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望鄉

豐望鄉地理位置是在清水縣南部,為乾旱半乾旱淺山區,全鄉行政村有13個,村民小組43個,農戶有3102戶,人口為10423人。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民國38年(1949年)8月,豐望鄉部分村莊分屬天水縣社棠鎮與安樂鄉,1950年劃歸清水縣並設南山鄉。1954年又分為豐望、景華、柏樹3鄉,1955年重新合併為豐望鄉。1958年屬草川公社所轄。1961年設豐望公社。1983年改稱豐望鄉至今。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前1978年底的經濟貧困狀況(歷史背景)
1978年,豐望公社農作物播種面積52643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605畝,畝產86.5公斤,糧食總產量為2915噸。當年該公社參加分配的人口0.86萬人,人均分糧202.5公斤。在51個基本核算單位中,人均分糧在250公斤以下的45個,占88.2%。年末實有森林面積2564畝,其中:隊辦林場16個692畝;果園64個1120畝,全為蘋果園。水果產品產量為62.3噸,其中:蘋果、柿子產量分別為51噸、10.4噸,分別占總產量的81.9%、16.7%。林產品產量為18.3噸,全為核桃。
1978年,全公社共有農業機械106台,總動力為1033馬力。其中耕作機械28台,機引農具19部,排灌機械6台,收穫機械24台,畜牧機械3台,運輸機械26台。實際機耕面積5697畝,機械收割面積548畝,分別占總面積的10.8%、1%。通車的大隊有15個,占全公社51個基本核算單位的29.4%,有社隊公路17條142公里。1978年,該公社還沒有一個大隊、生產隊通電。當年保證灌溉面積為218畝,水平梯田總數為11411畝,分別占總面積的0.4%、21.7%。農業生產總值為106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2418萬元的4.4%,其中:農、林、牧、副各業產值分別為84.4萬元、6.9萬元、8.2萬元、6.5萬元,分別占總產值的79.6%、6.5%、7.7%和6.1%。人均收入為51元,比全縣農民人均收入46.37元多4.63元,實際人均現金收入4.5元,比全縣平均人均現金4.03元多0.47元。在51個基本核算單位中,收入在50元以下的有24個,在50—100元的27個,分別占47%和53%。
1978年,全公社共有公有集體企業30個,企業總產值為5.5萬元,其中:工業企業6戶,產值為2.4萬元。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總收入87.8萬元。參加社隊企業的勞動力120人,其中:工業勞動力25人。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從1978年12月開始,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豐望鄉黨委、政府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在全鄉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的生產責任制,使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到2008年的30多年間,全鄉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鄉黨委、鄉政府的直接領導下,開展了大規模的特色項目、扶貧開發,基礎設施等各項社會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全鄉整體實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在二十世紀末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戰略目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更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代表人民民眾根本利益的宗旨。
認真貫徹了黨和國家的各項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實施省委、省政府以及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結合本鄉實際,鄉黨委、政府給村、組安排了生產開發性項目,對促進全鄉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其具體要求是:貫徹“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走農、林、牧、副全面發展,工、商、運、建、服綜合經營的路子。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發揚全鄉廣大民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增強發展經濟的內部活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開發當地資源,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以糧食、林果、退耕還林鞏固、沼氣、黃牛養殖為重點產業,積極發展投資少、見效快,家家能幹、戶戶得利的“短、平、快”的項目,使全鄉廣大民眾儘快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
