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巴寺[青海省貴德縣寺廟]

貢巴寺[青海省貴德縣寺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貢巴寺位於貴德縣城東南3公里處的小泉山下,即河東鄉貢巴村一社東側。該寺亦稱“工巴寺”、“國巴寺”,藏語稱“貢哇扎倉聞思興隆州”,為貢巴、麻巴二村寺院

建築歷史

貢巴寺[青海省貴德縣寺廟] 貢巴寺[青海省貴德縣寺廟]

約在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出生於貢巴村的貢格噶居巴(1387-1446年)從西藏扎什倫布寺學成歸來,在他的倡導下,貢巴、麻巴二寺並為一寺,建成大經堂,正式命名為“貢哇扎倉特三木達傑林”,即貢巴寺 。貢格噶居巴傳有三世,後未轉世。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貢巴村人參直合一世接管寺務。參直合一世根敦頓珠(1668-?),曾學經於西藏哲蚌寺,因任大昭寺金瓶掣籤時的發布堪布,故稱“參直合”。返鄉接管貢巴寺後,一度擴建寺院,添置佛像法器,改貢巴寺為黃教寺院。1734年,他出任塔爾寺第二十四任法台。自此,參直合二世根敦扎西尼瑪(1791-1845年),三世根敦丹貝尼瑪(1847-1917年)、四世根敦勒西等,均出任塔爾寺法台,成為塔爾寺的一個活佛系統,貢巴寺遂成為塔爾寺的屬寺。

歷史發展

清同治六年(1867年),貢巴寺大經堂、彌勒殿等毀於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年),塔秀活佛(第四世)切群嘉措捐資修復。1958年前,全奪占地面積4.66萬平方米,呈長方形,四周圍牆高5米、寬1米,全長880米,皆以青磚、土坯砌成,院內大小建築皆坐北朝南,是由許多殿宇、經堂、佛塔、僧合組成的具有藏、漢族形式巧妙結合的建築群,是貴德地區30多座黃教寺院中,佛位最高、規模最大、歷史悠久,頗負盛名的古剎名寺。全寺建有房屋3023間,其中大經堂126間,緊靠北牆正中,東有普賢文殊殿(原彌勒殿)57間,西南建上經堂、西北部建有下經堂各70間,以上4殿均為2層土木結構建築。寺主參直合昂欠位於東南角,香薩昂欠在西北角,塔秀和宗格昂欠並排建於東牆邊,4佛邸共有房屋640間。此外有僧舍1700間和貢巴、麻巴、沙乃、子格等6個吉哇360間,均散建於各大建築物之間。寺外西、北兩面分別建有時輪塔和四門塔,東面山樑格爾哇崗是正月十五日曬佛處,北面有甘泉一眼,供應寺僧用水。寺內全年大型活動有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的祈願法會,和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前後的五供節。貢巴寺雖為塔爾寺屬寺,而其周圍的珍珠寺、長佛寺、色爾加寺和梅隆寺又是它的屬寺。

貢巴寺在清代中期為鼎盛期,有寺僧500人,民國中期有僧170人,1956年有104人。在1958年被拆毀。1981年10月,經海南州委批准開放,1985年州政府撥款重修大經堂1座67間,小經堂1座9間,僧舍14院101間,現有寺僧37人,其中活佛1人,喇嘛20人,完德16人。寺主第四世活佛參直合,曾於1953年任貴德縣副縣長、1959年任海南州政協副主席。活佛莫牙合,1916年生,現任寺管會主任。另外原有活佛塔秀現為海北州鋼察縣幹部,彭措住海南州共和縣甘地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