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川書院之演變

豐川書院之演變
李大宏 李大鈞
清雍正十三年(1735),經山西巡撫覺羅石麟稟奏照準,在天鎮新平路長城外的高廟子和大同得勝路長城外的衙門口(今豐鎮市城關鎮)分設豐川衛和鎮寧所,一度歸大同管轄。乾隆十五年(1750),裁汰衛所,改置大同府豐鎮廳。
當時,豐鎮廳尚未建立學校。光緒丁亥(光緒十三年,1887),經山西巡撫張之洞奏請允準,建學以明倫。光緒癸巳(光緒十九年,1893),由豐鎮撫民廳同知劉鴻逵將原廳治東南隅之官亭遺址改建為書院。其時,書院置大門一楹、二門一楹,前院內有講堂三楹,講堂東西各有書室一楹、東西廂房各三楹。中院迎面是正庭三楹,正庭的東西兩側各有書室二楹,東西廂房各五楹,廚房一楹。正庭之北後院內有正房七楹,東西廂房各三楹。碑記與匾額皆由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舉人郝耀章撰書,匾曰:豐川書院。
同年,同知劉鴻逵又以廳治西南置地建立文廟,後經繼任同知劉景林踵事興修,三載落成。
光緒二十八年(1902)科舉廢,豐川書院奉文改為豐鎮學堂(豐川官學堂)。易名後,堂齋屋舍一仍其舊。
1911年辛亥革命廢帝制,建共和,豐鎮廳改為豐鎮縣,豐鎮學堂亦更名為豐鎮縣立高等國小堂。翌年改為豐鎮縣立第一高等學堂。五四運動後,改稱豐鎮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堂。1928年改稱豐鎮縣立第一高、初兩級國小校。1931年,改為豐鎮縣立南門街國小校。七七事變後,校址被日軍侵占,學校被迫易址。抗戰勝利後,經綏蒙區黨委、政府批准,在原校址籌辦“綏蒙中學”。1948年2月,國民黨占據豐鎮縣,遂於此處創辦了綏遠省簡易師範學校。9月豐鎮第四次解放,學校改名綏蒙第一中學。翌年6月19日,奉綏遠省政府指示,學校改名綏遠省立第一中學。
1950年3月,學校更名為綏遠省立豐鎮中學。“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度撤中學改成豐鎮五·七大學。1969年五·七大學外遷,恢復豐鎮中學校名。同年10月,與豐鎮城關中學合併,改稱豐鎮五·七中學。1972年豐鎮縣第二中學成立後,豐鎮五·七中學即更名為豐鎮縣第一中學。撤縣建市後,豐鎮縣第一中學順延為豐鎮市第一中學。
當年,豐川書院因建立在大同曾管轄過的地盤上,一向多為大同各類史志所關注,認為是大同地區的一所書院。其實,就豐川書院本身而言,早在建立之前的清光緒十年(1884),豐鎮撫民廳就已劃歸山西省歸綏道管理了。倒是光緒癸巳(光緒十九年,1893)科舉人吳鳳鳴(大同人),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擔任過豐川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書院的領導,即校長)。
按理說,根據豐川書院所處地界,正是當年鎮寧所的轄區,與遠在天鎮一帶的豐川衛似乎並無瓜葛,不知先人們為何引用豐川二字命名書院,若是稱其為鎮寧書院或豐鎮書院似乎更在情理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