(一)立足本鄉實際,搞好生產性開發,解決民眾困難,提高經濟效益。
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是穩定解決民眾困難的基礎和關鍵。大力發展種植業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民眾溫飽最現實、最可靠的途徑。為此,豐望鄉黨委、政府下大力氣抓好發展種植業,適宜發展什麼就抓什麼,掀起了大種林果,經濟作物和養殖家畜等熱潮。
種植業:一是狠抓糧食生產。1985年全鄉共有1465戶9585人。地膜玉米每年種植平均5000畝,人均0.5畝,民眾投入資金37.5萬元,實行種籽、地膜、化肥、技術互相配套,年增產糧食260萬公斤。在全鄉推廣示範戶200多戶,戶均種植地膜玉米5—8畝,畝增產200公斤,戶均增產糧食1000—1600公斤。以點帶面,推動全鄉地膜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自1988年推廣地膜雜交玉米種植以來,很快改善了全鄉農民缺糧狀況。到2005年,全鄉的2119戶農民,種植地膜玉米1.6萬畝,戶均1.5畝,畝產290公斤,總產糧食464萬公斤,人均產糧449公斤,加小麥等其它糧食,全鄉人均占有糧682公斤,比1978年增長336%。1993年還推廣了“兩高一優”農業項目,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噸糧田”、“雙千田”項目的示範、試驗工作。當年落實以地膜掖單13號玉米為主的“噸糧田”150.5畝,畝產900—1000公斤;玉米套白雲豆的“雙千田”100畝,畝產糧500公斤,產值806元,比單種玉米增加產值312元,總增值7.6萬元。良種基地建設:在徐山、付崖兩村建立優質小麥示範、試驗品種繁殖基地,保證了全鄉小麥作物的良種供應。2008年以來,全鄉糧食種植面積36300畝,糧食總產量829.3萬公斤,人均產糧798.6公斤,人均純收入達1910元。二是狠抓林果業。以蘋果為主的林果業是全鄉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全鄉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鄉黨委、鄉政府把“戶均二畝林果園”作為紮根性的開發項目。前後共投入資金247萬元,扶助全鄉2000多戶農民,栽植蘋果2000畝,桃、梨3000畝,比1978年增加5倍。到2005年,坐果面積12001畝,可產蘋果5480.5萬公斤,產值約3288.3萬元。在蘋果產區,戶均栽植4畝以上,許多貧困戶靠果園收入穩定地解決了溫飽,有的果農成了全鄉脫貧致富的典型。如柏樹村,2005年蘋果面積885畝,戶均3畝,當年坐果850畝,果園收入255萬元,占全村農業總收入的86%,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1452元,其中蘋果收入占1248元,全村的96戶貧困戶都解決了溫飽。曾多次被縣委、縣政府進行表彰獎勵,在“上邽杯”蘋果大獎賽中,首屆奪獲“上邽杯”。 2008年,按照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部署及“6431”工程的建設任務,在柏樹樑新植蘋果面積11080畝,使全鄉果園面積達24661.5畝,其中蘋果面積19861.5畝,梨園面積830畝,其它果園面積3970畝,水果產量達515.4萬公斤。同時,引進了SOD優質蘋果生產技術,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蘋果生產土專家,解決民眾後顧之憂,極大地提高了民眾種植蘋果的積極性。因此,為了使蘋果優質高產,鄉黨委、政府每年投入資金對全鄉果農進行科學管理果園的技術培訓,使全鄉多數果農掌握了整枝修剪、施肥灌水、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參培人數達2000多人(次),促使果園向優質高產發展。三是抓好經濟作物的種植。我鄉適宜種植葵花、胡麻、洋芋、荏籽、冬油菜等經濟作物,使全鄉現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7600畝,總產量93.6萬公斤,產值54.3萬元,是當年能見效的種植項目。
養殖業:以飼養黃牛、生豬、雞、羊為主的養殖業,是豐望鄉農民家家能幹的發展性項目。既能發展經濟,又能培育全鄉區域性支柱產業。近年來,在紅灣、邢來、槐楊、陳馬、南家鋪等村發展黃牛養殖業;磨上咀、徐山、車河等村發展生豬養殖業;並適當在全鄉其他村發展養雞業,戶均每年出售商品豬3—5頭,出售一頭商品畜。2008年磨上咀村陳田田建成了飼養量在200頭的生豬養殖場,輻射帶動了本村及周邊各村養豬業的發展,到2008年底,存欄大家畜6720頭(匹、只),其中黃牛3400頭;驢2120頭;騾1200頭。生豬存欄7176頭;羊存欄734隻,雞存欄5.6萬隻。形成了以養殖業為主的基地,共有牛、豬、羊、雞的規模養殖戶847戶,使全鄉廣大農民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
