荼”、“烹荼盡具”之句,間接地反映了上層階層的飲茶情況;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檟笥”,反映了茶在貴族生活中的地位;後來,還有反映西漢皇室用茶的文學作品,如《飛燕外傳》所述:“鹹帝崩後,後夕寢中驚啼其次。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吾夢中見帝,帝賜吾坐,命進茶。左右奏帝雲,向者侍帝不僅,不合啜此茶”。

三國時期,吳國末帝孫皓,每為食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三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茶荈以當酒。”(陳壽《三國志·吳志》)這些用茶無疑屬於貢品。後來,又有“晉溫嶠上表貢茶乾印,茗三百斤”(宋·寇宗《本草衍義》),“溫山出御荈”(劉宋·山謙之《吳興記》)的記載。

發展

唐代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唐時期,社會安定,民富國強,儒釋道三教鼎立,從外在修養(指修身處世的行為規範、律儀要求)轉向內在修養(指對道德意識和思想目的的實質追求)己成為他們共識。茶性高潔情雅,是他們內在修養最理想的飲料,因而三教都愛、頌茶,“田閭之問,嗜好猶切”。

安祿山反唐,硝煙瀰漫,餓夫遍野,百姓背井離鄉,田園荒蕪,生產下降:有識之士,把全國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繼六朝之後,繼續從廣度和深度開發江南土地,“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給衣食,供賦役,悉恃祁之茗”。茶葉種植業迅速發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繼出現、茶葉商品化成為農產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專業化,為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上貢制度的理論依據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農產品),誰非君臣”。同時在上古時代,農業是國家興哀決定性生產部門,但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低下,只有依靠投入更多的勞力去從事生產,而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需要勞力,彼此互相爭套。封建統治階級

為了使勞力向農業傾斜,制定了重衣抑商政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派生出貢茶、榷茶制度,成為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貢茶從李唐王朝開始形成制度,歷代相傳,延續幾百年之久。 唐代貢茶制度有兩種形式:

朝廷選擇茶葉品質優異的州定額納貢。有常州陽羨茶,湖州顧渚紫筍茶;睦州鳩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饒州浮梁茶;溪州靈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峽州碧澗茶;荊州團黃茶;雅州蒙頂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優茶。雅州蒙頂茶號稱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陽羨茶,湖州紫筍茶同列第二。荊州團黃茶名列第三。 選擇茶樹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自然品質優異,產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點產品,由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即貢焙制),專業製作貢茶。

湖州長興顧渚山,與常山宜興唐貢山接壤,東臨太湖,西北依山,峰巒疊翠,雲霧瀰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茶樹生態環境優越,水陸運輸方便,所產“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廣德年間與常州陽羨茶同列貢品。大曆五年(770)在此建構規模宏大、組織嚴密,管理精細,製作精良的貢茶院,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國營茶葉加工廠。 貢茶院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是中央官工業的一個組成部份,除中央指派官吏負責管理外,當地州長官也有義不容辭的督造之責。這種官工業體制,對鞏固封建經濟結構,維護封建制度是極其有利的。

造茶要有一定的技能,貢茶院的勞力來源既不是官奴隸,也不是番戶,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份茶葉專業戶,臨時以“和雇匠”方式人院造茶的。“雇者,日為絹三尺”,依日納資作為他們報酬。並有禁令防止官吏剋扣他們的工資,反映了唐人生產關係的某些變化,有積極的一面。但他們對政府有依附關係,甚至沒有人身自由,社會地位低下,是受壓迫和受剝削者。

唐王朝不惜揮霍人民血汗,貢茶院“有房屋三十餘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每年春光明媚季節,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常州、湖州刺史率領百官先祭“碧泉湧出,燦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已修葺一新,然後開山造茶。朝廷規定第一批貢茶要趕上清明祭祖大典,因此“陰嶺芽未吐,使者碟已頻”工人們“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艱辛疲睏不堪,而官員則“有酒亦有歌”,縱情歡樂。

