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具體辦法在不同年度不同,財政包乾的方法在1971年開始實行,在當時情況下,證明是一種傳統有效的方法,它擴大了地方的財政收支範圍和管理許可權,調動了地方籌集財政基金的積極性,有利於國家財政的綜合平衡。從1980年起,我國財政部門又採用“劃分收支,分級包乾”的新體制。這一體制的特點是: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範圍,以1979年各地方的財政收支數為基礎,核定地方收支包乾的基數,對收入大於支出的地區,規定收入按一定比例上繳,對支出大於收入的地區,將工商稅按一定比例留給地方,作為調集收入;工商稅全部留給地方後仍收不抵支的,再由中央給予定額補助。收入分成比例或補助支出數額確定後,五年不變。地方多收可以多支,少收可以少支,中央不再增加補助,地方財政必須自求平衡。這種辦法把地方類權力結合起來,改變了吃“大鍋飯”的現象,所以又被稱為“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從1989年起,又調整基數,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乾”的體質,使得財政包乾制度更加完善。
但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擴大,其弊端日益明顯。主要表現在:稅收調節功能弱化,影響統一市場的行程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國家財力偏於分散,制約財政收入合理增長,特別是中央參政收入比重不斷下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巨觀調控能力,在此背景下,在朱鎔基總理力推下,分稅制改革出台,主要內容是:按照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劃分,合理確定各級財政的支出範圍;根據事權與財政結合的原則,將稅種統一划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並建立中央稅收與地方稅收體系,分設中央與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分別征管,。實行規範的中央財政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制。
相關詞條
-
“劃分收支,分級包乾”財政體制
“劃分收支,分級包乾”財政體制 正文中國在1980~1984年實行的一種財政管理體制,俗稱"分灶吃飯"財政體制。1980年2月,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乾"的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這一體制...
“劃分收支,分級包乾”財政體制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乾”財政體制
除實行總額分成的辦法外,每年收入比上年增長部分中,由中央財政另加一定的分成比例分給地方。 以1987年實際上交中央財政的數額為基數,每年按一定的增長率增...
“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乾”財政體制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利潤包乾
利潤包乾是中國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國營企業利潤在國家與企業之間進行分配的一種方式。目的在於通過責、權、利的緊密結合,調動企業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益,保證完...
利潤包乾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基本建設項目投資包乾責任制
基本建設項目投資包乾責任制是中國基本建設投資的一種管理體制。建設項目投資實行建設單位對國家包乾,各種工程公司對建設單位包乾,是基本建設投資活動中正確處理...
基本建設項目投資包乾責任制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財政分稅制
財政分稅制是指按照公平和效率的原則,在科學合理地劃分事權,明確中央和地方稅收管轄權的基礎上,依據各種稅收本身的特徵和稅源大小,征管難易程度,劃分和建立中...
實行過程 缺陷顯現 逆向思維 三級分稅 相關建議 -
國營農墾企業財務包乾
中國對國營農墾企業實行以自負盈虧和擴大財務自主權為主要內容的財務管理制度。是解決國家與農墾企業分配關係的一種具體形式。
國營農墾企業財務包乾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財政管理體制
財政管理體制,社會主義國家在財政管理中劃分各級政權之間以及國家與國營企業、事業單位之間的責任、權力和利益關係的制度。簡稱財政體制。是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組...
內容 發展 內涵 原則 演變 -
“財政均富”理念
國民收入再次分配的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但目前在初次分配上存在著嚴重的失衡。 “勞動”為尺度的按勞分配,也只是相對、有限的公平。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
“財政均富”理念的背景 “財政均富”理念的提出 “財政均富”理念的理論探源 -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體制改革
特指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後,與經濟體制改革並行的財政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國營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體制改革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