工副業:堅持富鄉與富民相結合的原則,在全鄉建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家庭副業、勞務輸出等工副業項目。到2005年,新建鄉鎮企業3個(即:鄉林牧場、白雲石廠、磁鐵礦廠),麵粉加工、運輸業、服務業等家庭副業3項。2008年,鄉鎮企業總產值80萬元,比2005年增加583.9%。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豐望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總體要求,採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典型示範、逐步推進和國家投入、鄉村自籌、部門扶持、農民參與的方式,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科學規劃、注重特色的原則,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06年槐楊村、甘澇池村被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縣級示範村和後進促進村,2007年柏樹村被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一批市級示範村,2008年磨上咀村被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二批市級示範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新農村辦公室的精心指導下,全鄉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大力弘揚“寧在苦中乾、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在產業發展方面:一是大力發展以蘋果為主的主導產業,不斷擴大蘋果種植面積。2006年以來,在槐楊、柏樹、磨上咀三村完成蘋果種植面積4100畝,制定了果園管理辦法,加強新植果園管理,確保建園成果;二是在養殖業上,大力調動民眾的養殖積極性,積極引導養殖業發展,把槐楊、柏樹、磨上咀等三村建成養殖專業村,發展養殖戶320戶,規模養殖戶28戶,養殖能繁母豬330頭,育肥豬120頭,年出欄仔豬8000頭以上,實現創收240萬元。
2、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豐望鄉堅持政府引導和民眾參與相結合,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硬化槐楊村村內巷道0.9公里,硬化柏樹村主巷道1.8公里,極大的方便了民眾生活。
3、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圍繞“三清五改”活動,對村莊主巷道占路柴草進行了大規模清理整頓,清理村莊淤泥,拆除違規占路房屋和圍牆。今年共集中開展衛生整治活動3次,重點清理了主街道旁的亂堆亂放,新建了垃圾堆放點,達到了主街道兩側無垃圾、無路障、無柴草垛,院內乾淨整潔,
4、新型農民培育方面:2007年以來,豐望鄉利用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組織農村黨員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集中教育學習,使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同時,在槐楊、柏樹、磨上咀等村建成了農家書屋6家,方便了廣大民眾農閒時間閱讀學習,開闊視野,增強致富本領。
(三)整村推進項目建設進展有序
為了緊抓扶貧機遇,做好新世紀的扶貧開發工作,加快全鄉脫貧致富,儘快實現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溫飽,在縣扶貧開發辦公室的指導下,2006年在紅灣村完成了整村推進扶貧項目,主要實施了機修梯田500畝,種植馬鈴薯550畝,建冬暖式牛棚108座,飼養黃牛217頭,種養技術培訓750人(次);2007年在邢來村完成了整村推進扶貧項目,主要實施了新建果園400畝,種植馬鈴薯350畝,建冬暖式牛棚100座,養牛200頭,機修梯田300畝,種養技術培訓440人(次)。項目總投資227萬元。項目實施後,極大地提高了項目村民眾的經濟收入,進一步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廣大民眾素質得到明顯提高,科學技術得到進一步普及推廣,產業結構進一步科學合理,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
(四)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1、小城鎮建設:2005年以來,豐望鄉實施小城鎮建設,對沿街道路兩側房屋進行了拆遷補償,並為拆遷戶無償劃撥,統一規劃,新建二層結構房屋50間1100平方米;完成主街道水渠砌設1200米,栽植街道行道樹1000多枝,完成鄉中心國小教學樓和鄉中心衛生院門診樓建設。
2、交通道路建設:近年來,豐望鄉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呈網狀式發展。2003年,鄉上自籌資金,組織全鄉勞力對草豐路進行了拓寬、改道沙礫化;2005年以來,分別對紅灣至後堯、徐山、付崖、槐楊至柏樹等12公里通村路進行了鋪沙;2008年新修了甘澇池至車河通村道路5.8公里,鋪設涵管9道27米。同時,鄉上每年組織勞力,對鄉境內道路進行整修加固,排除安全隱患,確保交通道路暢通和民眾正常生產生活,實現了鄉境出口暢通,村村相通,村組相通。
3、人畜飲水工程及設施建設:豐望鄉處於半乾旱山區,人畜飲水非常困難,給民眾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2000年以來,在全鄉十三個行政村,40個村民小組解決人畜飲水水窖工程,全鄉共建水窖2300眼,硬化集雨場6.35萬平方米,投入資金190.5萬元;2005年,爭取水利項目,投資80多萬元,在柏樹村完成了安全飲水工程,解決了全村296戶1401人的飲水問題,緩解了吃水難的局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社會事業