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刺史,親自督造貢茶,對茶葉採制有切膚之痛,斗膽題呈《茶山詩》給德宗皇帝,既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罪惡行徑,又減少了貢茶歲額。杜牧《題宜興茶山》詩云:“山實東南秀,茶為瑞草魁……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拂天聞笑話,特地見樓台。”把當時宜興貢茶區的秀麗風光,繁榮景象描述得十分精到,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詩寫的歷史。張文規“牡丹花笑主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突出表述了貢茶在朝廷的顯赫地位。

唐代貢焙制把私有茶園變為官茶園,茶農不能因種茶而謀生,反而帶來了重重災難,定額納貢制,猶如苛捐雜稅,加重了茶衣負擔,使他們生活日益貧困,兩者都是掠奪性的,是茶農雙肩一付沉重枷瑣,危害甚烈。貢茶制度的目的是既要滿足朝庭窮奢極侈的需要,又能繞過商品流通渠道,縮小商業經營範圍,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扼殺資本主義因素的增長,維護封建

貢茶 貢茶

制度的根基。但貢茶是專供皇室朝庭飲用的,不惜耗用巨資,製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異,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貢茶的產制和運輸,對驛道交通建設,地區聯誼,民族團結也有促進作用。

宋代

入宋,貢茶沿襲唐制,但顧渚貢茶院漸趨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甌)境內風凰山“北苑龍焙”代之而大興,其規模也很壯觀,名聲顯赫“自南唐歲率六縣民采造,大力民間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壓以銀模,飾以尤鳳花紋,彬彬如生,精湛絕倫。“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成品茶按質量好次分成十個等級,朝廷官員按職位高低分別享用。宋徽宗《大觀茶淪》云:“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故近歲以來,採摘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把我國茶葉製造技術、品飲技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把茶葉飲用價值和工藝欣賞價值完善地結合起來了,由物質享受升華為精神享用。

宋代茶學專著,如《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茶錄》等等,多以建安貢茶為主要內容,對推動茶葉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提高,弘揚祖國光輝燦爛的茶文化都有積極意義。

元明時期

入元明,貢焙制有所削弱,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園,定額納貢制仍照實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才略出眾。他善於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的治國策略。他常說:“民富則親,民貧則離,民之貧富,國家休戚系焉。”而且由於他親自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輾戰江南廣大茶區,對茶事有接觸,深知茶農疾苦,並表同情。南京稱帝後,看到進貢的是精工細琢的龍風團餅茶,令他感嘆不已!但他認為這既勞民又耗國力,因之詔令罷造,“唯采芽以進”。這一舉措,實質上是把我國唐代炙烤煮飲餅茶法改革為直接沖泡散條茶“一淪而啜”法,遂開我國千年茗飲之宗,客觀上把我國造茶法、品飲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但這不是說完全沒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特別是唐宋兩代,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又有了進一步增長,只是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不起決定性作用而已。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中國封建社會中,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從明代中葉已經稀疏出現了資本主義因素的幼芽,到清代中葉這種幼芽有了進一步發展。

清代

清代,茶業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以產茶著稱的區域和區域化市場,商業資本逐步轉化為產業資本,如福建建甌茶廠不下千家,小者數十人,大者百餘人,以茶為業者日眾,又如江西《鉛山縣誌》載:“河口鎮乾隆時期業茶工人二、三萬之眾,有茶行48家”。

出口農產品以茶為大宗。清代前期,雖然採取歷代產茶州定額納貢制,但到中葉由於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中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增長,貢茶制度則隨之逐漸消亡。

當代

古代皇帝的貢茶才是正宗貢茶,當代封建帝制雖然不復存在。但是當代人們對古代御質貢茶的文化的喜愛促使茶藝師不斷進行對貢茶茶藝探究和創新,逐漸被年輕人所喜愛。

特點

歷史悠久

志書記載,寧波貢茶從元(1271———1368)初開始,到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為止,歷時長達300餘年。數量眾多。“每歲額貢茶芽二百六十斤。”據清人《棘林雜俎》記載,出產名茶的江西九江府貢茶歲額也不過120斤,而寧波府的慈谿縣竟超過九江一倍多;若以縣論,浙江茶葉產地桐廬、建德,每縣貢茶不過5斤,而分水縣僅為1斤。

