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
貝爾塔的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波希米亞貴族之家,他的父親弗朗茨·麥可·金斯基伯爵是一位陸軍元帥,在她出生前就去世了,她的姥爺是一個騎兵上尉。貝爾塔一出生就是女伯爵,由母親撫養長大,並且有一位奧地利皇室成員當她的監護人。在奧匈帝國的貴族環境中長大的貝爾塔,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會多門外語,有音樂才能,去過很多地方,擅長社交;而家族的軍人背景直接影響到她的後半生對戰爭的思考。
貝爾塔的母親很能揮霍,家產被逐漸耗盡,於是從1873年開始,已經30歲的貝爾塔在維也納富有的蘇特納家族擔任家庭教師,為蘇特納家的四個女孩教授音樂和外語,在這段期間,貝爾塔與蘇特納家最小的兒子、工程師、小說家阿瑟·貢達卡爾·馮·蘇特納男爵相愛並且私自定婚,但是遭到蘇特納家族的強烈反對。1876年她通過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發的告示,成為他在巴黎住宅的私人秘書兼管家。另一種說法是,這個工作是阿瑟的母親為了讓貝爾塔與他的兒子分手,讓她離開蘇特納家卻不至於生活無著落而設法為她搞到的。而此時諾貝爾被瑞典國王召回國內,趁這個機會,貝爾塔返回維也納跟阿瑟秘密舉行了婚禮,而她在巴黎為諾貝爾工作的時間只有一個多星期。由於無法被家裡接納,夫婦倆去了高加索,過著不穩定的生活,貝爾塔一開始在那裡以教授音樂和外語為業,後來從事寫作。
倡導和平
貝爾塔·馮·蘇特納1889年發表了她的小說 《Die Waffen nieder!》(放下武器!),此後就成為了奧地利和平運動的象徵。她於1891年創立了奧地利和平主義組織。她的國際聲譽來源於國際和平主義期刊《 Die Waffen nieder!》的編輯職務,1892年到1899年她擔任此雜誌編輯,雜誌的名字也是用她的書名命名的。她的和平主義思想受到亨利·托馬斯·巴克爾、赫伯特·斯賓塞和查爾斯·達爾文作品的影響。雖然她與諾貝爾生前只有短暫交往,但普遍相信諾貝爾在他的遺囑中指明加入和平獎項到諾貝爾獎是主要受到她的影響。在奧地利歐元硬幣的2歐元硬幣上可以看到她的頭像。
主要作品
• 《機器時代來臨》, 1886年, 印刷1889年
• 《放下武器!》,小說 1889年, 復件奧地利文學線上
• 《放下武器!》 (Hrsg.),月刊1892年-1899年
• Haager和平會議, 萊比錫 1900年
• 《和平運動發展》, 萊比錫 1907年
• Randglossen zur Zeitgeschichte, 1892年-1900年,1907年-1914年
• 《軍備和過度軍備》, 柏林 1909年
• Die Barbarisierung der Luft, 柏林 1912年
諾貝爾獎女性獲得者
獎項領域 | Female Nobel Prize laureates共有33位,以下是獲獎年代及人物: |
物理學 | 1903年- 瑪麗·居里 || 1963年-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
化 學 | 1911年- 瑪麗·居里 || 1935年- 伊倫·約里奧-居里 || 1964年-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
1947年- 格蒂·科里 || 1977年 - 羅莎琳·耶洛 || 1983年- 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 1986年-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 1988年- 格特魯德·埃利恩 || 1995年- 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 2004年- 琳達·巴克 | |
文學 | 1909年- 塞爾瑪·拉格洛夫 || 1926年- 格拉齊亞·黛萊達 || 1928年- 西格里德·溫塞特 || 1938年- 珀爾·布克 || 1945年-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 || 1966年- 奈莉·薩克斯 || 1991年- 內丁·戈迪默 || 1993年- 托妮·莫里森 || 1996年- 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 2004年-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 |
和平 | 1905年- 貝爾塔·馮·蘇特納 || 1931年- 珍妮·亞當斯 || 1946年- 愛米莉·巴爾奇 || 1976年- 貝蒂·威廉斯 || 1976年- 梅里德·科里根麥桂 || 1979年- 德蕾莎修女 || 1982年- 阿爾瓦·米達爾 || 1991年- 翁山蘇姬 || 1992年- 里戈韋塔·門楚·圖姆 || 1997年 - 喬迪·威廉士 || 2003年- 希爾琳·艾芭迪 || 2004年- 旺加里·馬塔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