1、加強了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加大疾病控制和傳染病的預防等工作,建成了鄉衛生院二層門診樓,門診病人不斷增加,醫務人員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建立健全了食品、藥品監管網路。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2007年全鄉參合率75.5%,2008年為95.1%,2009年為參合率達到95.3%,民眾參合積極性不斷提高。
2、完善農村低保和社會救助體系,做到了應保盡保,優撫、農村低保、臨時救濟金、五保戶供養資金等做到了及時足額發放,2008年,全鄉享受農村低保人數168戶703人,五保戶27人,使困難民眾基本生活得到了切實保障。
3、科技興鄉戰略穩步推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鄉黨委、政府始終把科技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來抓,每年舉辦科技培訓班四期,參加人數2000多人(次),通過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二是組織村幹部和經濟能人參加培訓學習,在全鄉上下形成了學習科技,用科技的新高潮,全鄉創建科技示範戶達500多戶,帶動了全鄉科技成果的進一步推廣套用。
4、加強計畫生育工作,確保人口與計畫生育協調發展。進一步強化計畫生育宣傳教育工作,繼續深化“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在紅灣、徐山等村完成了計畫生育文化大院建設,完成了鄉計畫生育文化長廊建設,為全鄉的計畫生育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5、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成效明顯,二十多年來,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以及縣綜治委的統一部署,結合全縣政法、司法、綜治和禁毒工作會議精神,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積極配合政法委搞好我鄉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鄉黨委、政府利用各種會議,研究部署綜治工作,同時與鄉屬單位負責人簽定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書,實施了重點整治和平安村創建活動,加大普法宣傳力度,積極組織廣大幹部民眾重點對《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婚姻法》等有關法律的學習,增強了幹部民眾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覺性。並建立健全各級綜合治理領導機構,及時調整,充實村級治保和調解組織,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調解各類民事糾紛,治安案件逐年下降,確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順利進行,鄉綜治委連續被縣委、縣綜治辦評為先進集體進行表彰獎勵。
6、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二十多年來,我鄉始終堅持狠抓鄉村幹部廉潔自律、查處違法違紀案件,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不放鬆,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強黨風、黨性、黨紀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7、武裝、雙擁工作進展順利。鄉黨委、政府領導一貫高度重視,及時安排部署武裝工作,並對全鄉民兵進行整組登記,開展兵役“四課”教育和全民的國防教育,及時進行民役登記。加強黨對武裝工作的領導,認真宣傳兵役法,全面完成每年的徵兵工作任務。每年及時全額發放現役軍人優待金,逢年過節都能慰問現役軍人、家屬,隨時關照在鄉現役軍人、個別特困退伍軍人生活,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支持現役軍人對國防多做貢獻。
8、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方針,發揚優良傳統和工作,結合我鄉實際,全鄉共新建村陣地12處,解決了村級辦公難的問題。加強主觀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全鄉十三個村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一是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一次以村容村貌為主的爭創文明村、文明單位和“十星級”文明農戶的評選活動,共評選文明村8個,文明單位4個,“十星級” 文明農戶380戶。二是普遍開展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達標創優班子評選活動。三是開展了全鄉普法宣傳教育和幹部的法律法規考核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的進一步深入,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工作的健康發展。

文化教育

豐望鄉有初級中學 1所,國小8所,中心國小1所,教學點5所,在校學生1711人,教職工73人。鄉政府駐地設有衛生院、信用社、農電站、獸醫站、鄉中心國小、鄉中學等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