製作講究

在制茶局負責監製貢茶的,為當地知縣。每年清明前一天,知縣從縣城來到車廄岙,至穀雨才能回衙門。所采全為茶芽,採摘的人多為豆蔻年華的處子。

質量優異

貢茶原產地在車廄岙及其附近,車廄為越王勾踐停車秣馬之地,地處四明山北麓、河姆渡南翼,那裡群山疊翠,山泉汩汩,氣候濕潤,形成獨特的產茶小氣候。時至當今,西起陸埠,經車廄、大隱,直至烏岩瞭舍,仍有名茶迭出。

主要貢獻

貢茶除了貢物制度的強制性斂取之外,還有一種地方上的主動推薦貢獻現象。這種現象也是使貢茶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原因。

“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僧有獻佳

貢茶 貢茶

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芳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後因之,征獻浸廣,遂為任土之貢,與常賦邦侔矣”。“兩浙茶產雖佳,宋祚以來未經進御。李溥為江淮發運使,章憲垂廉時,溥因奏事,盛稱浙茶之美,云:自來進御,惟建州茶餅,浙茶未嘗修貢,本司以羨餘錢買到數千斤,乞進入內”。

這三條資料中,前兩條表明了唐宋時期的貢焙制度的確立與這種由下薦上的進貢形式直接相關,也表明了一時一地的物產,可以通過上貢的形式,達到名揚四海的目的。

雲貴總督鄂爾泰進貢的普洱貢茶,是現存的陳年普洱茶中的絕品,在港台茶界,被稱之為“普洱茶太上皇”。普洱貢茶的真品僅有兩沱,分別保存於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行世的所謂貢茶,皆是後來某些茶廠的跟風之作,不足以信。

普洱貢茶

普洱貢茶,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貢茶案。當時,雲南總督鄂爾泰在普洱府寧洱縣(今寧洱鎮)建立了貢茶廠,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以製成團茶、散茶和茶膏,敬貢朝廷。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云:“普洱茶成團,有大中小三種。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稱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 制貢茶的茶葉,據傳均由未婚少女採摘,且都是一級的芽茶。採下的芽茶一般先都放之於少女懷中,積到一定數量,才取出放到竹簍里。這種芽茶,經長期存放,會轉變成金黃色。

1963年北京故宮處理清宮貢茶,總計有兩噸多,是普洱茶。據中華茶人聯誼會副秘書長、高級經濟師王郁風先生《普洱茶與清皇朝》一文載:“本世紀60年代初,北京故宮茶庫里還存放著清宮沒有吃完用完的貢茶數噸,其中仍有普洱茶、女兒茶、茶膏。

1963年故宮處理清宮貢茶2噸多。1963年10月23日,一次偶然機會,我在北京茶廠見到這些陳年貢茶實物,普洱團茶大者如西瓜(略扁),小的如網球、桌球狀,茶色褐黑,不霉不壞,保存完好。茶團表面有擰緊布紋的印痕,可見當時制茶是用布包著揉緊、乾燥成型的。我曾選了一個大的普洱團茶用磅秤稱了一下,重量為5.5市斤,當是清代5斤重的團茶……60年代初,茶葉減產,內銷市場供應不足,這批故宮普洱團茶,打碎篩細,拼入散茶賣掉了。我於1992年11月13日在全國政協禮堂偶遇故宮老專家單士元先生,曾問故宮貢茶事,據告普洱團茶、茶膏等仍留有樣品。”據稱,這些普洱貢茶,曾有專家取了一些試泡,評語是:“湯有色,但茶葉陳化、淡薄”。印證鄧時海先生之說:“大多數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認無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極品。”

相關信息

曾被列入貢茶的當今名茶

當今的中國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有許多曾被歷代皇室列入貢茶,計有(不完全):

浙江:西湖龍井、四明十二雷、淳安鳩坑茶、顧渚紫筍、天目山清頂、雁盪毛峰、金華舉岩、日鑄雪芽、安頂雲霧;

