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台旁有唐代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始建的古雲台觀,千載以來一直是平度(唐、宋、金、元時稱膠水縣)最有名氣道觀。明清人的不少詩里,都說觀內有茂密的翠竹。
豹竹澗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城北3公里梨溝村,為平度古八景之一。村北蓮花盆山如一巨龍盤曲而臥,形成一頸長口細腹大的葫蘆谷,其谷澗幽深,長約1公里,谷底遍布豹竹,故得名。谷之盡頭有一石砌牆,牆垣下開一3.5米高門洞,上書“瑤台”,山澗小溪即自洞中流出,據考證,此為明代所建。瑤台上毗鄰雲台觀遺址,此觀原為道教名觀,規模宏大,惜毀於“文革”。山之西坡有一洞,傳說老子曾隱居於此,故明代刻有“仙洞”二字,山澗之南側有許多徐福遺蹟,距此澗不遠處有徐福村,村名最早出現在漢代,據專家考證為徐福故里,現村旁常有漢代磚瓦出土,山側有一山泉,傳為徐福常在此飲水,故稱“徐福聖泉”。
但為何稱“豹竹”則說法不一。毛宗魯詩“隱霧數層傍林館,新梢粉褪豹紋斑”,是說這裡的竹子上有狀如豹子身上的斑紋似的斑點。官賢詩“風簫響處秋風動,豹竹空餘月夜回”,也直接稱這裡的竹子為“豹竹”。可在清初官靖共的詩里卻說“旁蹲奇石多如虎,莫怪漪漪似蔚文”,則又似乎認為叢竹旁的奇石狀如虎豹,才是“豹竹”名字的來源。清乾隆時知州陳時賢又有新解,“枝舒宛起稜稜爪,叢伏渾生炳炳斑”,認為竹枝就象豹子的爪,整體的叢竹看上去就象豹子滿身的斑紋。究竟哪種解釋符合“豹竹”命名的本義或最為切當,成了無法統一。
此地為道教勝地,道教故事稱其祖師張道陵曾與弟子們在雲台山練丹。這裡以“雲台”為磐石名,為道觀名,命義恰切,極具匠心。許多舊日詩文都說雲台觀四近多霧。而霧中叢竹隱伏于山澗奇石中,自會構成奇異景觀。“豹竹雲台”之名既文雅,又包含著諸多的神秘和朦朧。
有詩這樣描繪雲台:
滿山風雨響空谷,兩岸蕭蕭多豹竹。
雲影竹影相映輝,從此山光不嫌禿。
我聞媧皇曾補天,石煉五色成雲煙。
補天剩得石一片,委作雲台倚山巔。
台上石氣應星躔,台下螭蟠蛟龍眠。
蛟龍噴薄氣紛郁,即離變化象萬千。
變化無端資靈根,闔辟陰陽風乾坤。
元氣渾淪靈氣通,風雲雷雨任吐吞。
有時煙收雨初霽,窈窕西山兩螺髻。
螺髻雙雙蛾眉低,恍惚夢中巫山里。
此山不許愚公移,此石不許秦鞭捶。
安得彼公攜歸來,袖中東海煙雲起。
予清貧,喜讀書與登陟,從前得閒暇去梨溝山,或登山健身,或憑弔古蹟。其時雲台觀尚荒廢,遊人罕至。兩髻山彈丸之地也,然谷內殘瓦斷磚,松樹攜雜草繁生,野兔、山雉出沒其間,野趣洋溢,興味無窮。一日,與友酒足飯飽之後,渾身酥軟得爛泥一般,平躺在巨大的磐石上小憩,松風翻騰呼嘯不止,古人云:“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松風真聲之至清也!松脂的香味乘陣陣清風倏忽而至,陶醉其中,真不知身歸何處,只疑身臨天下名岳神仙宅第,人世之煩惱皆作煙霧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