安徽:六安瓜片、黃山雲霧、敬亭綠雪、涌溪火青、霍山黃芽、岳西翠蘭 ;

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綠、武夷大紅袍、安溪虎岳鐵觀音、武夷肉桂、延祥茶、方山露芽;

湖南:君山毛尖、毗廬洞雲霧茶、官莊毛尖、南嶽雲霧、大庸毛尖、古丈毛尖;

四川:蒙頂黃芽、巴岳綠茶;

貴州:貴定雲霧茶、都勻毛尖、湄江翠片、朵貝貢茶、趙司貢茶、梵淨翠峰、石阡苔茶、都濡茶、月兔茶等50多種;

江西:寧紅、婺源綠茶、廬山雲霧茶(古時名為聞林茶);

江蘇:碧螺春、花果山雲霧茶、宜興陽羨茶;

陝西:紫陽毛尖;

河南:信陽毛尖;

雲南:普洱茶;

台灣省:文山包種茶。

歷代貢茶

唐代

蒙頂茶:唐代國勢強盛,是貢茶大力發展期,呈現出規模性,技術性和強制性。在眾多貢茶中,蒙頂茶獨占鰲頭,李肇在《唐.國史補》中曾說:“風俗貴茶,茶之品名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蒙頂茶的貢茶身份一直延續到至今,我國研究茶史的專家驚嘆:這在中國茶史上也是罕見的。據制茶大師透露,蒙頂茶甄選明前獨芽,采於蒙頂山海拔1400米以上皇茶園及五峰有機茶園,純手工製作;乾茶扁平挺直,嫩綠油潤,嫩芽銀毫,內質嫩香濃郁,湯色清澈綠亮,滋味鮮嫩甘爽,葉底全芽均亮。品之,即感山之巍峨,水之清明!如此好茶,怎一妙字了得!

宋代

龍團鳳餅:至宋代,飲茶風俗已相當普及,“茶會”、“茶宴”、“鬥茶”之風盛行,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載:“聖朝開寶末,下南唐,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北苑生產的龍鳳團餅茶,採制技術精益求精,年年花樣翻新,名品達數十種之多,茶餅表面的花紋用純金鏤刻,且成生產規模之大,歷史罕見...但隨著飲茶方法的變化,龍鳳團茶逐漸被散茶代替。

元代---

白雞冠:元王朝是蒙古遊牧民族統治中國,他們的生活習俗對茶極為需要,據《膳夫經手錄》及《北苑貢茶綱》載,較為著名的貢茶有武夷白雞冠茶和四川蒙頂茶。大多數的岩茶葉色帶褐色,白雞冠卻是在米黃中呈現出乳白色,帶有茸,有淡淡的玉米清甜味,茶湯晶亮有光,清香撲鼻;清涼甘美,茶桿嚼起來也帶有一股香甜,飲後滿口生香,為難得佳品。

明代

蒙頂黃芽:明代改革了貢茶,將過去的餅茶改成了散形茶,將蒸青改為炒青,使貢茶的色、香、味、美更上一層樓,加上黃茶的“炒後悶黃”工藝逐漸成熟,蒙頂黃芽問世,並深受喜愛,有代替唐代蒙頂石花“號為第一”之勢。蒙頂黃芽採摘於明前,當茶樹上有10%左右的芽頭鱗片展開時,選采長度在1.5-2厘米左右的肥壯芽頭,每500克鮮芽需從45000—55000顆芽頭中層層精選,產量稀少,產品珍稀。其外形扁直,芽條勻整,色澤嫩黃,芽毫顯露,甜香濃郁,滋味鮮醇回甘,有助於提神醒腦,深受皇家鍾愛。

清代

碧螺春: 清代茶業進入鼎盛時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蘇州,就發現了當地的“嚇煞人香”品質上層而名字欠雅,而賜名“碧螺春”。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乃茶中上品。

自唐至清,歷代都出現了不同的御貢皇茶,經千年風雨,久負盛名;若能品得其中一款,已是人生一大享受。皇茶會的創立,就是要匯集頂級皇茶,讓您在品茶的同時體味來自皇茶會特有的氣質:尊貴、典雅、無可替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